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麗絲書屋 穿越 奴隸帝國

第四卷 第42章 自由基石

奴隸帝國 大地浪子 3918 2024-03-05 17:29

  自送走桃花仙子雪纖纖,華映宏便又陷入忙碌的軍政事務中。

  下午繼續召開的會議,將自由軍的高層人事作了安排——

  內政署由呂經緯任署長。禮教司司長王禹錫,字守仁,乃是呂經緯一位老友——光復會一名元老,當代大儒,對柳氏正統極為忠心,現在粵州,通過光復會的聯絡渠道便可請來;吏政司和刑律司司長暫由呂經緯兼任;戶政司司長出人意料卻是柳菊,光復會的財務事項一直多由柳菊負責打理,倒是內當家的極好人選。

  軍務署由華映宏任署長。兵務司司長由華映宏兼任;工械司司長由魯神工擔任最是適合不過;軍情司司長由莫言擔任。

  自由軍軍團長由華映宏擔任。下屬自由軍將領安排為:

  正規師團由海天青任師團長,葉知秋任副師團長兼直屬聯隊長;龐義、張群峰、穆山柱分別任第一、二、三聯隊長。常勝秋、李天豪、魏不群、葉守信等四名自由軍原中隊長分別擔任四個聯隊的第一大隊長。高百勝、楊榮彬任直屬聯隊第二、三大隊長。一名作戰或表現突出的副中隊長崔鍾秀擔任第一聯隊第二大隊長。各聯隊的直屬大隊長由聯隊長暫時兼任。

  預備師團由林志任師團長、劉禮濤任副師團長兼直屬聯隊長,秦仲、赫連樹、肖戰鋒分別任第一、二、三聯隊長。梅建、袁思同、令狐勇、陸達夫等四名原自由軍的副中隊長分別擔任預備師團四個聯隊的第一大隊長。各聯隊的直屬大隊長同樣由聯隊長暫時兼任。

  特戰聯隊由霸天任聯隊長,三名在聚寶大戰中戰績突出的特戰中隊長古天放、曲清波、曾國忠分別升任第一、二、三特戰大隊長。

  女兵聯隊由柳蘭擔任聯隊長。根據柳蘭的提議,由風嫣然、趙青思、成君宜分別擔任第一、二、三大隊長。

  特編水師聯隊由海天青兼任聯隊長,雲沙浪因在奪取水師戰船和阻擊凌野水師一役中表現特出,破格提任水師預備聯隊長。

  剩下正規軍和預備役共有五個第二、三大隊長名額,水師聯隊、水師預備聯隊各還有八名中隊長,以及中隊長以下的各級將領,一時想不出合適的人選,令華映宏感到軍隊建設中各級將領培養的重要性,海天青等原想擴編滿員軍團的一干將領這才知道擴軍非是想象中那麼簡單,單從各級骨干將領的匱乏便可見一斑。

  最後決定由各聯隊長組織所屬小隊長、哨長等公開報名競爭空缺的十六名大隊長,以武功、練兵法考較為主,同等條件下知書識字者優先,水師中有過海航經驗者優先。中隊長以下直接由聯隊長負責選任,最後逐級報軍務署備案即可。由於擴軍規模甚大,不管是留在正規軍還是去預備隊。自由軍的各級將領都幾乎得到了提升甚至跨級提升,一些自鐵礦營便開始打過幾仗的“老兵”,大多都升任了小隊長、哨長以上,組成了新自由軍的中堅力量。

  秦鐵柱等“高山四十八箭”被聘為教官,專門負責傳授全軍高山族世代密傳的箭法功訣。秦鐵柱等人初時有些猶豫,因密傳“射日箭法”及功訣本是高山族長老會獨門武技,專為制衡高山王族、防其專橫暴虐以及守護高山族的延續而存在。但苗幽蘭以“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勸說,且自由軍將烈陽訣和天地訣、破虛訣都一視同仁地傳授給高山族戰士和族人,只要功力境界修練到相應的層次,便可向苗幽蘭索要上一級功法,顯示出無比恢宏大氣,使秦鐵柱等人也不再猶豫。

  會議還決定自由軍實行軍餉制:普通戰士每月可領餉五銀幣、班長六銀幣、排長七銀幣、哨長八銀幣、小隊長一金幣、中隊長以上每級增加五個銀幣,直至華映宏作為軍團長每月可領三個半金幣。預備役小隊長以上將領待遇與正規軍相同,小隊長以下級別者比正規軍減半。

  比起玉龍軍而言,自由軍普通士兵和各級將領軍餉都少了許多。但後來傳達至軍中時,仍然受到了由奴隸轉變而來的自由軍戰士的普遍擁護——能獲得做人的自由和尊嚴,他們本已十分滿足。如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財產,自己也將可以置辦家業、乃至娶妻生子、延宗接代……那些聽說過華映宏《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的自由軍老戰士熱淚盈眶,紛紛當起了言傳身教的宣傳員、教導員。

  內政署按照呂經緯與華映宏同級的標准,劃分內政人員級別,確定內政人員餉金,並公開向各行各業招收人員,經過考核,唯才錄用。

  會後,一切忙忙碌碌而又極為有效地行動起來。

  華映宏和海天青、林志負責自由軍中的人員劃轉和調配;呂經緯和柳菊負責西港的釋奴和內政部門籌建事務;柳雨菲和苗幽蘭負責指揮向阿郎山區運送急需物資、召集精壯人員先行遷出建設高山族新聚居地;莫言領了十萬金幣的特別經費,奉命搭建遍及珍寶島甚至向華龍大陸延伸的軍情網和通訊網;魯神工負責緩組織人趕制被華映宏命名為“神機弩”的改良弩……日以繼夜地忙碌三天之後,一應事務才初步有了頭緒和眉目。

  自由軍編組完畢:西港及周邊城鎮釋放的官奴精壯男子共五萬二千人,全部自願加入自由軍;購買釋放男女私奴九萬三千人,自由軍只挑選其中自願參軍且精壯男子二萬一千人編入軍中;應穆山柱和高山族遷出人員的強烈要求,吸收了六千余名精壯高山族男子加入穆山柱的第三聯隊;加上參加過聚寶渡、鷹愁嶺、西港、盤龍嶺等大戰的原自由軍戰士和高山族戰士還有二萬三千余人。正規軍和預備軍共十萬三千人,加上柳蘭的女兵聯隊,共十萬六千人。

  自由軍各部都是以老帶新的陣容。正規軍和預備役的各級將領選拔配齊,多由經歷過幾戰的老兵擔任,有鑒於此次擴軍干部缺乏之苦,華映宏下令自中隊長以上都要配備一名頭腦靈活、識文斷字的副職或參謀,以作後備——後來證明這是一個多麼英明的決定。

  華映宏與柳雨菲辛苦合作寫成的《華子兵法》和《華子練兵手冊》被抄錄一百多份,列為機密,發給了大隊長以上的將領。華映宏專門進行了一次培訓,用了半天加晚上時間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講起,將《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軍政》、《九變》、《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逐一解釋,結合一些假作虛構、實為異世名戰的戰例,以及自鐵礦營起事以來的自由軍的數場戰斗,將兵法奧義大略傳與眾人。

  盡管時間倉促,不可能講得更多,也不可能使參訓的眾人收益更多,但眾將領仍聽得如痴如醉。一直以來大家習慣於聽著華映宏的號令指揮行事,只知道這樣做會得到勝利,卻不知道勝在何處,妙在何處,華映宏的短訓班如同一道閃電,為眾人劈開了一道通向兵法大家的大門,啟發了眾將領思考戰爭藝術的靈智。

  華映宏注意到,與柳蘭在一起的三名女兵大隊長,不時飄過一道道崇敬的電射秋波,其中那名容顏身姿竟與柳雨菲、苗幽蘭可相妣美、芳名為風嫣然的妙齡女子,眼中還隱隱透著一股堅毅的仇恨光芒,雖明顯不是針對華映宏而來、卻令他心中一動。

  根據當前形勢,華映宏決定正規師團由葉知秋負責帶領、特戰隊由霸天帶領、女兵聯隊由柳蘭率領,在聚寶鎮訓練。預備師團第三、第四聯隊分別由新選拔的聯隊長赫連樹、肖戰鋒率領,也在聚寶鎮訓練和參與建設。六萬多人的大軍,南門大營的營房最大限度僅能滿足一萬五千人住宿訓練,遠不能滿足需要,好在銅礦營、煤礦營各可分駐近萬人,珍珠場和城中釋放官奴騰出的地方各可駐五千人,剩下的預備軍一萬五千人便在困龍灘以東已加緊建設出一排排簡易住房、初具規模的高山族聚居地住下,正好一邊訓練一邊幫助建房。

  根據華映宏的命令,將西港船幫的五艘武裝護航船以略高於市價的每艘三千金幣買下,再以每艘二千金幣的價格購買二十艘大型運輸船進行改裝,總算有了六十艘戰船。其中五十艘由海天青帶水師聯隊進行各種海戰的戰陣戰術訓練。雲沙浪的預備聯隊只能用其中的十艘改裝船進行適應性訓練。林志率預備師團的直屬聯隊和第一聯隊也駐守西港,一邊訓練一邊參與地方建設。

  無論何處,自由軍的士氣都是高昴無比。輝煌的戰績、光明的前景、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斷向上修習的絕世武功……每一樣都深深地刺激著、誘惑著他們拼命地訓練、修練、訓練、修煉……

  呂經緯在內政方面顯示出驚人的能耐:那些千頭萬緒令華映宏感到頭大的內政事務到了他手中很快便理得清清楚楚,有條有理。內政署不計前嫌,大量吸收了那些在玉龍軍占領時期不被重用的官府中人和平時在玉龍官方郁郁不得志的讀書人、商人子弟。其中一名叫蘇子涵的青年人,呂經緯一番長談後,征得其余四人同意,竟將他安排為刑律司代理司長,實際主要承擔了刑律司的事務。

  柳菊在財政方面也顯露出驚人的天賦:玉龍官方留下的各種戶政財政資料和自由軍一應軍政開支,在她招攬的以商人為主要班底的戶政司三天努力下,便一一厘清,按照聚寶鎮時頒布的稅率公布了新稅收政策,征取了西港第一個月的稅收,共達十萬金幣。各種常規開支、物資調度也絲毫不亂。

  高山族人得到了接濟物資,恢復了生機。除了極少數不願離開山區的老人外,陸續向外搬遷,住進新建的聚居地。三天多來已有一萬多人遷出,開始填補釋放奴隸後留下的各行各業緊缺人手。高山族人雖對一些工種不熟悉,但勤勞耐苦,肯學肯做,雇主也十分滿意。鑒於自由軍的新政策簡明卻十分嚴厲,這些雇主對高山族人不敢再有打罵虐待之事,連帶對以前的平民雇工也好了許多。

  自由軍新政權大量的軍需采購和建設,使玉龍王國的封鎖政策暫時未起到多大的影響。各行各業都受到刺激,加足馬力趕工。只要能賺錢,玉龍王國的金幣和自由軍的金幣特別是在商人的眼中,沒有任何區別——

  西港唯一的兩家造船廠,還為接到的訂單太多發愁——自由軍一下子開出了一百艘戰船三十萬金幣的訂單,還預付了十萬金幣的定金,希望半年之內交付。一家船廠最多能同時開工建造十艘戰船,最快也要三個月才能下水,原材料也是大問題。好在兩家造船廠的幕後老板都是財雄勢大的船幫,為了近十萬金幣的利潤,仍然將訂單接了下來。

  自由政權的基石,這樣一點點堅固起來。一切取決於自由軍前线的戰事——只要不斷取得勝利,就會有更多的勢力為了利益,加入到自由盟的大業中來。

  而在兩百多里外的基隆城,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簡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