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希臘文化的近代來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發現得比較晚,也就是一百多年以前才有考古學家在愛琴海附近發現了克里特島,對這個島進行考古挖掘以後,結果發現了非常奇妙的宮殿建築遺址,甚至有各種各樣的“衛生設備”,但是那些“衛生設備”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就不知道了,不過可以相信,當時的文明相當發達相當繁榮,這個克里特島實際上成了兩河流域和希臘本土之間的一個跳板,希伯萊的文明,希伯萊的宗教思想、神學也是通過它傳入希臘,跟希臘的哲學相結合,所以這樣看起來,希臘文化有它本土的東西,更多的成分是從兩河流域取得的,是巴比倫文化、腓尼基文化,腓尼基就相當於現在的黎巴嫩,腓尼基文化對希臘的影響主要是文字方面,腓尼基的文字是只有子音沒有母音的,到了希臘以後,希臘加上了幾個母音,變成了可以發音的東西,這是希臘語的始祖,恐怕也應該是歐洲語言的始祖。
因此可以說,歐洲文明的源頭是希臘,希臘文明的源頭是同兩河流域的交流,不是說從兩河流域的文化發展出了一個希臘文化,而是說希臘文化受到了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因為當時的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高於希臘,這樣在以後才有了希臘的古代歷史,黑格爾經常就說只要一提到希臘,就有一種“家園之感”,那麼大的歐洲把那麼小的希臘當作自己的家園,這話不是偶然的,但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歐洲的家園”,它還有它的根,它還有它的源,就像我們中國追求我們自己的古代歷史一樣。
講這樣一段話沒有別的意思,只是說歐洲文明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有一個歷史的發展的,現在的歐洲文明和古代的歐洲文明已經有很大的不一樣了,我們常說現在歐洲文明的核心是科學和民主,科學和民主在希臘時代就有嗎?
當然希臘時代有過一段時間的民主,有過一些科學的思路,我們要是不了解這些東西,就不容易了解歐洲是怎麼就這樣慢慢地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地發展下來的。
至於歐洲皇族的最初起源,主要來源於神聖羅馬帝國,封建社會是等級社會,也就是說法律面前並非人人平等,中世紀盛期的《薩克森法典》中關於軍隊盾牌制度來解釋等級制度的形成,共有七個受邑者的等級,處於頂端的是國王,其次是大主教和主教,再次是世俗貴族,伯爵和自由領主居四,陪臣和家臣局第五,他們的封臣居第六,最後是單盾騎士。
世俗貴族的爵位問題(這里把宗教階級撇開)。
皇帝(Kaiser)這個好理解的,最大的BOSS,這個詞來自古羅馬的皇帝。
國王(Knig)國王和皇帝經常是同一個人,不過神聖羅馬帝國有在父親活著的時候把兒子加冕成為國王的先例,因為畢竟有“選舉制”這個坎,為保王位(皇位)順利傳接這是個辦法,兒子會有“德意志國王”,還有“羅馬國王”(或叫“羅馬人國王”)的稱號,不過就是個太子而已,不會行使真正國王的權力。
公爵(Herzog)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盛期,公爵是超級權力人物,德國當時是由部落公國組成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家元首就是從公爵中“選舉”的,當時公爵的家族可以這樣說:“皇帝輪流做,來年到我家。”
成為公爵,其實就是離國王之位咫尺了,每個王朝都是從公爵家庭起家,可以說撒克森王朝法蘭克尼亞王朝士瓦本王朝,這些都很能說明問題,當神聖羅馬帝國最為強盛時期,並入主意大利部分的時候,也封過不少公爵,但是意大利的公爵爵位和德國本土的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那算是個官僚集權國家的爵位。
方伯/侯爵(Landgraf)其實可以理解成侯爵,因為按照詞翻譯的話方伯倒是蠻妥當,圖林根的領主就是Landgraf,因為不是部落公國,其實權力和公爵幾乎是相等的,但是還是稍微低一等。
邊伯/侯爵(Markgraf)同樣是非常有力的人物,顧名思義,邊區的最高長官,例如阿斯坎家族在勃蘭登堡的Markgraf“大熊”阿爾布萊希特,邊區長官一看就是非常著重於武力,擁兵自重的諸侯,邁森的“藩侯”也是Markgraf,意大利安科納邊區的長官也是。
行宮伯爵(Pfalzgraf)經常被翻譯成普法爾茨伯爵,也叫帕拉丁伯爵,就是在領地中“享有王權的伯爵”,當然也是位大人物,經常由和皇帝私人關系密切的人來擔任,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異母的兄弟就是萊茵行宮伯爵,亨利六世的親弟是勃艮第行宮伯爵,都是看似特權相當高的主兒。
自由伯爵(Freigraf)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的皇後給他帶來的弗朗什孔泰,就是自由伯國,自由伯國一看就是領主想干什麼就干什麼的好地方。
城堡伯爵(Burggraf)可以翻譯為“城堡長官”,這個翻譯非常貼切,就是由皇帝授命管理帝國城堡的諸侯,其實是管理那里一片行政軍事的事務,例如馬格德堡就是Burggraf,以後成為第二帝國的霍亨索倫出身於南德的紐倫堡Burggraf。
葉天辰從醫院離開之後,直接坐車來到機場,在坐車,葉天辰就已經訂好了機票,首先飛往阿姆斯特丹斯西霍普國際機場,然後再從阿姆斯特丹轉車直到那個歐洲小國。
阿姆斯特丹位於艾瑟爾湖西南岸,是荷蘭王國的首都,荷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人口約七十一萬,被稱作為北方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中世紀初還是個漁村,一九二六年才建市,十九世紀初成為荷蘭王國的首都,十六世紀前荷蘭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十六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在此之前,無統一歷史,一五六六年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一五六八年爆發延續八十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一五八一年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十七世紀初開始成為海上殖民強國,一七九五年法軍侵入,拿破侖失敗後,一八一五年成立荷蘭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雖宣布中立,但仍遭德軍突然侵略,一九四九年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九五八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阿姆斯特爾河從市內流過,從而使該城市成為歐洲內陸水運的交匯點。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全市共有一百六十多條大小水道,由一千余座橋梁相連,漫游城中,橋梁交錯,河渠縱橫。
從空中鳥瞰,波光如緞,狀似蛛網。
市內地勢低於海平面一到五米,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由於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兩萬家“船屋”,過去城市的建築幾乎均以塗了黑柏油的木樁打基,以防沉陷,王宮的地基使用了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九根木樁。
“丹”,在荷蘭語中是水壩的意思,是荷蘭人築起的水壩使七百年前的一個漁村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十六世紀末,阿姆斯特丹已成為重要的港口和貿易都市,並曾於十七世紀一度成為世界金融、貿易、文化中心,一八零六年,荷蘭將首都遷到阿姆斯特丹,但王室、議會、首相府、中央各部和外交使團仍留在海牙。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最大的工業城市和經濟中心,擁有七千七百余家工業企業,工業用鑽石產量占世界總量的百分之八十,此外阿姆斯特丹還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第二大港,港口完全實現了現代化,港內外交通運輸十分發達。
鮮花是荷蘭重要的出口商品,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南郊的阿斯梅爾花卉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市,花卉銷往一百多個國家,阿姆斯特丹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自天成。
獨特的景觀使阿姆斯特丹的旅游業十分發達。
阿姆斯特丹又是歐洲文化藝術的名城,全市有四十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各種藝術品一百多萬件,其中不乏蜚聲全球的倫勃朗、哈爾斯和弗美爾等大師的傑作,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梵高美術館以收藏十七世紀荷蘭藝術品而聞名,梵高去世前兩天完成的《烏鴉的麥田》和《吃馬鈴薯的農夫》就陳列在這里。
一九九四年,阿姆斯特丹與北京結為友好城市,阿姆斯特丹黃金時代的原貌多有保留,幾乎是一座活的博物館,美麗的運河交織出“水都”風光,林立的博物館囊括荷蘭所有知名畫家的作品,古典音樂殿堂,國家音樂廳里的演出更是不容錯過,阿姆斯特丹顯得古老而極有味道,所有三層和四層的小樓房被藍色、綠色和紅色精心地裝飾著,可愛得就象假的一般,這些玩具一般的樓房的門,是那麼的狹小,僅能容得一個人走進,古時此地有一條奇怪的法律,門越大交納的稅就越多,無奈的人們只好將門盡量做小,卻把窗戶做得很大,家具什麼的都從窗口吊運進出,所有小樓房的頂部,都有數個伸出來的鐵鈎子,以固定吊運物品所用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