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10日,李雲帶著辦好的護照,乘坐巴士經過海關的檢查,順利的進入了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東方明珠。
它曾是南海邊陲的一個小漁村,一個專門生產供奉菩薩香燭的手工作坊。
歷史的機緣使這個小漁村和小作坊在160多年前,成了中國最早和列強接觸的“點”這次親密的“邂逅”使香港被英國殖民當局統治了157年。
這段恥辱的歷史,直至1997年7月1日才能畫上句號。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已不再是那座寂寂無名的小漁村,而是一座展現英姿的國際化大都市,是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和運輸中心,是中國人走向現代化的一塊小小的試驗田。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勤勞敬業,加上長期累積起來的法治基礎、自由經濟的游戲規則、日臻完善的商務環境,構築了香港的成功。
讓它成為東方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香港的地位由其特殊的經濟政治因素所決定,它所取得的最矚目的成就就是經濟的高度發展,而被世人譽為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
當今香港已是世界的貿易中心,80年代後期香港對外貿易在世界最主要的出口國家和地區中居第15位,她還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鑽石貿易中心。
香港自由港的范圍包括整個香港地區,被稱作自由港城。
在香港,一般商品不僅可以免稅自由進出,而且還可以加工、制造。
市民可以在自由港內居住,本地居民和外來旅客可以自由買賣港內的外來商品。
同目前世界上仍然存在的傳統自由港相比,香港的自由程度首屈一指。
1990年的香港已由單一的轉口貿易港發展成為經濟結構多元化的自由港,它已是金融、貿易、工業、船運、旅游、信息等多項國際中心,而商業、房地產、建築和飲食服務等行業也都很發達。
眾多的自由港功能,非但不雜亂無章 ,反而結構完善,能量很大。
香港使多國多方都能從中獲得利益。
香港的自由港政策為多國多方在此發生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使它成為做生意賺大錢的好地方。
許多行業的盈利率與其他地區相比要高出很多,如銀行業1988年的年均回報率高達13.8%,房地產業的回報率平均為10%來自歐美、日本、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投資不斷擴大,並從香港獲得了巨大利益。
僅美國和日本就各自在香港投資60億美元以上。
美國已把香港作為它在亞大地區的重要出口市場,1988年香港市民人均購買美國貨價值達998美元,比購買歐共體的234美元,日本的308美元和台灣的613美元都多得多。
美國還把香港作為它在亞大地區的商務基地。
英國在其殖民地香港的投資能夠獲得最佳的利益則是不言自明的。
英國在香港的商業機構和投資十分廣泛,已有400多家英國公司以全英資附屬公司或聯合企業方式成立。
此外,在香港的最大公司中,很多是由英國人管理,而且大部分股份也是由英國人持有的。
中國自實行開放政策以來,內地資本在香港投資數目明顯增大。
除中國銀行、華潤、招商局、中旅等集團以外,其他大公司和各省、市也都紛紛在香港投資。
中資機構的經濟活動也促進了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經濟聯系,大陸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香港成為大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1978年至1988年十年間,大陸吸引香港投資占中國外資合同金額的近2/3。
香港隨著其自由港經濟的發展,港內華人投資在戰後幾十年中獲利優厚,財力驟增,出現了李家成、包於剛、郭得生、鄭宇通等華人巨富。
他們所經營的企業,利潤率很高,如長會實業在1972年成為上市公司時資本只有9000多萬港元,到1989年底股票市場值已達212億。
曾幾何時,成千上萬的人從中國大陸,從東南亞,從世界各地涌入香港,謀生存、發財之路。
改革開放後,又有無數中國人甚至比任何時候都迷戀香港,渴望到香港一展雄才大略,實現自己的夢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強,中國政府領導人在不同的場合表示了一個共同的立場:要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並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
1979年3月,香港總督麥里浩應中國外貿部的邀請訪問北京,中國一號元首在會見他時說:我們歷來認為,香港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將來談判解決香港問題時,前提是香港系中國的一部分。
但我們將把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地區來處理,確保各方利益不受損害。
1979年5月,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宋志光在回答法國代表團有關港督訪華及香港前途的提問時說:香港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當租約期滿時,我們將以適當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1979年10月,中國政府首腦首次訪問英國,表示要保護外國在香港的投資。
1981年4月,英國外交大臣卡臨頓訪問中國時,國家元首說:如果香港將來的地位發生變化的話,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將不會受到損害。
1981年9月30日,葉建英發表《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除了中國軍隊進駐一條外,其它方針政策都適合於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這實際上間接地公開了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參考方針,1982年4月6日,國家元首在會見英國前首相愛德華&西思時重申了統一台灣的九項原則,這也適用於香港。
1979年當選道相的“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而,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她趁著1982年4月至6月在烏爾維納斯群島問題上對阿根廷的勝利,帶著香港問題,於1982年9月22日滿懷信心地飛抵中國北京。
她堅持1842年《南京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982年9月24日,國家元首會見撒切而夫人,詳細闡明了中國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其語言之強硬有力,深深地震驚了英國的“鐵女人”首長說:“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明確的,這里主要有三個問題。一個是主權問題;再一個問題,是1997年後中國采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
“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的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如果15年後還不收回,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台,沒有別的選擇。”
“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香港的政策。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
“至於說一旦中國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波動,怎麼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進行調整。”
“我們建議達成這樣一個協議,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經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
會議之後,雙方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今天,兩國領導人在友好的氣氛中,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雙方本著維持香港穩定和繁榮的共同目的,同意在這次訪問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商談。”
從此,中英兩國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
開始時英國政府提出的談判題目就是一個歸屬問題,而中國政府則提出三個問題,即香港歸還中國、未來香港實行的制度、香港過渡時期的安排。
談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
第二個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雙方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會談,共22輪。
其間爭論頗多,本著以大局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經過慎重和耐心的談判,至1984年9月18日,雙方代表團就全部問題達成了協議,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宣告結束。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也促進了澳門問題的解決,並且對解決台灣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性質不同,但是“一國兩制”的構想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同樣適用的。
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於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為國際上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的新鮮經驗。
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得虧利亞爾曾指出:中英兩國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應該大力提倡,這恰恰是我們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非常需要的。
當然了,為了順利收回香港,為了讓香港繼續繁榮,因此香港只作為特別行政區,實行特殊制度和高度自治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所作決定,該特別行政區自1997年7月1日起設立;其區域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
其基本特征如下:第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第二,實行高度自治。
第三,直轄於中央。
第四,徹底結束了殖民主義統治,由港人自己治港,日趨民主。
香港特別行政區獨特的法律地位可以概括為:沒有殖民主義,保留資本主義,直轄於中央,實行高度自治。
“一國兩制”的方針將造就一個新的、更加繁榮穩定的香港。
一邊坐著巴士看著窗外向後快速滑去的景色,一邊回憶著香港的歷史現狀,經歷過一次人生的李雲知道,香港與97年順利回歸,盡管經歷了一點陣痛,但是總體上還是保持了高速發展的格局,這都證明了當今國家元首眼光的厲害。
他知道這一屆政府將會讓中國迅速崛起,但是九七年香港的回歸,還是讓當時的經濟遭到了一些破壞,李雲決定,自己要迅速積累資本,爭取到時候助國家一臂之力,讓璀璨的東方明珠一直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