“在膠片電影時代,根據拍攝條件,每天或至少每周,劇組都會有“跑片員”負責運輸拍攝曝光過的膠片去洗印廠,再把洗好的樣片帶回來。這種洗印好的樣片,也就是俗稱的“毛片”
每次從洗印廠拿到毛片後,都會進行一次檢查放映。主要是進行技術檢查,比如曝光、焦點、是否穿幫等細節的檢查。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導演們會對拍攝出來的畫面內容和表演進行一些討論和評判,如果不滿意,或者看完樣片後有什麼新想法,就有可能第二天重拍。
跑片員干的就是這來回運送膠片的工作,因為未洗印的膠片一旦出事就會損失重大,所以這個工作崗位非常重要。
對於很多志在當導演的人來說,他如果能擔任跑片員,那他也就可以加入到每天晚上對拍攝素材的討論會當中。
這是膠片電影時代,最能夠了解和學習一位導演拍攝技巧與能力的機會,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大導演就是這樣轉型的導演。
而那時候想要成為比較特殊的跑片員是要講圈子跟出身的,一般的跑片員就真的只是跑腿的,肯定沒這樣的機會,但某些背景人士不一般,所以那時候電影圈里能起來的每一位導演,哪怕非科班出身,背後都有一位或者多位師哥貴人的幫助!
這也是為什麼內地導演圈,特別是21世紀的頭15年,一直被罵封閉和搞派系的原因。
什麼ivs系統?
你們中間不少人應該有接觸過,至少學習過相關的知識,說穿了其實就是在膠片攝影機的光學取景器上接一個分光器,然後輸出一路視頻信號,再連接到導演監視器上。
這樣導演就可以實時看到鏡頭內的畫面和演員的表演。
在沒有這套設備之前,導演拍電影確實麻煩,那時候攝影是拍攝中唯一能看到畫面的人,而且畫面還沒辦法回放,只有攝影才能決定拍出來的素材能不能過。
導演都得第二天看到洗出來的樣片,才知道昨天到底拍出了啥效果。
直到ivs系統,也就是俗稱的“監視器”誕生後,導演才終於能實時看到拍攝畫面(所以IVS之前的那一代導演跟之後其實是兩種理念跟拍攝手法,這也是導演很少能跨代一直成功的原因,光是拍攝技術跟手法的革命就能淘汰掉一大批從業者)。
不過這玩意都誕生20來年了,進步不大。
也就夠看一個構圖和大致的演員表演,再細節的光比、光效、色彩都看不出來,還是得等樣片洗出來才能看出真正的畫面效果。
其實技術發展到現在,導演早就可以坐在片場隨時回放了,監視器帶錄像功能,這倒是挺方便的。
然而圈內大多數的老一輩導演依然還是習慣於傳統的ivs系統,這依然是現如今內娛的主流拍攝手法。
換句話說,現如今的內娛,大多還停留在上個時代的拍攝手法上面,落後了尖端技術近十年。
在09年的時候,好萊塢就已經研發出來了輸出三通道10bit的1920x1080數字信號的“hd-ivs”,對比傳統的ivs,這才是真的好使。
而現如今更是號稱數字攝影的年代,導演在現場高清監視器上就能看到幾乎完美還原的畫面。
數字攝影,每個鏡頭是一個單獨文件,基本上你想怎麼看就怎麼看,正著看、倒著看都行。
有些要求高的導演,甚至能讓剪輯師在拍攝現場就地剪片,拍完半小時就能看到一場戲的粗剪效果。
而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全亞洲最大的室內攝影棚,包括隔壁的綠色影棚,就是內地首個使用全數字攝影,真正能與好萊塢頂尖水平比肩的現代化專業攝影棚。
所以這里的劇組,執行導演經常會在劇組現場盯剪片,常常是總導演一句話,他這個干執行的就要熬三個大夜!
那些有錢的土豪劇組甚至還能做到現場預調色,導演在監視器上能直接看到經過一級調色後的畫面效果。也就是加了濾鏡的!
在這里,導演們才終於不用天天拍完戲還要洗膠卷,看樣片,開討論會。可以隨時拍攝隨時看到自己拍出來的東西,然後及時調整,可以在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掌控性。這也是現如今導演的門檻近一步降低,越來越多的野路子非科班出身的人轉型導演越來越容易的原因……”
裴洛神很是得意自豪的給BE美學社的這些在校生講述起了他們這個超級影棚真正的強大之處,為什麼這里很貴依然是無數電影公司無數劇組排著隊想要進駐,在這里完成他們影視劇的拍攝。
沒別的什麼原因,就因為這里是真正做到了與國際接軌,是真有跟好萊塢頂尖攝影棚比肩的水平。
設備跟拍攝環境,跟你直接耗費巨資去好萊塢是同樣的效果,這是其他的攝影棚跟傳統的影視基地完全無法比擬的。
除了本身的投入非常巨大外,有些技術跟設備可不是你花錢就能實現的,葉羽這邊也是通過跟索尼影業合作,以老鼠搬家的方式,通過好萊塢在內地投資的劇組一點一點的攢下了必須要花費的設備跟技術積累,這才有了這個超級影棚的誕生。
也正因為現在內地就有這樣的頂尖攝影棚,所以內地的一些大的影視巨頭現在是敢大手筆投資真正的IMAX3D電影,敢比肩好萊塢那樣豪擲十億二十億的投資拍攝魔幻神話史詩巨片。
而這在現如今的好萊塢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只能說兩顆隕石爭取到的那三年實在是太重要了,現如今有著這個豪擲數百億打造的超級影城在手,好萊塢也沒太過明顯的技術優勢,中美差距已經是被進一步縮小,在硬件上非常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