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索人
莫索人是莫托蘭德世界中曾興盛於第二紀元早期的一個航海民族,他們的起源不甚明了,只知道他們最初應該來自東大洋中一個名為莫索群島的地方,而莫索群島在破滅之災中因海底火山噴發而完全沉沒。大陸上的人們並不清楚莫索人是如何度過這一危機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從第二紀元第一個世紀開始,就在東大洋的其它海島上,以及大陸東海岸的部分沿海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地。
莫索人信奉一位名為海溝之主的神秘中立神祗。不同於卓爾精靈信奉的幽影女士和血族信奉的猩紅女神——這兩位女神在立場上的確始終維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中立”——海溝之主似乎對大陸上的秩序陣營抱有相當程度的敵意,有時甚至會和至暗眷屬合作。因而,海溝之主和信奉他們的莫索人始終被大陸上的人們視作邪神和異端,尤其是在第三紀元,他們和至暗眷屬一樣通常為主流秩序所不容。
在惡名昭著的冠蛇家族的帶領下,莫索人在第二紀元的早期曾一度於大陸的東北海岸建立過一個極為強盛的王國,王國的鼎盛領土囊括了今日帝國的灣流地和東境北部,以及灣流地北面的整個雪漫高原。那時,這個莫索人的國度被稱為北灣王國;莫索人的第一位北灣之王,“蛇爵”(The Serpentlord)莫爾鐸•冠蛇在雷霆島上築起了自己的居城海王堡。在冠蛇家族君臨北灣的時代,連以在海上凶悍無敵而聞名的鏽鹽王國掠奪民大軍都不是莫索人艦隊的對手,雷灣和東大洋的北部一度成為了掠奪民船只的禁區;而灣流地的另一大原住民灣島人,則一直被莫索人作為奴隸所役使。
北灣王國在大陸東北海岸的霸權持續了超過兩百年,但有一天,一個名為梅爾森的灣島人逃奴逃進了大陸東北角的昆耶達山脈,莫索人的黃金時代由此而終結——沒有人知道梅爾森在終年冰封的昆耶達山脈中經歷了什麼,人們只知道當他在一次出現在雪漫高原上時,他騎著一條閃耀的白鱗巨龍,左手佩戴著一只背面結著一簇簇永不融化的冰晶的厚重臂甲,傳奇強者的魔力隨著他心髒的每一次跳動迸向四周,他的怒吼傳達到了每一個灣島人耳中:從今往後,再不會有一個灣島人成為邪神信徒的奴隸。
在“冰手”梅爾森的帶領下,灣島人大起義很快讓莫索人失去了整個雪漫高原。在雷霆島之役中,梅爾森和他的白鱗龍揮舞著無可匹敵的強大寒冰魔力將整個海王堡化為了冰渣。他從瓦礫堆中拎出了奄奄一息的最後一位莫索人的北灣之王索洛鐸•冠蛇,然後用他的冰結手甲捏碎了索洛鐸的顱骨。雷霆島上的每一個紋著冠蛇刺青的莫索人都在此役中被灣島人起義軍殺死,冠蛇家族的血脈在這一天劃上了句號。而梅爾森自此自稱“灣島人的北灣之王”,不過他是這個頭銜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使用者。
從此,遭受了重創的莫索人再也無力維持一個統一的北灣王國。他們在之後的南灣口海戰中不得不以向海溝之主獻祭了包括數十名出身高貴氏族的堡主子嗣在內的數百名男女祭品為代價,喚來了一位恐怖的海溝神仆助戰,最終以同歸於盡的方式殺死了梅爾森和他的白鱗龍。但盡管如此,灣島人的起義軍與新部族政權並沒有隨之瓦解,莫索人也並未徹底扭轉戰局,堡主家族之中亦始終再沒能決出一位新的北灣之王。
數十年後,阿門諾軍團的金色鷹旗第一次出現了長劍山脈的北麓山腳下。他們很快便決定與同樣信奉自然諸神的灣島人結盟,最終將莫索人徹底趕出了灣流地,結束了灣島人與莫索人在北灣的數十年對峙。失去灣流地的莫索人最後來到了東大洋中一個遠離大陸數千里之遙,被稱作棄民洲的巨大島嶼上定居,這是他們尚未開發的殖民地之一。經過第二紀元兩千多年的經營,莫索人漸漸恢復了一定的元氣,堡主們在棄民洲和附近的小島環帶上建起了一座座新的家族堡壘,他們的船隊不時會前往大陸東海岸各處進行海盜和走私行為,直至今天。
棄民洲
棄民洲是位於東大洋中的一個巨大島嶼,距離大陸超過數千公里以上。棄民洲的面積相當可觀,據說比漢威群島中七個大島里的任何一個都要大上許多。棄民洲最早被莫索人發現和殖民,但最初只建立有幾個小港口和集市,直到他們被灣島人和阿門諾聯軍趕出灣流地之後,莫索人才開始將棄民洲作為自己最主要的核心領地經營,在棄民洲上建起了一座座市鎮、堡壘和更多的港口。
棄民洲的中央坐落著一條海拔不算高的山脈,而這座中央山脈上矗立著整個棄民洲最為神秘的存在——黑影之城。據第二紀元時代一些曾到達過棄民洲的法師的記述和研究,以及從莫索人處得到的一些信息,黑影之城是一個已經滅亡於破滅之災中的第一紀元古老種族所修建的城市遺跡,整座城市皆是用一種神秘的黑色材料建成,其質地和原理皆不甚明確。黑影之城是棄民洲上的禁地,莫索人只在山腳下的海岸地區修成城鎮,從不靠近中央的黑影之城。許多嘗試探索過黑影之城的冒險者、法師和學者不是有去無回,就是在歸來後發瘋或者罹患怪病而死,包括許多強大的超凡者都不能幸免,探索過黑影之城後能安然無恙地歸並正常度過余生的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屈指可數。莫索人普遍認為這是因為城中存在著某種築城的古老種族留下的不詳詛咒,並且傳說城中還存在有某種更加可怕的機關,一旦觸發則會帶來毀滅整個棄民洲的災難。
自第二紀元中期以來,一些因為種種原因在大陸社會中失去立足之地的走投無路者也會嘗試東渡大洋前往棄民洲定居,而莫索人對一切來自大陸的投奔者意外地相當歡迎,甚至並不強迫他們接受海溝之主的信仰,大陸東海岸的海盜和走私犯幾乎人人都有和莫索人交易的門路。只不過如要徹底融入莫索人社會,尤其是如想正式成為諸如堡主或是島主之列的地位尊貴者,皈依海溝之主的信仰是必不可少的。
羅倫斯菲爾家族
羅倫斯菲爾家族(House of Rowlencephil)的可考血脈,始自帝國的開國皇帝大帝羅倫斯本尊。“羅倫斯菲爾”一詞在古希格羅斯語中的含義即為“羅倫斯的子嗣”,這一姓氏也是羅倫斯大帝本人所創。不同於亥薩•李錫尼或者查理•克里米納斯這些出身高貴的傳奇英雄,羅倫斯大帝的身份甚至比生於農家的救世者亞伯爾還要更加低微——羅倫斯是一位出生於古阿門諾城內的賤民孤兒,沒有自己的姓氏。
在古阿門諾社會中,賤民是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他們並不像奴隸一樣受到來自主人的人身支配,理論上他們擁有相當程度的個人自由;但同時他們也並不具備自由公民所擁有的公民權力,並且不配大多數體面行業所接納,很多正當行業中雇傭賤民會被認為是非法的,賤民僅被允許從事一些特定的低賤職業。賤民和公民另一個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沒有自己的家族姓氏。
不過,在永夜戰爭這一毀滅性災難帶來的動蕩中,社會的階層與身份貴賤之分在許多地方一度處於幾近瓦解的狀態。羅倫斯也正是在隨著難民南遷的過程中擺脫了身份的桎梏,逐漸成長為一位優秀的戰士和領袖,最終成為了阿門諾遺民中最為強大與睿智的軍事統帥,並得以登基稱帝。
羅倫斯大帝在少年時代為求生而進行的遷徙和諸多冒險之中獲得了一種名為操雷者的傳奇血脈,這種血脈可以讓持有者擁有對雷電元素魔力的極強親和性,能將強大的雷電之力如臂指使,無論擁有者從事武職還是修習魔法,皆可從這血脈力量中獲得極為可觀的能力加成。羅倫斯大帝獲得這一血脈的具體過程和時間點始終並不明確,大帝本人終生也一直對此避而不提。有學士猜測這一血脈應該和雷電譜系中的高等元素精靈存在某種聯系,因為與之類似克里米納斯家族的控火者血脈,以及斯托利亞家族的風語者血脈皆是來自與元素精靈的某種儀式和契約。
時至今日,羅倫斯菲爾家族統治著整個大陸上最為龐大的國家,羅倫斯帝國的國土囊括了大陸從中部到東北部的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帝國的在籍人口超過三千六百萬以上。除去數百萬峽間地的加泰利人與灣流地的灣島人之外,帝國多達三千萬左右的主體人口皆是古阿門諾帝國最純正的遺民——阿蘭諾人。帝國全境領土主要被劃分為畿領、東境、西境、南境、北境、峽間地、灣流地、哈德良侯爵領、奧蘭多特法師領九塊領地。羅倫斯帝國在第三紀元管理著整個嘆息長城,並且擁有奧秘魔法塔和白夜燈塔兩座傳奇魔法塔的效忠。羅倫斯菲爾家族的家徽紋章是藍底上三道交叉的金色閃電,有時候會在閃電之間的空隙中加入幾朵金色的鳶尾花。他們的家族箴言是“智勇兼備(Fight with wise)”。
雪爾基夫公國
雪爾基夫公國是第三紀元大陸東北的一個小國,人口在百余萬左右,國土即是整個雪漫高原。雪爾基夫人和游牧民同源,都屬於古老的牧民後裔,哥斯鐸人。在第二紀元的中期,那是汗帳制度還尚未被建立起,哥斯鐸游牧民們還在名為庫薩爾的松散聚落中保持著古老的劫掠與嗜戰傳統,對南方的農業生產者滿懷傲慢的時代,阿門諾大帝征服者尤利烏斯發起了一場橫掃草原的大戰。
那時還十分不可一世的馬上健兒們從未料想到,南方的戰士們會有一天在文明的武裝下變得如此可怕。在尤利烏斯的草原征服戰爭中,足足五位大庫薩爾的人頭先後被阿門諾短劍斬下,超過五十萬游牧民被阿門諾軍團殺死或俘虜,十余萬草原良馬和不計其數的牲畜被阿門諾的戰士們連同充作奴隸的游牧民俘虜一起浩浩蕩蕩地趕回了南方。游牧民的歌謠中說,那一年的冬天,就連綿延萬里的青草都在寒風中哭泣。
但唯獨草原最東方的一位大庫薩爾的聚落未遭此浩劫——這唯一的一位大庫薩爾不知通過何種方式預見到了尤利烏斯大帝與阿門諾軍團的強大與不可戰勝,他不顧眾多部下的反對,力排眾議主動向尤利烏斯大帝俯首稱臣、獻表修和;他向大帝贈送了豐厚禮品,並且還將自己,以及庫薩爾中所有強大武士的兒子們送到了尤利烏斯大帝身邊作為人質,同時讓他們見證這場必將改變整個草原的征服戰爭。
當作為人質的少年們從戰爭中歸來之後,他們沒有一人不折服於大庫薩爾的遠見與睿智。他們向自己的父親,以及族內的其他人一遍遍地述說著那一場場過程難以置信的戰役。之後,族中再沒有人反對這位大庫薩爾的決策。而尤利烏斯大帝亦十分賞識於他的識時務,答應了大庫薩爾的許多請求。從此之後,這支最東方的游牧民開始大量與南方的阿門諾人以及灣島人通婚,並且積極地學習阿門諾人的技術、文化和政治制度。他們在雪漫高原上逐漸農耕化,並且甚至改變了宗教信仰:他們不再信奉游牧民的牧神羅姆,而是轉而信奉自然諸神中的另一位,冰雪女神弗洛嘉洛。最後,他們開始稱自己為雪爾基夫人,並以此命名自己在雪漫高原上所建立的國度。
雪爾基夫王公們在改信冰雪女神之時獲得了來自冰雪女神的一件神賜——他們中的許多家族被賦予了一種名為雪嗣的超凡血脈。雪嗣之血的持有者天生擁有在一定程度上操控冰雪魔力與寒冷的能力,這一血脈和灣流地貴族的冰手之血略有相似,但亦有所不同:雪嗣之血更傾向於操控寒冷,並不像冰手之血那樣對常溫下的水元素也擁有一定程度的高親和力和直接操控能力。
在永夜戰爭中,雪爾基夫人也遭受了重創。哥德洛夫家族成為了僅剩的唯一一個雪嗣血脈的擁有者,他們在戰爭後帶領幸存的雪爾基夫人遷回了雪漫高原,建立起了今天的雪爾基夫公國。雪爾基夫人長期生活在較為寒冷的地帶,雪漫高原在除夏季之外的三個季節里都會下雪,這樣的環境磨練出了雪爾基夫人吃苦耐勞和擅於在惡劣境況中求生的秉性。雪爾基夫人喜飲烈酒,通常會穿著厚實的絨毛長皮衣。他們與帝國、游牧民還有北方昆耶達山脈中的雪山部族相互貿易。統治公國的哥德洛夫家族的家徽紋章是一頭披著銅甲的直立白色冰原熊,他們的家族箴言是“雪覆萬物(Snow covers all)”。
冰術士
冰術士是第三紀元的雪爾基夫人所獨有的一種魔法師分支職業,或者說,冰術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描述為一種獨特的“人造血脈”。這種能力是哥德洛夫家族的魔法師與煉金術士們在研究雪嗣血脈之時所偶然創造出的一個副產物,可以通過一種特定的煉金儀式不斷地賦予給他人。
嚴格來說,冰術士並不是一種可以通過生育遺傳給後代的先天血脈,一位冰術士的後代並不會天生獲得冰術士的能力,冰術士的能力必須要通過專門的煉金儀式來改造人體進行後天賦予。一個人成為一名冰術士之後會擁有一種接近於雪嗣血脈的冰雪親和能力,並且修習魔法的天賦能力也會有顯著的提升。
但冰術士存在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這種能力的賦予和轉化會縮短人的壽命。通常情況下,超凡魔法師會擁有遠超常人的壽命,但冰術士中的超凡者自然壽命極限往往也只與普通老人相若,終生未能突破超凡的冰術士平均壽命更是較為明顯地低於健康的普通人。此外,冰術士轉化儀式的成本亦不算低,哥德洛夫家族以及其他的公國貴族通常也只會挑選少量合適的人選轉化為冰術士來為公國服務。
但盡管如此,仍然有為數不少的雪爾基夫人認為有機會成為一名冰術士會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因為冰術士轉化對人原有的天賦資質幾乎不存在任何硬性要求,而且任何人一旦得以轉化為冰術士,那麼他也將同時擁有魔法師的一切基礎能力。這對於許多缺少施法天賦,但仍期望成為魔法師的人來說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克勞迪森家族
克勞迪森家族是第三紀元中,拉夫瑞特長河流域東部的重要城邦,克里森城邦的統治家族,家族的世襲頭銜為克里森親王。他們在拉夫瑞特聯合王國建立以來多次在選王公議中被選中出任拉夫瑞特至高王,也是目前長河至高王王位的持有家族。截至第三紀元的今天,克勞迪森家族所統治的克里森城邦被認為是目前拉夫瑞特諸邦之中掌握有最多人口和最雄厚資源的邦國。
按照克勞迪森家族自身的說法,克勞迪森家族最早的可考先祖始自一位參加過破曉之戰的有產騎士狄恩•克勞迪森;但教皇國的歷史學家尼克•塔爾在他的著作《長河史記》中通過一系列的史料考辨之後認為,克勞迪森家族實際上最早很可能是一個在第二紀元末期~第三紀元早期從事河道貿易的商人家族,他們在永夜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後購置了大片的土地,最後在拉夫瑞特長河東部位於最重要的分流點附近的克里森丘陵上建起了今日的克里森城。
在最近的數百年里,克勞迪森家族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兼並了克里森城邦周邊的多個邦國,並且和光輝教廷建立了較為緊密的關系。算上馬文•克勞迪森在內,克勞迪森家族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已經連續四次在選王公議中勝選長河至高王,幾乎形同世襲。克勞迪森家族沒有任何特殊的超凡血脈,不過作為世襲了數千年,掌握有大量資源的貴族家族,克勞迪森和許多其他貴族一樣,一直有使用一些手段改善家族成員的體質,使得他們的子嗣普遍擁有相對常人顯著更高的平均魔力親和性。克勞迪森家族的家徽紋章是光芒下的一叢菰草,他們的家族箴言是“不擇勝路(All for victory)”。
———————————————————————————————————————
此處列舉一部分本作中出現的人物姓名的標准英文拼法,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姓氏和名字可能是現實歐洲語言中並不存在的,在莫托蘭德語言中獨有的姓名。
李維•李錫尼:Livy Licinian
星妍•錢斯:Shaeyne Chaince
辛克蕾爾•錢斯:Sinclear Chaince
安珀爾•卓耿:Amber Drogon
露西•羅倫斯菲爾:Lucy Rowlencephil
莉茲•拜恩:Litz Bayein
亞歷克斯•凱德:Alex Kade
雷納德•雷諾:Reynard Raynor
艾瑞絲•佩林希勒布:Iris Perinseleb
羅莎•哥德諾娃:Rosa Gordenova
雷蒙•麥德寇森:Raymond Madcosen
傑夫澤恩•克勞迪森:Jeffzyen Claudiu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