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小精靈和松鼠
“其實我喜歡的行業是半異體,在去年年底,我收購了兩家半導體公司,通過拆分重組,其中有一家我打算專門用於研究和生產芯片,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已經生產出用於電視機的幾種芯片,包括遙控器的芯片,只不過該公司一直缺少一位能讓它迅速壯大的領導者,經過打聽,終於知道了張先生的情況,所以特地趕來拜會張先生,想請張先生出任這家公司的CEO,不知張先生是否願意屈就。”
“哦,黃先生竟然有意進入半導體行業?”黃奕華的話讓那中年男子感到很意外。
對於黃奕華他是有些了解的,必竟年紀輕輕的就有如此成就,無論在哪都會受到關注,更何況同為華人。
其實在黃奕華約他的時候,他就感到有點奇怪了。
黃奕華是做家電的,而他從事的是半導體方面的工作,按道理不會有什麼交集,就算是要聯系,也應該是銷售部門的事,怎麼找上他了?
不過出於對黃奕華的好奇和同為華人的親切感,他還是應邀而來。
憑心而論,他對黃奕華是有好感的,特別是見面之後,更是被黃奕華的言行舉止和氣質所折服。
可他萬萬沒想到黃奕華竟然已經在半導體方面有所動作了,而且是來邀請他的。
“沒錯,畢竟半導體和消費性電子產品是息息相關的,而我本人對半導體更有興趣,所以就順便收購了兩家公司。”
“那黃先生是怎麼定位這兩家公司的呢?”黃奕華的話已經引起了他的興趣。
“這兩家公司之前都是生產dram的,收購完之後我已經對它們做了拆分重組,把兩家公司的晶圓生產线合並在一起,組成一家專門的晶圓生產公司,我把它取名為“小精靈”,“小精靈”的產品只有一種,那就是芯片;其他的組成專門的dram研發和生產公司,這家公司取名“松鼠”,取意’個頭小飯量大’。兩家公司相互獨立,以後松鼠將是小精靈的客戶,而小精靈的第一個客戶就是華信家電。也就是說,小精靈獨立於任何一家公司,也是我最為重視的一家公司。”
“看來黃先生對芯片產業非常看好,不知黃先生對芯片的未來是如何看的?”中年男子對黃奕華所提的越來越有興趣了。
“在未來,誰掌握芯片誰就是王者。”黃奕華淡淡地說,而身上的王霸之氣也隨著他的話展露無遣。
中年男子心神一陣恍惚,他恍惚看到坐在他面前的不是個二十左右歲的年輕人,而是個俯視天下的絕世王者。
定了定神,中年男子感嘆說:“想不到黃先生對芯片的評價竟這麼高!”言語之間充滿了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呵呵,我知道張先生的才能和志向,只不過目前TI的方向放在消費性電子上,與你的志向相左,所以張先生你雖然身處TI的高層,但也沒什麼意思,還不如走出來,另做一番事業。”黃奕華趁熱打鐵說。
“哈哈哈,想不到對我張中某最了解的竟然是素未謀面的黃先生你!”張中某不由感慨地說。
“呵呵呵,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惺惺相惜吧”現在說起假話來,黃奕華是完全臉不變色了。
其實在收購了兩家dram公司後,黃奕華就已經把張中某這位歷史中的牛人看成了碗里面的肉了,只不過當時還沒對兩家公司進行重組,對於這樣一位牛人來說,如果貿然找他,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那是想都不用想的,所以一直等到現在才來的,當然,這也是黃奕華不想隨便使用系統來強行影響張中某。
隨著功力的提升,現在黃奕華是越來越不輕易使用這個系統功能了,特別是在對方是華人,最多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稍微用一下,這除了因為他的心態更加順應自然,同時也對自己的魅力和實力更加自信的原因。
應該說,如果從情感上來說,黃奕華對那位“一心想為中國制造芯片”的張汝京更有好感,只不過現在他還難以擔起這個重任,當然了,他也是跑不掉的。
從1972年起,張中某先後就任德州儀器公司(TI)副總裁和資深副總裁,是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
此時德州儀器早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有6萬員工,其中一半歸張中某管。
是最早進入美國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
1970年代末,英特爾在內存市場所向無敵,而TI的總裁夏柏重視消費性電子產品,不願加大投資半導體,而張中某性格過於剛烈,不願予人妥協,在公司內外不同場合都大聲疾呼加大投資半導體。
在原歷史中,1985年,張中某辭去在美國的高薪職位返回中國台灣,受台灣方面邀請出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為台灣半導體業的崛起和產業升級貢獻卓著。
1987年,張中某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台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台積電),並迅速發展為台灣半導體業的領頭羊。
而此時正是招攬張中某最好的時機。
姐果不是TI聽不進張中某的建議,估計他也不會跑回台灣,而世上也將少了個牛氣衝天的芯片制造廠家了。
“很感謝黃先生的誠意相邀,說實在話,我已經被黃先生給打動了,對黃先生的小精靈也很感興趣,不過這畢竟不是件小事,在答復黃先生之前,我想先去貴公司參觀一下,不知是否方便?”張中某現在對黃奕華的好感度已經蹭蹭往上升,直逼85%了。
“當然,張先生什麼時候去都行。”黃奕華知道事情穩了,笑呵呵地說。
“今天是星期四,就後天吧”張中某沉吟了一下說。
“沒問題,那我就等後天跟你一起回去吧。”
“好的,一言為定。”
星期六一早,黃奕華和張中某坐上了飛往舊金山國際機場的飛機。一下機,就坐上李度開來的車直撲位於硅谷的小精靈芯片公司。
到了公司,只稍微休息了一下,張中某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進車間了。
一進車間,張中某就被車間的布局給震撼到了,特別是幾台從未見過的機器更是緊緊地吸引住他的眼光。
盯了一會兒,張中某才略帶著期待的目光問:“這些是光刻機?”
“沒錯,這些光刻機平均每小時能刻100張晶圓。”黃奕華點點頭說。
“這麼快,這是那個公司的產品,我怎麼沒見過”張中某問。
“這是我旗下一家機械公司做的,能領先世界其他公司三到五年。”黃奕華笑了笑說。
其實光刻機在這個時代並不是什麼特別的高科技。
60年代時,半導體公司通常自己設計工裝和工具,比如英特爾開始是買16毫米攝像機鏡頭拆了用。
只有GCA, K&S和Kasper等很少幾家公司有做過一點點相關設備。
60年代末,日本的尼康和佳能開始進入這個領域,畢竟當時的光刻不比照相機復雜。
70年代初,光刻機技術更多集中在如何保證十個甚至更多個掩膜版精准地套刻在一起。
Kasper儀器公司首先推出了接觸式對齊機台並領先了幾年,Cobilt公司做出了自動生產线,但接觸式機台後來被接近式機台所淘汰,因為掩膜和光刻膠多次碰到一起太容易汙染了。
1973年,拿到美國軍方投資的Perkin Elmer公司推出了投影式光刻系統,搭配正性光刻膠非常好用而且良率頗高,因此迅速占領了市場。
1978年,GCA推出真正現代意義的自動化步進式光刻機(Stepper),分辨率比投影式高5倍達到1微米。
這個怪怪的名字來自於照相術語Step and Repeat,這台機器通俗點說把透過掩膜的大約一平方厘米的一束光照在晶圓上,曝光完一塊挪個位置再刻下一塊。
由於剛開始Stepper生產效率相對不高,Perkin Elmer在後面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占具主要的地位。
80年代一開始,GCA的Stepper還稍微領先,但很快尼康發售了自己首台商用Stepper NSR-1010G,擁有更先進的光學系統極大提高了產能。
兩家一起擠壓了其它廠商的份額,尤其是Perkin Elmer的投影式光刻。
P&E的市場份額從80年超過3成快速跌到84年不到5%。
而黃奕華的這些光刻機就是在尼康Stepper NSR-1010G的基礎上做了些改動而成的。
這時的光刻機主要還是原理和設計上的問題,至於配件,要求並沒有高到哪里,幾乎在尼康就能買齊,不過為了保密,黃奕華分別讓不同的人分散開並在不同的廠家購買,天工機械那邊主要是作一些加工和組裝的工作。
這也是黃奕華能輕松地就弄出這些光刻機的原因。
同時,天工機械在還沒生產這些光刻機時就已經申請了專利。
聽了黃奕華的話,張中某又問道:“這款光刻機准備什麼時候推出市場?”
“不會推出市場,不過我倒是買了專利,對於這款光刻機你可要保密,呵呵呵”黃奕華搖擺頭說。
聽了黃奕華的話,張中某倒吸了口冷氣,心中暗想“好大的魄力,好沉的心思啊,好長遠的目光啊!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有優勢,竟然把一款新研發的機器給捂死掉。”沉默了一會,張中某輕輕地問:“不覺得可惜嗎?這可是名利雙收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