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對李荷妮另一個時空的情感經歷興趣不大,畢竟沒發生的事情就不用太在意,反正這個時空,有機會照樣玩就是了,畢竟是韓國小姐,玩起來應該很有感覺!
而且李荷妮的身材確實棒,一米七五的身高,在加上腳踩高跟鞋,說是一米八都不為過,而且不是歐美那種瘦削的模特身材,典型的前凸後翹豐滿型身材,這樣的身材有那個正常男人不喜歡呢!
不過,陳昊之所以能認識李荷妮,還是因為對方後期在演藝圈的發展越來越好,讓他開始從一些韓國知名影視作品中看到了李荷妮的身影!
2016年,李哈妮出演了《回來吧!大叔》,這部劇讓觀眾認識了不一樣的李哈妮。
在2017年,對演藝事業不斷燃起激情的李哈妮,終於迎來了電視劇《逆賊:偷百姓的賊》,迎來了她作為演員的鼎盛時期。
將陷入困境的張綠水重新詮釋為開創自己命運的女性,完美消化了韓國舞、板索里,被譽為“最偉大的張綠水”。
李荷妮放棄了代表韓國的美女的榮耀,在2019年成為真正的票房當紅女星。
電影《極限職業》吸引了1500萬觀眾,成為了1000萬俱樂部演員。
而真正讓陳昊對李荷妮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極限職業》這部電影!
該片故事與王千源主演的國內電影《龍蝦刑警》來源於同一劇本,即2015年中韓故事共同開發項目一源多用文化征集展的獲獎劇本《極限職業》,劇本原作者是韓國編劇文忠日。
同一個梗,為什麼《極限職業》比《龍蝦刑警》玩得好?
韓國上映的《極限職業》,跟國內上映的《龍蝦刑警》很像,兩者不算抄襲,是個“一魚兩吃”、分別開發的項目,但是,兩部影片的待遇卻是天壤之別,《龍蝦刑警》票房不佳,也遭遇了口碑差評,而《極限職業》韓國本土超過1600萬觀眾走進影院,這一成績在韓國影史票房榜上位列第二,僅次於1700萬觀影人次的《鳴梁海戰》,但在票房數據上,《極限職業》已然超越了《鳴梁海戰》登頂韓國影史票房冠軍。
對比豆瓣評分數據,《極限職業》好於78%的喜劇片,好於77%的犯罪片;《龍蝦刑警》好於7%的喜劇片,好於3%的犯罪片。
同樣是警察臥底開店破獲緝毒案的故事梗,為什麼《極限職業》玩得那麼好,《龍蝦刑警》卻撲街了呢?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一個實,一個虛。實是真實、虛是虛浮。
一部電影的共鳴感很重要,如果一部喜劇能緊緊抓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共鳴點和話題,成為爆款的可能性就很大。
而這個共鳴點總是與故事的主題緊密相關的。
比如討論男性中年危機主題的喜劇《泰囧》、《夏洛特煩惱》、《情聖》,個個都成了爆款。
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同一個主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遭遇七年之癢的夫妻,最易喜新厭舊的男方需要一場冒險之旅來讓他回歸家庭。
回到《極限》和《龍蝦》上來,它們的主題或者共鳴點是什麼呢?
《極限職業》這部電影討論的主題就是:職業壓力和職業理想!
人這輩子,有半輩子是在工作,所以這個主題自帶共鳴點,並圍繞著高班長這個人物和他身上發生的故事進行了演繹。
警察這個身份在外人眼里光鮮亮麗,但實並非如此,片中穿插了好幾個情節來展現。
開篇隊員抓捕毒販不敢破窗怕賠錢;組內經費不足鬧矛盾;黑幫意淫緝毒專案組各個都是待遇好到飛起……
這些都表明了,刑警這個職業並沒有大家想象地那麼好,只是表面光鮮罷了,個中冷暖,飲水自知。
另外,所有的職場人都希望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警察這個職業也是如此。
高班長帶著團隊累死累活,也希望能破大案、升職加薪,多年以後退休了,回想起那時候,也覺得那一刻是屬於他的人生高光。
而影片一開始,高組長的這個願望跟他的目標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開始,高班長全組搞砸了抓捕行動,面臨著升遷機會被晚輩剝奪的威脅,高班長是個典型的遭遇中年危機的男人,在優秀的晚輩面前會不自覺弓背低頭,很不自信。
不僅在職場上被新人碾壓,他回家還要受老婆的指責,諷刺他沒本事升職,導致夫妻關系也不和諧。
這還不夠,《極限職業》把對於職業的討論停留在這個層面,它還說到了——職業理想。
片中,高班長有一段廣告式的對白:放棄羞愧的成功,選擇好的失敗,這應該是對的吧……
有錢的炸雞店老板和窮得響叮當的警察兩者之間,你會選擇哪一個?理想和現實之間、物質和精神之間,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個選擇題是不是似曾相識,對,這樣的選擇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極限職業》中,高班長等人也迷茫困惑過,做警察隨時會面臨死亡威脅,女兒妻子也照顧不到位,炸雞店不僅能給妻子買名牌包包,還能改善家庭生活條件。
他們想把炸雞店做大,但是最後職業理想將他們又推到了另一邊。
雖然現實中的我們可能是向金錢妥協的人,但不妨在電影中代入一下高班長心理補償一下:最終理想打敗了現實。
再來看《龍蝦刑警》,有共鳴感話題嗎?
職業壓力?無,四個人天天打扮得花花綠綠的,破案靠一拍腦袋靈機一動,領導一訓斥,就極力反駁辯解,真的好嗎?
職業理想?
無!
有的,可能只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太虛太空!壞蛋都是傻子?手撕日本鬼子還沒玩夠?看來看去,有的只不過一場鬧劇。
故事背景如果做得好,就會顯得故事很真實可信,而這種真實感的外在體現就是美術:服裝、化裝、道具。
像最近口碑極好的《老師好》,燙頭、收音機、霹靂舞、北冰洋汽水、海魂衫……
全都是八十年代時代的標志性元素,將故事的時空一下子鎖定在了那個年代,經歷過那個年代人絕對有共鳴感。
現在的觀眾對於影視作品似乎越來越挑剔了,從《延禧攻略》服化道的熱烈討論,到正午陽光《大江大河》、《知否》年代感的討論和爭議,觀眾信不信服這個故事,主要取決於能不能找到與之對應的標簽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