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李自成進北京
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貧窮出生,做過和尚,二十五歲時參加紅巾軍起義反抗凶惡的元朝。
其一生,身經百戰,驅逐蒙元,挽救華夏,建立大明。
其功業和難度遠遠超過了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
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風雲變幻轉瞬間已過去二百七十六年,幾多能臣風雲一時,此起彼伏,幾多帝王風流荒唐,英明神武。
都如參天巨樹上注定要飄下的葉子,在空中隨風而飄最終落地。
如今,已是崇禎十七年了。
這十七年中,大明北方各地遇罕見天災並引發民災,轉變為人禍。
逐使農民軍和女真人相繼謀反、此起彼伏、烽煙四起、生靈塗炭。
轉而禍亂天下,民不聊生,千里無煙,使百姓遭受前所未有之天災人禍。
男或為奴或被屠殺,女淪為生育和性欲的工具,使人不再是人,實為世界之大痛。
紫禁城,清晨。
崇禎帝在世的時候,常乘步輦行去武英殿召見王公大臣,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臣工們進入干清宮而煩擾了內宮嬪妃和太妃們的清靜。
那時候,崇禎帝不愛常走三大殿右邊的側門,而是出干清門以後方向轉右,進入隆宗門接著直向南行,不遠就可以看到西華門和武英殿了。
如果出了西華門,就可以看到城外寬闊延綿清深見底的護城河了,這條護城河已經守護了紫禁城二百七十六年了。
如今年已二百七十六年的護城河啊,樣子已經和往昔不再一樣了呀。
此時此刻的護城河,和原來相比,展現著一種顛覆性的衝擊畫面。
河面上浮著一片片層層疊疊、隨波逐流的宮女和太監屍體,更有一些紫禁城的侍衛。
有的孤零零的一個人漂在一個角落卡住了,有的三五成群的擠成一塊,有的順著水勢如旋冰旋轉而下,在護城河里淒慘的旋流著。
這些投河自盡殉國的宮人,大多是干清宮、坤寧宮、承干宮、慈慶宮的宮人,自盡得最是干脆,從容不迫。
干清宮代表著皇上崇禎帝,坤寧宮代表著周皇後,承干宮代表著田皇貴妃,慈慶宮代表著懿安皇後。
但是依然還有許多怕死偷生的宮人們,求生本能的跑過石橋逃往南長街和北長街,或者穿過玄武門而逃。
有的宮人逃出宮外以後,又不知道再去往哪里,結果又折回來投護城河了。
但是,整個北京城都在大順軍鐵桶似的包圍中,其實都是逃不出北京城這個大牢籠的。
還有許多宮人無處可去,聽命就命的待在紫禁城或跑回自己平常侍候著的宮里,聽天由命了。
因為這些宮人們知道,出宮了以後,北京城里也不再有安全的地方了。
谷雨時節,護城河岸上每年都長滿隨風飄動的嫩綠新黃柳絲,此時依然如此,這是上天降給人間的禮物,從來不成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改變過。
霧已退散,幾許溫暖陽光跨越千里萬里,灑在風中搖曳著的柳絲上,擺呀搖呀,時而隨風轉左,時而受逆風又忽而轉右,向世間展示著里被兩面。
只是,往年此時,頻繁在柳絲與水面之間閃翅飛越的翠鳥和燕子,此時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因為護城河里的荷花荷葉間盡是紫禁城宮人們的屍體。
此時,大順軍臨時組建的清宮營,已經抵達午門了。
最後守衛紫禁城的侍衛們,見再無希望,終於放下手中的鋼刀,獻了午門,打開了紫禁城的南大門通路。
大明二百七十六年來,紫禁城午門迎來了陌生的人們,展示著朝代的無情更替,還有更替下面埋藏著的腥風血雨和刀光劍影。
血雨腥風十多年,登極午門觀日升,一將功成萬骨枯,鬼雄埋滿血土里。
※※※※※※※※※※※※※※※※※※※※
雄壯高大的烏龍駒施展開四蹄,在北京城的路上,奔跑著。
隨著奔跑的步伐,身上的肌肉线條在黑亮的皮下,此起彼伏,特別奪目。
不時因為跑得太快被大順皇帝李自成扯緊馬韁繩後,一雙前蹄高抬甩動著充滿肌肉的馬頸,嘶叫幾聲。
待得前蹄剛剛落地,大順皇帝李自成甩動馬鞭擊打下來,烏龍駒臀部受力,再次嘶叫幾聲,運足馬力再次朝前奔去。
烏龍駒本來就高大駿逸,在大順軍乃至整個天下,都算巔峰層次了。
身高壓過其他馬匹的烏龍駒馱著大順皇帝李自成,威風凜凜的行在北京城的街上,街上早已被大順兵打掃的一干二淨了。
在李雙喜率領下,英姿颯爽二百騎兵護衛,一路前行護衛著大順皇帝李自成。
騎兵的後面是擎著一柄黃傘的傳衛武將,在其左右是十個御駕侍衛和訓練多時的傳宣官。
在李自成開進北京城之前,各營的兵馬有許多已經提前開進北京城,為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做好了各種准備。
這些各部兵馬分為清城,清宮、滅火,三部分,各有各的任務,分工細致入微。
大順皇帝李自成騎在烏龍駒背上,身上穿的是精心准備,繡著飛龍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綢袍,腰系的是杏黃絲絛,頭戴的是寬檐白氈帽,帽頂有金黃色絲线帽纓,更鑲嵌了一塊藍色寶石。
渾身漆黑皮毛的烏龍駒,身上的行頭也煥然一新,嶄新的黃轡頭,黃絲韁,閃光的銀嚼環,拋光的盤龍鎏金鐙,還有金光閃閃的鍍金銅鈴。
大順皇帝李自成並不從阜成門、西直門入北京,而最後選擇了德勝門。
沿途大街早已打掃干淨,百姓門前香案座座。
街兩旁跪滿了大順兵和頭貼“順民”的百姓們,他們爭相觀望著,大順皇帝李自成從遠遠的地方騎著烏龍駒,緩緩行來威風凜凜的樣子。
一旦大順皇帝李自成近前以後,不管是大順兵還是順民,都連忙低下自己的頭,更不敢發出一聲聲響,因為怕觸怒龍威。
大順皇帝李自成表面鎮定自若,微笑以示眾人,但是內心並不平靜。
因為知道紫禁城昨夜並沒有放火,雖然北京城各處都有全家自盡自焚者,但是崇禎帝失蹤了。
盡管大順兵已經把北京城圍的水泄不通,但要是給崇禎帝藏於民間跑去江南,大事就不好了。
所以,李自成現在雖然風風光光的進入了北京城,但是心里還是忐忑不安的。
大順皇帝李自成騎著烏龍駒,在大順兵的護衛下,入德勝門後一直向南走,到西單牌樓再向東,凡到一處都是人山人海、人頭攢動的畫面,一陣陣“皇上,萬歲萬萬歲”的人聲此起彼伏的延綿到一條街與另一條街上。
接著大順皇帝李自成所部轉到了西長安大街,李雙喜騎著馬跟在大順皇帝李自成身後,時時關注著李自成的安危,手里時刻握緊鋼刀。
烏龍駒何時見過北京城這般繁華的城市,往日不是除了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還是衝鋒陷陣,但是西安的秦王府根本不能和北京城相比,因為這里是掌握天下的皇帝所住的聖城。
烏龍駒今天也是極度的興奮,興奮得大順皇帝李自成都需要多耗幾分力氣才能控制住它,馬中王者烏龍駒。
李自成不時轉頭看向所經之處的街兩邊,看到百姓家家戶戶門前,都貼著“順民,皇帝萬歲,大順永昌”等字樣。
沿街兩旁,焚香而拜,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李自成心里好不快意,心想自己過去只是一個驛足,變成了如今入主北京的皇帝了,這兩者可謂是天地之別。
李自成又看到,有許多百姓家里仍然家家閉門,雖然都在門口焚香和貼上了“順民”等字樣,但不見有人出來,心里有些惱怒。
倏地又看見不遠處剛剛被澆滅大火已然焚毀了的民宅,怒火竟消減了大半去。
李自成心里想著,這些百姓的親人或許有許多已經為大明自盡殉國,而心灰意冷了。
李自成的雙眼看著,這一路走來,各處都有焚毀的房屋,臨近街兩旁的已經被提前入城的大順兵所撲滅,而遠處卻是火光滔天、然屋連綿不絕。
李自成的星目中閃過悲涼的神色,但只是一瞬間便恢復了鎮定自若的樣子,因為他是大順皇帝李自成。
那些跪拜在街邊的百姓和大順兵,都低著頭不敢抬頭,更不敢作聲,只有馬群的蹄聲不停此起彼伏的響著。
隨著李自成所部的不斷前進,馬群的馬蹄聲一路向前延綿而去,徘徊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
經過一條又一條街,李自成騎在烏龍駒身上,再了望遠方,只見街邊不遠處的北京城里,許多民宅官宅仍然在大火中燃燒著,而來不及澆滅。
李自成知道這是舉家自焚的現象,心里頓時一陣又一陣難過,涌上心頭。
心里想著,大順是為民請命推倒大明,解放老百姓,為何還有許多官民為了大明而選擇全家焚燒屋子自盡殉國?
難道是大順的行為是有些百姓不能容許和容忍的嗎?
一路上,宣詔官嘹亮的聲音不斷的宣布著:“萬歲有旨,軍民欽遵。大兵入城,四民勿驚。家家開門,照舊營生。三軍將士,咸歸軍營。騷擾百姓,定斬不容!”
大順軍軍容整肅,兵將如雲般扈從著皇帝李自成,一路前行。
從長安右門外向南轉移,進入公生右門,再順著皇城的紅牆西邊走去,到了正陽門以後內向左轉,一會就到了大明門了。
其實最近進入紫禁城的道路,是先走地安門進入皇城,再經玄武門入主紫禁城。
但這樣就成了大順皇帝李自成走後門,而皇帝走後門和偏門是不行的,而何況是大順開國皇帝了。
所以,大順皇帝李自成一定應該走紫禁城的正南門,大明門(今天的中華門)。
大明門內是東西相對的兩排廊房,屋脊相連,各有一百多間,稱做千步廊。
兩排廊房的前邊是寬闊的石鋪道路,廊房的背後便是皇城的紅牆。
中央各部衙門,都在這紅牆之外。
李自成騎在烏龍駒背上,一路前行,不遠處的承天門躍然眼前,模樣越來越近了。
李自成早有所聞紫禁城里那些傳說中的事物,那天下聞名的一對漢白玉華表和金水河橋上的白玉欄板。
這許許多多的寶貴事物,是以前自己夢寐以求,也永遠看不到的,包括很多以前的大明臣子和百姓們一生都見不到。
這個神聖的禁區包括里面的一切,今天所有的事物都歸於自己這個大順皇帝李自成了。
華表是華夏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
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華夏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華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該華表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屹立五百多年歷史,模樣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
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更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李自成意氣風發的騎在烏龍駒身上,獨馬揚鞭催著烏龍駒揚起馬蹄,奔向承天門,臉上的神情就像一個發現新大陸的孩子一般驚喜。
李自成道:“朕,終於看到這些事物了,承天門以後承的是大順的天。”
承天門此時已經布滿了候聖駕,層層疊疊、鱗次櫛比的御營親軍守衛。
這時,都跪在地上接聖駕,軍容整肅,不動如山。
大順將士呐喊道:“皇上,萬歲,萬萬歲……”
大順將士們的呐喊一陣接一陣,此起彼伏、斗志昂揚,聲震百里。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李自成心血來潮,無不動容。
忽然,手抓緊馬韁繩,揮鞭一甩烏龍駒的臀部。
烏龍駒便揚起前蹄,響亮的朝天嘶叫三聲,馱著皇帝李自成走上那白玉橋。
李自成雙眼頓時精光閃閃,只因這一切太過滿足自己的期望了,胸中因為心潮不停而澎湃非常。
李雙喜騎馬跟在烏龍駒後頭也上了白玉橋,心情也興奮無比,但是李雙喜不敢走橋中間,只從靠近橋的雕龍欄板邊而走,因為中間只有皇帝一個人才能走。
李自成騎著烏龍駒站在白玉橋上,意氣風發的回首一望,文臣武將見到大順皇帝回首,再次如波瀾起伏般有條有理的跪拜下來。
這一拜,露出了身後的大明門背景,此時大明門正被越來越盛的陽光普照著。
不遠萬里的陽光溫暖的普照著大地,普照著紫禁城還有它新來的主人。
李自成露出一個勝利的微笑,朝文臣武將們從容輕輕一甩馬鞭,展示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和氣度。
李自成莊嚴道:“平身……”
接著,李自成一行人,穿過了高大壯闊的承天門,背後的午門便清晰的呈現在了眾人的眼里,其模樣李自成和文臣武將們也是第一次看到。
竟然比承天門還要高大壯觀,規模建制已經大大的超過承天門了,可謂是小巫見大巫,真不知道午門里面又是怎樣讓人震驚的情景啊。
李自成看到午門的景象,一雙星目如同看到遼闊的海洋般,瞳孔脹大放大著,內心的驚喜和震驚更上一層樓了。
李自成心想,十幾年的拼搏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午門在李自成的視线里,如同一座高大的山峰,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大了。
城樓雄偉壯觀、嘆為觀止,李自成心想午門里面的紫禁城一定會是更加讓人匪夷所思、驚心動魄的畫面啊!
大順皇帝李自成是第一次見到午門,雖然在明朝活了三十多年,這還是第一次進入北京,更進入了凡人不能接觸的皇城范圍,所見所聞都不是西安可以比的。
然而,不同的是,第一次進入北京,北京就已經整個歸大順皇帝李自成所有了,這樣帶來的神奇感覺在李自成心里激蕩徘徊著。
但見,已經收到皇帝駕臨的消息,率領清宮營的李過和李岩,率領大順清宮營的一些將士忽忽地行出午門,有條有理的來到雄駿的烏龍駒蹄下,有條有理的都跪下接駕。
李過和李岩沈沈道:“微臣,給皇上,接駕……”
李自成看著他們的神情,感覺不妙,心頭沈了下來,知道崇禎帝還是沒有找到,哪怕只是崇禎帝的屍體。
李自成知道沒有找到崇禎帝,心里不安了起來,生怕崇禎帝跑回了江南,那就竹籃打水一場空。
屆時大順就會夾在了大清和大明之間,將來仗就不好打了,好比大明和大順換了一個位置,對大順來說極為不利,對大明來說其實力范圍卻連通了整個江南版圖。
但是李自成在文臣武將面前又不好發作,因為要保持皇帝的威嚴,而竭力鎮靜。
午門前有承天門,大明門,後有皇極門。
各門之內,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
以門廡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布局形式是受古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
北面門樓,面闊達九間,上面是重檐黃瓦廡殿頂。
東西城台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
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
午門,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李自成雖然還沒有進入紫禁城,然而仰望午門之壯觀,已然讓李自成心潮澎湃生成陣陣漣漪,一雙星目精光四射,激動不已。
李自成心想自己的雄心壯志,今朝已經成功大半了。
李自成輕輕揮動馬鞭,於是烏龍駒馱著李自成向午門前慢慢前進,烏龍駒行了十多步,李自成英姿颯爽的手扯馬韁繩,跳轉馬頭。
李自成面向文臣武將,只見個個都面露喜色,臉上都充滿了對大順的希望和對大順皇帝的敬畏佩服。
李自成看著眼前的這些文臣武將,能來到午門前的人,都是和李自成出死入生的心腹和核心將領。
李自成的星目一個個輪流看著他們每一個人,只要看一眼,李自成都能說出和他們之間的點點滴滴故事。
這些雲集般的文臣武將後門,旌旗蔽日隨風飄揚,陽光普照下,像預示著大順的大好時光和美好將來。
李自成心血來潮,催動烏龍駒向前跑了幾步,烏龍駒便展開雄姿,漆黑的皮下肌肉蠕動起來,就連烏龍駒望向群臣的馬眼也仿佛射出了攝人的精光。
李自成從容道:“朕,本意拿下陝西、河南等地後向南進兵,攻兩湖、四川、兩廣,然後順長江而下,征服江南。”
烏龍駒這時也被午門的壯觀景象所震驚,興奮得抬起前蹄嘶叫三聲,再原地轉了兩圈,烏龍駒的歡快的樣子也感染到了大順皇帝李自成。
李自成笑著抓緊馬韁繩,控制住烏龍駒,摸了摸馬鬃穩住烏龍駒身形,用手輕輕拍了兩下烏龍駒的馬頭,怪它調皮。
李自成從容道:“朕,本想征服江南後,再揮軍北上,一舉攻下北京,再橫掃遼東,消滅犯我華夏的清兵。”
將士們一聽皇帝的豪言壯語,再次跪拜下來,人群如波瀾起伏般蠕動著,跪定以後俱都不再動分毫。
文臣武將們呐喊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群起的人聲在午門前響起,久久徘徊不散,就連紫禁城里躲在各宮里的宮人們,都聽見了一些異常的聲響,而擔驚受怕。
李自成抓緊馬韁繩道:“但朕,憂慮清兵會搶先攻占北京,傷我華夏的根基傳統,折損大順軍威,將致使大順軍立於堅固的北京城下,那樣就枉死眾多兵將們了……”
文臣武將們呐喊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烏龍駒搖晃著馬首,一聲接著一聲的嘶叫著,抬起一雙前蹄,輪流在空著踢著,頸上的馬鬃隨風飄揚起來。
李自成從容道:“朕,前思後濾,決定必定先東征北京,大順軍威所到之處,無不摧枯拉朽,戰無不勝……”
文臣武將們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自成自信笑著,拉緊馬韁繩,一甩馬鞭擊打烏龍駒的臀部,控制著烏龍駒冷靜下來。
於是烏龍駒放下前蹄,呼了幾口大氣,慢慢冷靜了下來。
李自成從容道:“如今,大順東征軍控制京畿,遠及山東,山海關已是一座孤城,掃平遼東各地,指日可待……”
李雙喜,李過,劉宗敏、宋獻策、牛金星、李岩等文臣武將,他們眼里的大順皇帝李自成,仿佛是天上降下的帝星一般耀目。
文臣武將們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大順必勝,大順必勝……”
李自成從容道:“朕,要建立一個安定的天下,萬世的王朝,讓百姓安居樂業,共享繁華……”
文臣武將們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順必勝,大順必勝……”
李自成騎著烏龍駒站在午門前左右徘徊,慷慨激昂的一番話配上烏龍駒不時的幾聲嘶叫,激動感染得文臣武將們內心激蕩不休,滿心歡喜、佩服的五體投地。
一方面歡喜大順的美好未來,另一方面歡喜自己,征戰多年終於可以停下腥風血雨的日子,安享榮華富貴了。
看著皇上的志得意滿的表情和神態,李岩在人群中反而偷偷的眉頭微蹙,但是今天卻是萬萬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清兵和吳三桂的動向,一直不明朗,在正月大順拿下西安各地以後,清兵曾來信說希望和大順共取大明江山,顯然是不想和大順為敵,一起共同謀取大明江山的意思。
李岩知道,清兵是想先同盟大順,然後強攻山海關消滅或受降吳三桂,再南下山東一馬平川,越黃河再越長江,直驅江南大片土地。
而分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給大順攻打,最終再二分天下。
但是大西軍正在攻占四川各地,如果和清兵聯盟的話,結果是等於大順要和同是農民軍的大西軍開戰,到了那個時候,清兵一定會在背後偷襲大順軍的。
李岩早就給李自成建議,拿下陝西、湖北等地,攻擊榆林又成功後,大順實力已經與清兵接近,應該采取據山西屏障陝西關中,扼守三峽以防止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反目,再攻占兩湖,用兩湖的錢糧供養大順軍。
至崇禎十七年,各方勢力的強弱根本其實不全在於兵力反而在於錢糧收入。
明朝需要江南的財富養活明軍,但在既對抗清兵的同時又鎮壓農民軍,消耗巨大逐漸不支,北方和南方又被大順軍逐漸攻占並隔斷通路和糧道,江南的錢糧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便不能運送到北方乃至京師了。
直到北京今天崩潰被大順軍攻占,江南的錢糧還一直握在江南大明軍手中,但是又不能為京畿各地所用,北方又大旱瘟疫橫行,情勢才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了。
而清兵,基本一直靠血腥掠奪,雖然強迫威脅蒙古和朝鮮提供了一部分錢糧,但是年年開戰也是入不敷出,可以說清兵的日子過的並不比大明好,因為遼東是苦寒之地。
包衣制度雖然可以在遼東生產出一部分糧餉,但因氣候原因,收成差額是相當巨大的。
雖然,清兵不停的入塞掠奪,以戰養戰。
就算打輸了,大不了可以再一次退到那冰天雪地的極北之地。
而大明卻是無處可退,先被攔腰斬斷,再圍攻北京。
讓崇禎帝把明軍的精銳力量不停在農民軍和清兵之間頻繁調動救急火,這才養肥了李自成和清兵,這個就算是朱元璋在世也會吃不消這種打法。
江南明軍看著北方戰事難支也欲哭無淚,望塵莫及了。
李岩現在最怕的是,不進北京還好,大順的軍威士氣還在,勢頭正所向披靡。
但是一進這個北京城,待時日消磨過後,必將有所折損,那時如果吳三桂投降清兵再一起殺來北京,仗就不好打了。
大順雖然還沒有和清兵作戰過,但是李岩對明軍和清兵的戰爭了解不少,知道清兵以凶殘血腥著稱,善騎兵衝鋒陷陣,摧枯拉朽。
而騎兵這一方面,只有老營的大順騎兵營可以一戰,現在大順軍入主北京,要是制約不好這些農民將兵,情況就不妙了。
李岩再想,如果大順軍不攻打北京,而轉為固守山西和南下江南,那麼既可以堵塞清兵從山西入關的通道,崇禎帝調兵遣將回北京,是能守住北京和對抗清兵的。
等崇禎帝拖住清兵的步伐,大順就可以一路南下攻占江南富裕之地了。
而那時,崇禎帝為了防范清兵,對於南下的大順軍背後也不敢妄動分毫,因為有清兵在背後掣肘。
如果那樣的話,對大順軍來說,比拿下崇禎帝所在的北京城更有意義和價值。
那樣一來,有崇禎帝拖住清兵南下的道路,大順軍也可以伺機消滅大西軍,從而掃平後顧之憂。
等江南平定以後,再一鼓作氣揮軍北上,那時就算崇禎帝和清兵同盟也不是大順的對手了,何況崇禎帝對清兵恨之入骨。
不然不會在過去農民軍即將滅亡的那年,抽調回孫傳庭十數萬的秦軍去遼東打清兵了。
那一次,崇禎帝還犯下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就是既然抽調了孫傳庭的秦軍去遼東,不但不給孫傳庭去指揮打清兵,還將孫傳庭關進了大牢。
反而讓洪承疇去指揮秦軍打清兵,這樣兵將互相不熟悉,缺少交流和訓練,還讓那個高起潛太監去監軍掣肘洪承疇。
那個時候的洪承疇真正手上的兵力少的可憐,精銳全部都在高起潛的手上,真是想不敗都難了。
李岩知道,清兵凶殘並不得民心,每次南下入塞都是屠城、搶錢糧、搶年輕女人、抓壯丁。
河北山東等地被屠殺了幾百萬人,一個城接著一個城殺得精光,屍橫遍野、江河堵塞、千里無人煙。
清兵每次入塞,在華北地區無不是犯下慘絕人寰的罪行,每次百姓都是殊死抵抗,知道不抵抗也是全家乃至整個城都是必死的。
李岩知道現在想當初,已經不現實了,現在大順軍已經攻占了北京,山東雖然還不算穩定,但也在大順的控制下。
山東總兵劉澤清不戰而退,不顧崇禎帝的安危更不會顧百姓的死活,早早就退出山東逃亡至江南淮安附近。
現在全部的變數就看大順自己能否保持住自己的實力,抽調兵力備戰再決戰清兵,和能否抓准時機,一舉或消滅吳三桂和清兵了。
李岩知道現在大戰在即,必須立刻從各地抽調兵力前來北京集結。
李岩知道,現在的大順如果保持不住實力和士氣,又抓不准時機決戰清兵或者吳三桂的話,一旦匆忙和清兵或吳三桂開戰,後果就不可想象了。
大順如果沒有前期的韜光養晦,哪會有後期的開疆拓土呢。
大順皇帝李自成騎著烏龍駒的英姿,在李岩的眼里,在親衛營的前後簇擁護衛下,慢慢進入午門里,入主那大順皇帝李自成朝思暮想的紫禁城,和里面的三宮六院。
※※※※※※※※※※※※※※※※※※※※
武英殿。
李自成今日本來要在武英殿,受群臣朝賀,開開心心的完成入主北京的儀式。
但是崇禎帝並沒有在紫禁城里自盡殉國,下落不明,這樣一來大明就還存在著。
李自成於是取消了在武英殿受朝賀一事,命宣詔官下聖旨,命文武百官各回衙門或駐地。
投降大順的明朝內臣,暫回自家中,聽候錄用。
擇日,但聽午門鍾聲,新朝的文臣武將們,前來武英殿上朝,不得遲誤!
這時文臣武將們乃至一些百姓都知道了,崇禎帝下落不明的情況。
有的人自然希望找到崇禎帝,不管是死是活,這樣才能安保自己的榮華富貴。
還對大明有些忠義的人卻暗自欣喜,希望崇禎帝能逃回江南,重振大明。
有些投降的原明臣知道崇禎帝下路不明以後,更是怕崇禎帝回到江南後再打回北京,那時自己就會遺臭萬年、受抄家滅族之罪了。
李自成的核心將領在武英殿各自領了聖旨以後,紛紛退出了紫禁城,各自行事去了。
想要向大順皇帝李自成進言的李岩,也沒有被李自成留下來並接見,於是李岩落寞而去。
只有李雙喜准許留在了紫禁城,因為李雙喜是李自成是義子。
待文臣武將紛紛離開武英殿後,李自成看向李雙喜,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神色,知道這一路進北京的事宜,雙喜出力不少。
李自成從容道:“起駕,干清宮,朕要看崇禎住的宮殿,朕想了解這個大明的皇帝。”
李雙喜立刻跪伏在武英殿華麗的地毯上,用平穩的語氣回話,都來不及多看幾眼殿里華麗無比的裝潢。
李雙喜沈沈道:“臣,遵旨。”
李自成和李雙喜二人出得武英殿,身邊有上百個親衛營侍衛保護著。
李自成一眼望去,眼前盡是紫禁城遠近無數的瓊樓玉宇,金碧輝煌,雄偉莊嚴。
殿宇深邃得密密麻麻、鱗次櫛比,一眼望去,數都數不清。
李自成從容道:“這麼多的宮殿,真不知道,干清宮在哪里?”
李雙喜沈沈道:“回稟皇上,這里怕是看不見那,干清宮的。”
李自成俯視李雙喜道:“那麼,該從哪里去那,干清宮,一睹芳容?”
李雙喜沈沈道:“請皇上,容微臣領路,去那干清宮,但不知道皇上,想從那條路线駕臨干清宮?”
李自成俯視李雙喜道:“有幾條路线,可以去達干清宮呢?”
李雙喜沈沈道:“一條是先左向穿偏門走三大殿的路线,這樣可以欣賞紫禁城里三大殿的美景,另一條是北上穿隆宗門去干清宮,但是就看不到三大殿的美景了,請皇上下旨,該走那條路线?”
李自成俯視李雙喜道:“你是如何這麼清楚,紫禁城里的各宮位置?”
李雙喜沈沈道:“微臣在破北京內城的時候,從投降的紫禁城太監王德化手里得到了,紫禁城精致圖冊,想到以後皇上要駕臨和入主紫禁城,所以微臣細細的看了許多遍了。”
李自成微笑著,彎下腰輕輕扶起李雙喜,李雙喜滿眼驚喜,皇上竟然親自扶他這個臣子,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榮譽啊。
李自成笑道:“我兒,長進了,快快起來,領朕前去那干清宮,就走三大殿的方向吧,朕還沒有見過三大殿是什麼樣子呢。”
李雙喜雙眼濕潤,蒙皇上隆恩,再次跪伏下來。
李雙喜沈沈道:“微臣,遵旨。”
李自成從容道:“大順的將來,你我君臣一起共築,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定不輸那朱元璋……”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