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谷》已經制作完成並在內地上映,還獲得了一定好評,李旭是知道的;《紅河谷》由新組建的銀都公司,負責在香港發行,李旭也是知道的。
但是什麼時候上映,在哪家院线上映……哦,這個是知道的,左派電影或者說內地電影,在香港只能上聯華院线。
台灣船小好調頭,又有美國爸爸支持,經濟發展很容易,有錢之後自然會花更多的在宣傳上面,這對香港這些電影大亨們有著非一般的吸引力。
事實上,嘉禾最早的資金就來自台灣,這也是鄒文懷96年大手筆投資《鴉片戰爭》的原因。
如此,再加上港英政府的拉偏架,以及內地電影發展緩慢,就成了左派電影從70年代末,只能在聯華這條又小又破的院线上映的表面原因。
至於內部原因,嗯,這個還是問板凳比較好。
這種情況下,加上李旭又要不斷在兩個身份之間跑動,所以直到現在才發現《紅河谷》已經在香港上映這個事實。
那肯定是要看看的,盡管在方舒和林芳兵身上都留有刻印,而且她們已經不知道在夢中跟他翻雲覆雨多少次了,甚至“感染”功能出來後,方舒的妹妹方卉第一時間中標,姐妹兩個現在天天早上起來換內褲,可畢竟有許久沒有見過真人了。
即便海報帶著水墨畫的風格,李旭還是想要進去看一看,看看這版《紅河谷》被拍成了什麼樣子。
林青霞雖然覺得剛看完一場電影,馬上又看一場電影,有些過於頻繁,但是一想到這部電影的劇本有一半是自己寫的,不由又來了興趣,於是雙雙買票進去。
讓人意外的是,上座率還不低,也就比之前的《雙面人生》低了半成。
電影開始後,李旭就明白了為什麼會是這樣,在這個杜比環繞音尚未推廣到全世界,特效還是高投資電影考慮的事情的時間,大銀幕上的壯麗的自然風光也還沒有完全的退場。
再加上因為某個老蛤蟆,本著添堵等一系列心理,西方將西藏形容得格外美好,香格里拉的叫法已經傳遍全世界。
所以當大銀幕開始展現西藏純淨的原始風貌,以及簡單、快樂又熱情的藏人時,許多小市民都被感動了。
藝術作品跟現實終究是有差別的,就好像《上甘嶺》里面,在演唱《我的祖國》時的那段,藏在洞穴里的志願軍們,有的下棋,有的看信,有的聊天,一副非常祥和的畫面。
然而實際上是什麼呢?是幾十個人擠在一條坑道里,隨時准備出擊,吃喝拉撒都只能就地解決。
所以這部電影完成拍攝之後,很多老戰士在試映之後,紛紛跟上級反映,實在太不真實了。
然而導演並不為所動,他表示,有必要將那些血腥的苦難的東西藏起來,觀眾更需要積極向上的感情,這樣才會更能理解保家衛國的不易。
回到西藏上面來,在西方掌控著話語權,並將西藏宣傳成天堂的情況下,即便將解放之前的真實情況原汁原味一點不改的拍攝出來,又有多少一輩子連所住的城市都沒出過的人會相信呢?
要知道,日本社會都要因為新冠崩潰,他們依然揮舞著制作1比1比例高達慶祝建黨100周年的上海某公司的照片,攻擊中國是在草菅人命。
這種情況下,順著敵人的語氣說話,然後不露聲色的進行挑撥,才是最恰當的做法。
西藏很美好,西藏人民很淳朴,然而狡猾的英國人來了,他們愚弄淳朴的西藏人,他們殺害天真的西藏人,即便有好的英國人想要阻止,面對一群禽獸也無能為力。
然而,要守護家鄉的西藏人無懼死亡,他們跟漢人聯合在一起拼盡全力,連頭人的女兒都能找到機會跟英國禽獸同歸於盡,這些入侵者又怎麼可能占領這塊地方。
另一個時空里面,馮小寧為什麼如此安排劇情不得而知,但是這個時刻的這個時間點,在香港上映這麼一部電影,內地的用心昭然若揭。
至於30年後某些“不加白人正面角色不舒服”、“美化描寫奴隸主”之類的言論,不用太在意,畢竟,只要夠左,鋼鐵都是右派,只要夠右,小胡子也是GD。
總之,這個版本的《紅河谷》整體上還是拍得很漂亮的,不過對比原版,既沒有將真牛丟進壺口瀑布,也沒有炸掉卡諾拉冰川,多少還是欠缺了點東西。
實景雖然更震撼,但實景到了需要犧牲的東西都不在乎的地步,那就屬於魔怔了。
所以即便內地這版《紅河谷》跟原版差上一些,但李旭還是覺得這版更好一些,另外就是,方舒跟林芳兵真是漂亮。
雖然內地電影的服裝還是很簡陋,但是丹珠的野性和雪兒的純美,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李旭突然有種想要嘗嘗鮮的衝動。
“小愛德華·李”是肯定要參加明年春晚的,不出意外應該是《西游記》主題,正好接手劇組的美女們。
但是“小愛德華·李”肯定沒法接手“張皓軒”的女人,而“張皓軒”才買了兩個中隊的F-14送給北邊,普通人不知道,但是港台高層肯定會知道的,實在太招人眼,所以最好等尼古拉同意《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台灣上映了再去北邊。
因為尼古拉一旦同意了讓《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台灣公映,也就約等於准備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了,這種情況下,“張皓軒”打著幫妻子回大陸尋找姐姐的旗號北上,各方面的臉面都會好看一點。
所以,總結一下,需要“小愛德華·李”給台灣方面再施加一點壓力了。
“真的很好看,英國人太無恥了。”從影院里出來後,林青霞的眼眶還微微有些發紅。
“青霞姐,請允許我提醒一下,這些情節都是你寫的。”李旭調侃地說道。
“是我寫的嗎?”林青霞回憶了下,然後搖搖頭,“不對吧,我記得,我就寫了一個英國探險家進入西藏,然後跟一個頭人的女兒發生了一點感情糾葛,之後就沒寫了。”
“喲,青霞姐記得滿清楚的嘛。”李旭不由挑眉。
“那當然!”林青霞有些小驕傲,“我都發行了一本書了,這點細節還是記得的。”
“哦,青霞姐還記得自己已經發行了一本書啊。”李旭說著就拉她進了最近的一家書店,然後拿了一本《胭脂扣》到櫃台。
“老板,這本書賣得怎麼樣啊?”他直接問道。
“我看看……”老板接過書瞅了瞅,“還行吧,昨天才賣出去兩本,現在的小年輕,似乎很喜歡看這種奇奇怪怪的書。”
“我記得這書好像是奧運期間上架的?總銷量多少了?”李旭再問。
“你問這個干什麼?”老板不解。
“總銷量足夠高,才能證明這本書是否受歡迎啊。”李旭理所當然。
“那我幫不了你,我只知道,從8月份到現在,我這里賣出去了至少上百本。”老板聳了聳肩。
“這麼說的話,應該還不錯,那我也買一本。”李旭笑著付了賬,“要是作者搞簽售活動就好了,文筆這麼細膩,一定是個美女。”
“誰知道,是個丑女也說不一定啊,”老板熟練的找錢,“不僅簡介簡單得很,連照片都沒有。”
林青霞在旁邊雖然保持鎮定,耳朵卻微微有些發紅。
“好了,青霞姐,這說明你的書還是受歡迎的。”從書店出來之後,李旭揮著手中的《胭脂扣》繼續調侃。
“我可看不出來……”林青霞扁著嘴巴,也不知道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一家書店3個月里可以賣上百本,香港多少家書店啊,這麼一算下來,8萬冊要不了多久就能賣光。”李旭一本正經地說道。
其實,實際賣了多少他是知道的,以目前的估算,只要沒有斷崖式的下跌,8萬冊的《胭脂扣》大約到明年春節就可以賣完。
不要小看這個數字,林青霞是用“流雲”這個筆名發行的,而且也沒怎麼做宣傳,要是能在大半年的時間里拿到8萬冊的銷量,絕對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局。
很多寫得很好的新人作者,首次出版自己的書,一年能有個5萬銷量就不錯了。
金庸的記錄是通過連載的方式打出名頭後,一年年積累下來的,而且真正大爆也是在改編成影視作品之後。
這就是為什麼,幾十年後國內文藝作品的尺度是,小說大於電影大於網絡劇集大於電視劇集。
小說一般能有20萬冊就已經算是大賣了,就算還有各種情況的借閱,翻個倍的話也不過只有40萬人看過。
而一部大熱的電影,觀影人數起碼在5000萬以上,頂天了也不過1億,更何況還有重復觀影的情況。
網劇的目標人群基本都是網民,有多少網民,就有多少人看網劇,只不過不同人用有不同的喜好,分攤下來也不算太多。
但電視劇就不是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