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麗絲書屋 穿越 鹿鼎風流記

第196章 備戰

鹿鼎風流記 極品石頭 4128 2024-03-03 22:31

  作為一個現代人,高桂很清楚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在五軍都督周全斌督導備戰,進行積極動員之際,高桂把班查望所描述的屠殺華商事件進行了少許的整理和包裝,並叫人以最直白的語句寫了一篇類似紀實報道的文。

  不到一天時間,台彎各地便傳遍了,每個人的話題都是此次大呂宋屠殺華商的惡性事件,茶館、酒肆、大街小巷,全都議論紛紛,幾乎要掀翻了天。

  令高桂尤其沒有想到的是,他低估了漢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榮譽感,人們群情洶涌的走上街頭,以最激憤慷慨的熱情聲討殺人凶手。

  (自1571年至1898年,其地為西班牙侵占,故《海錄》譯作小呂宋,而以大呂宋稱呼西班牙。過去華僑去菲律賓者多在呂宋登陸,故以呂宋為菲律賓之通稱。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代,華僑又稱西班牙為大呂宋,稱菲律賓為小呂宋。人們自發的聚集在各地官衙、軍營附近,要求入伍參軍,要求軍隊征討呂宋,甚至很多富有的商人主動提出捐助財產充當軍費,向呂宋開戰。)

  高桂的初衷只是想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也是調查民意,這一時間心血來潮的舉動,哪知道民眾竟有這麼大的反應,他又驚又喜,也是感慨萬千,這樣具有民族榮譽感的民眾,令他驕傲自豪,令他感覺到一種希望,一種令人振奮的希望,相比清朝末年和二戰日寇侵略時的人們那種麻木、怯懦、任人宰割,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漢人,還有救!

  高桂心底的興奮並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所能了解的,相對後世人們的冷漠和麻木,這個時代,這個地域的漢人還擁有著國家榮譽和民族榮譽感,他們還有血性,他們還有勇氣,再沒有什麼比這個重要了,清朝,決計不能讓清朝把漢人的這最後一塊土地腐化了!

  高桂心中波瀾壯闊,他不能再坐視歷史的重演,悲劇的再臨,世界歷史上,十七世紀是歐洲各國飛速發展的時候,他們的發展很快就把昔日東方大國甩在了身後,當清朝辮子兵還在揮舞大刀彎弓射箭的時候,他們已經擁有了機槍大炮,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那瘋狂傾瀉在中國人頭上的子彈炮彈,到現在高桂還記憶猶新,八旗兵騎著他們引以為傲的戰馬,前赴後繼的衝向死亡,時代的差距是那麼悲涼和無奈,讓人從心底淌出血來!

  就從這一刻起,當老百姓們在街頭高呼著要征討呂宋的時刻,高桂熱淚滾滾而落。

  他之前的打算是,等待發展到初具規模的時候,就移民印尼(爪哇)放棄台彎,專心在爪哇建立漢人的國家,畢竟台彎距離內陸太近,但現在他改變主意了,爪哇,要!

  呂宋,要!

  台彎,也要!

  如果可能,為什麼不可以建立一個連接台彎、呂宋和爪哇在內的新的漢人王朝呢?

  之後的兩三百年,是大航海時代,擁有了強大的海軍,就能擁有凌駕於東南亞各國軍力之上的強權,主宰他們的生死,至於日本,高桂一陣冷笑,此時的日本還是個閉關鎖國的幕府時代,政治上雖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但事實上只擁有可憐的一小塊土地,國家實權是掌握在幕蕃大將軍手中,大將軍擁有的土地最多,然後層層往下分封土地到大名、武士。

  經濟上還是封建農奴制,這樣一個一盤散沙的島國,應該讓他們從此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論男女,不論老幼,全部殺掉,徹底杜絕這個凶殘得沒有人性的野獸民族,哪怕在這個空間會被人稱作殺人魔王、屠夫也在所不惜,二戰前後,中國人的那段血海深仇,在此時就應該去解決!

  通過自己草擬的那份紀實報道,高桂立刻想到了一個指導輿論的最佳工具——報紙。

  他馬上和陳近南商議此事,當年鄭經在他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令台彎在短時期內煥然一新,境內大治,正是治理國家的最優秀的人才,陳近南是何等的眼光,立刻看到了報紙的作用和背後深遠的意義。

  台彎這二十年來,因為他大力的興辦教育,讀書認字的普及率極高,報紙的作用,不光是能夠凝聚民心,掌握民意,也能反過來促進民眾學習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民強則國強,民富則國富,這等淺顯的道理,陳近南懂。

  已經年逾五十的陳近南雙目閃亮,仿佛年輕了十歲,立刻和得意弟子高桂連夜商討,對於辦報紙這件事,高桂打算全盤使用自己信得過的人,沐王府的王運開和他的侄子王喜是最好的人選,他當然知道,掌握了輿論導向,就等於掌握了民心,而輿論導向,無疑握在自個兒手中是最好的。

  與此同時,他也決定親自去呂宋島,這半年來,他用現代軍隊標准訓練出來的“特戰營”已經擁有三百人的規模了,雖然規模不大,但當中每個人都是來自天地會的忠心成員,年齡限制在二十五歲以下,都有武功底子,身體強健,而且還在軍事學院進行了培訓,至於武器,全都裝備上了燧發槍。

  台彎盛產硫磺等物,制造槍炮所需的資源極多。

  此時正是明朝和清朝並存的時代,雖然歷史上南明(台彎鄭家)即將被清軍所滅,但這並不能掩蓋明朝的科技水平是遠勝於清朝的。

  不但是燧發槍,火炮方面要比清軍先進得多,造船業也遠超出清軍的水平。

  歷史上,清軍攻打台灣都是以荷蘭艦隊當主力,因為清軍火器根本不是鄭家軍隊的對手,否則也用不著玩遷海三策了。

  可等到唯一撐門面的那幫明朝遺人死光,滿清的火器就更是倒退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

  清朝嘉慶年間,軍方曾傾全國之力仿制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機炮用來裝備八旗炮隊,結果所造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鴉片戰爭前,關天培日記中的記載清軍當時自制的九千斤大炮(不是臼炮)最大射程只有一千兩百米,要知道明代一千多斤的紅夷炮都比這遠得多得多;當兩次鴉片戰爭時清兵被英國開花炮彈打得暈頭轉向,對開花彈視為神物時,全然忘了他們的老祖宗努爾哈赤就是讓明軍開花彈給砸死的,而在當時北京八旗炮庫內還有大量被蛛網密布的明代造開花彈……

  所以說句難聽點和大家有點接受不了的話,清朝統治下,中國不但沒有進步,相反還文明倒退,再說一句有點不敬的話:不是每個民族都具備漢人這樣的智慧的,被元朝滅掉的宋朝和被清朝滅掉的明朝,總體上來說,是中國歷史上的兩次文明大倒退,之所以在晚清時代中國會被外國侵略者隨意欺凌隨意宰割,和這兩次文明大倒退是分不開的。

  在1598年,明代火器研制者趙士楨在土耳其火繩槍的基礎上又改進出魯密銃。

  這種火器彈藥裝填量高、射程遠,威力比同期歐洲火繩槍大,更比當時日本戰國時代的火繩槍輕便,因此在明軍中大量裝備。

  明朝支援高麗李朝的戰爭中打垮豐臣秀吉的日本聯軍,應該少不了子母銃跟魯密銃的功勛。

  戚繼光在平倭時期還發明了一種虎蹲炮。

  底盤有鐵釘,可抓牢地面從而減少後座力、提高命中率。

  一炮能打出百多彈丸,是實施高密度面積打擊的利器。

  而且該炮體積輕巧、機動力強,對潛進山區的倭寇作戰成效顯著。

  1568年,戚繼光甚至把它裝備到騎兵營,作為必備的騎兵炮作用跟現代的小型迫擊炮相似。

  更為聞名的紅夷大炮,最初是明代天啟年間從澳門葡萄牙人手上買來。

  紅夷大炮就是長管加農炮,廣泛為英國跟荷蘭人使用在戰船上。

  澳門葡萄牙人的三十門炮也是從英國船上掠奪而來。

  明朝得到這三十門炮,一部分用於軍事仿制,一部分則用於實戰,布置在關外。

  袁崇煥寧遠大捷就是靠這幾門從葡萄牙人處買來的紅夷大炮,把自許平生百戰無敗跡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炸得狼狽而逃,最後跟豐臣秀吉一樣,憤懣成疾,郁郁而終。

  1635年,另一個明代火器研究家畢懋康更發明了燧發槍。

  燧發槍配有火石自動打火裝置,不怕風雨並不須事先火繩點火,發射速度與精確度大為提升。

  相對於火繩槍是一項意義重大的變革。

  明代燧發槍的自行研制並不比歐洲人晚多少,德國發明燧發槍並投入到軍隊當中和法國人作戰的時間是在1644年,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明朝的科技和軍事水平在當時仍是和歐洲強國持平的,假若沒有發生清兵入關,沒有清朝,可想而知,中國會被不重視科技的清朝拖得越來越落後麼?

  會被那些歐洲國家後來居上,實行侵略麼?

  堂堂的東方大國,到最後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也不知努爾哈赤那廝會不會在九泉之下羞憤得再死一次?

  為了維持這三百人的特戰營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高桂自己掏了不少腰包,這些燧發槍要保養,要向鄭克壁領取子彈進行操練,都需要錢,而且,在西班牙人屠殺華商事件之前,高桂更打算研究後裝單發槍或者更進一步的後裝連發槍。

  這種更先進的武器直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研發出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裝連發槍才開始正式登場,被英國、美國等國裝備到軍隊當中,可惜的是,高桂並不是軍事迷,他雖然知道這種武器,具體的東西卻是不知道咋整,只好先把這個概念大致的告訴給兵工廠的匠人,讓他們自己去想,至於能否成事,高桂並不抱太多的希望,畢竟兩百年後的後裝槍,現在擁有的話固然可以稱雄世界,但是技術上的工作,並不是想想就能有的。

  就在一六八零年的夏秋交替之季節,鄭家南明軍隊正式宣布向西班牙殖民地呂宋開戰,大都督周全斌親率大小戰船四百五十艘,士兵七萬向呂宋開拔。

  這一年,在後世歷史上稱為大明帝國崛起的第一戰!

  高桂和陳近南、玄貞道長、關世基等天地會核心成員也在艦隊的其中一艘船上,也包括三百名特戰營戰士。

  高桂是首次接觸到海戰,看到這浩浩蕩蕩壯觀的景象,心中豪氣衝天。

  作為大航海時代最早一批的殖民者,16世紀西方最強大的海上殖民帝國是西班牙,在歷經了一百多年後,其實力已經被後來的英國、荷蘭等國超越,但他們的戰艦依然不可小覷,至少要比現在的這支南明遠征軍的軍艦先進了許多。

  海上的航行,高桂等人絲毫沒有浪費時間,他們一方面向班查望等華商詢問西班牙人的海軍艦隊情況,一方面打探他們在菲律賓的軍事力量,除了班查望之外,還有兩名華商也都具備一定的偵察素質,從他們所說的情況,高桂慢慢摸清了一個情報,西班牙的海軍曾和英國開戰,損失較大,實力大打折扣,軍艦應該在三十到五十艘之間。

  高桂知道,就算是這幾十條戰船,也決計不容小覷,不過,他雖然擔心,卻也從陳近南口中得知,已經年近六旬的周全斌是一位老資格的大將,大小海戰不下百次,若非鄭克壁下定決心要揚威海外,根本不會派這樣一個鎮國級別的統帥出來指揮。

  看到師父這般篤定,高桂也放心不少。

  這日清晨,天剛剛亮時,前方進行探路的小隊鳴炮示警,一時間,戰艦群如臨大敵,吆喝聲和號角聲此起彼伏,高桂也不由得緊張起來,他們和身後的這些船是做為後隊准備登陸作戰的,船上也沒有大炮等遠程攻擊武器,只能眼看著前方炮聲隆隆,特戰營的三百名戰士,更是緊緊的攥著手中的燧發槍,注視著遠處大霧中影影綽綽的火光……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簡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