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六大財團
聽到岩崎一郎的話,黃奕華眉頭一皺:“岩崎君調查我?”
“呵呵,黃君誤會了,你的這些消息都是公開的,只要稍微對你有所關注的人,幾乎都知道,以黃君你的知名度,這世界不知道你的人還真的不多,可以說,在日本,對黃君你最為關注的應該是三井和住友,你的家電產品在全世界范圍內對他們的衝擊可不小啊。”
日本整個國家幾乎是被十大財團所把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六大財團,分別是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勸銀六大財團。
在日本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由於財團壟斷性被削弱,日本經濟中又出現了與財團不同的產業型企業集團。
產業型企業集團不同於財團,其特點和核心是穩定的超大型企業作為母公司,母公司擁有直接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很大股份,施行垂直領導,很多子公司和關聯公司也持有母公司的股份,從而形成了一種緊密和相互持股關系,如豐田、日立等集團。
由於缺乏金融資本的支持,這些產業型集團中相當部分又是六大財團的企業成員。
而在六大財團中,各大成員企業間不存在上下支配關系,是松散的聯合體,依靠金融機構和傳統的關系聯結在一起。
也就是說日本六大財團是“以資本為紐帶”的“財團型”企業集團,其特點是:各成員企業之間呈環狀持股,是“以資本為紐帶”的;但是,各成員企業之間只是一種橫向聯合,主要是為了相互提攜業務,因而它只是松散的聯合體;雖然集團也有核心(主要以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主),最高權力機構是“經理會”,但集團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集團本身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
三菱財團成立於1954年,共有28家大企業組成,是日本最大的企業集團。
其核心企業有:東京三菱銀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汽車、三菱電機、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
該集團主要以汽車、成套設備、軍火、電子、石油化學、飛機、造船、核能等產業為重點,並致力於城市住宅開發和新材料開發等,控制著日本的軍火工業。
經理會稱“金曜會”。
三井財團成立於1961年,目前有25家大企業組成。
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
其核心企業有櫻花銀行、三井物產、新王子制紙、東芝、索尼、三洋、NEC、豐田汽車、三越、東麗、三井不動產等。
該財團在化工、重型機械、綜合電機、汽車制造、房地產、核發電、半導體、醫療及辦公電子設備等行業擁有優勢。
經理會稱“二木會”。
住友財團成立於1951年,目前有20家大企業組成。
該財團在金屬業、金融業以及電氣產業方面有較強的實力。
其核心大企業有住友銀行、住友金屬、住友化學、住友電工、住友商事、松下電器、日本電器(NEC)、三洋電機、朝日啤酒等。
在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精細化工等部門有基礎,後來又經營海洋開發和核能。
經理會稱“白水會”(白水會,住友財閥起源的“泉屋”的“泉”字分拆為“白水”)。
富士財團成立於1966年,目前有29家大企業組成。
該財團在日本制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
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汽車、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 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
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MARUBENI)為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廣東省的“省長顧問”企業,在廣東省的投資企業有10多家,今後積極尋求與中國的物流業方面的合作是其目前經營目標之一。
經理會稱“芙蓉會”
三和財團成立於1967年,目前有44家大企業組成。
其核心企業有三和銀行、日商岩井、日本電信電話(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戶制鋼所、夏普、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
其中日商岩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
該財團在鋼鐵制造業、通訊業、液化氣、陶瓷、橡膠等行業有較強實力。
經理會稱 “三水會”
勸銀財團成立於1978年,目前有48家大企業組成。
該財團是六大財團中成立時間最晚但卻是成員最多的一個財團。
其核心企業有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設、川崎制鐵、旭化成工業、富士電機、橫濱橡膠等。
該財團在化工纖維、金融、光通訊、計算機、石油開發、食品等方面較有優勢。
經理會稱“三金會”。
黃奕華聽了岩崎一郎的話,表情這才緩和下來,微微一笑說:“呵呵,岩崎君過獎了,我的這點小成就跟三菱比起來還差得遠呢。”
“黃君過謙了,三菱發展到現在已經有接近100年的歷史,而黃君才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相信用不了幾年,黃君的集團就能超越三菱了。”岩崎一郎的態度一直都好得不得了。
如果不清楚的還以為這是為鄰家老爺爺。
黃奕華雖然不怕三菱,畢竟出了他本身的財力,還有美國爸爸這層身份在,但黃奕華也不敢輕視岩崎一郎這老頭,畢竟三菱可曾是支持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侵略戰爭的最大軍火供應商,這樣的一個財團的現任家主如果把他當成一個慈善家,絕對會被人笑掉大牙的。
不過黃奕華如果想進入日本,那麼跟其中的財團合作無疑是個必須的選項,而從這六大財團所涉及的領域看,跟三菱之間的直接競爭無疑是最小的。
“呵呵,我也希望如此,不過以我們兩家的產業結果來說,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競爭關系,所以我也是很希望能和三菱集團發展進一步的關系。”
“這也是我所期待的。”岩崎一郎此時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聽說黃君准備在中國投資建汽車廠?”
“呵呵,是的,岩崎君也有興趣?”
“當然有興趣,可惜現在中國比較相信歐洲那邊。”
“呵呵,這樣是常理。畢竟兩國是直到78年才簽了和平友好協議的。”
對於中國汽車的發展,黃奕華非常清楚,1978年底的時候,中國跑到歐洲去尋求汽車工業的合作伙伴的。
當時汽車工業發達的是歐美和日本,沒有選日本,是因為1978年的8月才和日本簽訂《和平友好條約》。
就好比:你剛剛認識一個朋友,最多打打招呼,直接稱兄道弟拜把子,好像不太自然。
可是去歐洲之後,由於歐洲那邊的人看不起中國市場,幾乎就沒有車企願意和中國合作,最後只有大眾是給了點機會的。
在上海大眾時期,中國汽車工業是非常薄弱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零部件制造的技術問題,外國車企哪怕不出售技術,照樣也是大把地賺錢。
當時的合資車企都是通過進口零部件,再組裝成車,相當於我們只是當了個“裝配工”的這麼一個角色。
到1987年的時候,桑塔納的國產化率仍然只有2.7%,一輛車上大概就只有輪胎、車標、收音機、喇叭、天线是國產的,其他通通進口。
也就是說,當時外國車企哪怕不出售技術照樣能賺錢。
20世紀90年代,日本車企的主要戰略目標就是占領中國汽車市場,把中國作為戰略擴張的重點國家。
但由於當時大眾幾乎是一家獨大,已經搶占先機了,對於日本車企來說,由於進入中國的時間晚了,那日本車企就只能搞點不一樣的,才能在中國市場立足。
於是為了開拓市場,展現自己的誠意,就把自己的部分技術給帶到了中國。
當時的中國正好是缺技術,沒有技術,日企恰恰是能夠提供的,於是兩者一合作,剛好都能滿足各自的目的。
1997年中國航天汽車與三菱合資帶來的4G6系列技術和生產线,一用就是幾十年。
大眾那邊,剛開始提供的都是零部件裝配等等無關緊要的技術。
受到日系車企的這麼一個衝擊,沒辦法了,要跟上了,於是大眾才在1999年引進了PQ34平台和帕薩特B5轎車。
但是當時的日系車企帶來的技術其實也是比較落後的,只不過是相比其他廠家,它的確技術還是給了。
就拿三菱來說,4G6系列是日本80年代初的技術,到國內已經落後將近20年了。
不但技術落後,關鍵的核心技術,日本人照樣也是沒給。
比如說:豐田賣給天汽的夏利,當年日本人把夏利的全套圖紙以及發動機都給了天汽,但是我們造出來的夏利,故障率、油耗等就是要差很多。
當時天津一汽夏利項目負責人有個說法的:國產機床跟不上汽車制造業的要求,細節控制不嚴,會導致故障率偏高。
所以,關鍵工序的零部件,還是只有采用進口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