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章 接 見
十一月二日上午,李劍生所在接待站的紅衛兵們,依舊在解放軍戰士的帶領下,在學校的操場上,進行著嚴格的軍訓工作。
“一、二、一!”大家隨著解放軍戰士的口令,在操場上來回地走著,直到傍晚時分才結束。
這時,接待站的同志給參加接見的紅衛兵們,每人發放一包餅干,二個雞蛋,幾個饅頭,並讓大家裝滿水壺的茶水,然後在解放軍戰士的帶領下,整隊出發。
李劍生所在的隊伍,在解放軍戰士的帶領下,一路高唱著革命歌曲,情緒高昂地行進在茫茫的黑夜之中,向天安門廣場走去。
這時,整個北京城的各個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紅衛兵行進的隊伍,所以隊伍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當隊伍停下來時,各隊伍之間就會有人互相拉歌,那雄壯的歌聲此起彼伏,久久回蕩在北京城的上空。
隊伍行進的沿途,都設有大大小小的供水站,也臨時搭建了簡易的廁所,一切准備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
李劍生和大家一道,時而行進在燈火通明的大街上,時而走在燈火忽明忽暗的巷子里。
他們走走停停地走了很久,天還沒亮,帶隊的解放軍戰士便命令隊伍停下來,大家就地坐在冰冷的馬路上,等候著天亮的到來。
十一月的北京天氣,寒風刺骨,已經變得很冷了。
李劍生見萬菊香坐在自己身邊,已經被凍得渾身直打哆嗦,也不怕在大庭廣眾之下難看,伸手將她摟在懷里,用自己身體中的熱量,溫暖著萬菊香。
天亮之後,跟著隊伍行走了一夜的李劍生,覺得有些又累、又渴、又困,又餓起來,但一想到就要見到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了,李劍生的心情,又變得激動起來,沒有一絲一毫的倦意。
他們又等了三、四個小時之後,才接到通知,起身向長安街前進。
上了長安街,李劍生見滿街的紅衛兵們,每個人都臂戴紅袖章,手拿紅寶書,心情激動地排著整齊的隊形,浩浩蕩蕩地向著天安門廣場走去。
上午十點來鍾,廣場上的高音喇叭里,響起了莊嚴的《東方紅》歌聲,接著,傳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喜訊。
頓時,整個天安門廣場沸騰了,參加檢閱的紅衛兵小將們,揮動著手中的紅色《毛主席語錄》本,激動的口號聲響徹天空: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
“中國共產黨萬歲!”
接見大會開始後,大約二百萬紅衛兵小將們,排著隊形,由東向西從天安門前經過,開始接受毛主席的檢閱。
李劍生所在的隊伍,隨著參加檢閱的紅衛兵大軍,緩慢地前進著。
當他們快接近天安門時,隊伍方陣開始亂了起來,靠天安門外面的人群用力往里擠,都希望能離得近些,能清楚地看到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
李劍生緊緊拉著萬菊香的手,被激動的人流裹挾著,時而向前,時而停下。
在這片紅色的海洋中,李劍生和萬菊香就像一片小小的紅葉,仿佛在水中漂浮;身體隨著人群的波動,不停地起伏著,有時又被高舉著紅寶書的手臂壓下去,如同被卷入了旋渦。
擠過來又撞過去。
當隊伍行進到天安門城樓下時,所有的紅衛兵們都抬頭昂望著天安門城樓,誰都顧不上看一眼周圍的情形,激動地揮動著手中的紅寶書,嘴中高呼著口號:“毛主席萬歲!萬萬歲!”
那激動人心的聲響,如驚濤駭浪般,久久地回蕩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
李劍生和萬菊香怕被激動的人群擠倒,他們相互樓抱在一起,和所有的紅衛兵們一樣,高興異常,嗓子喊啞了,汗水流盡了,但口中還在不斷的高喊著:“毛主席萬歲!”
李劍生正巧靠近天安門,離城樓很近,但仍然看不清站在上面人群的五官,只能根據臉形,判斷誰是毛主席、誰是周總理。
這時,紅衛兵們都希望在天安門前多停留片刻,多看一眼毛主席,但誰都被人流裹挾著,身不由已地往前移動。
李劍生跟著隊伍,走過了天安門。
這時人們不再擁擠,不再停留,不再喊口號,都向各條街道自動地散去。
李劍生和同學們,已經沒有了出發時的激動與振奮,帶著無限留戀之心,疲憊不堪的回到了駐地。
第二天,吃過早飯後,身體還沒有恢復過來的李劍生,便召集同學們商量下步的打算。
李劍生看著大家說道:“按照前幾次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規律,每次接見的時間,大概相隔半個月左右。我們這次沒看清楚毛主席的相,等下次接見時再看怎麼樣?”
他來北京還是第一次來,而且又和萬菊香好上了,他們在這吃住都不要錢,當然想在這多待一些日子,正好和萬菊香四處游玩一下。
這是他和萬菊香商量好了的。
肖勇強看了一眼坐在身邊的熊慧蘭,見她點了點頭,於是說道:“我同意李劍生的意見,在這兒住下去,等著下次毛主席接見。”
來到北京的這些天來,肖勇強和熊慧蘭這對戀人,正處在如膠似漆的時期,他們也和李劍生的想法一樣,希望留下來,這樣一來可以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二來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繼續鞏固他們的戀愛成果。
李劍生見大家一致同意留在北京,等待接受毛主席的下次接見,於是決定,在等待的日子里,參觀游覽北京各地。
在確定行程時,大家的意見不統一起來:李劍生和萬菊花想去頤和園,肖勇強和熊慧蘭決定去長城,李劍生知道,這是肖勇強想跟熊慧蘭在一起單獨活動,心想:“自己正巧也想和萬菊香在一起親近親近,”
於是他說道:“那咱們就自由活動,有事在住地碰頭。”
大家高高興興地離去,各自做著游玩的准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