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為這個,下午陪了麥麥片刻後,李旭就跑去調解女人們之間的糾紛,順便又跟孩子們做了一番親子活動,臨到傍晚了,才有空做點自己的事情,比如拿出手機來看看小說。
“我就知道,又是這個。”看著某盧app上的《視頻通萬界,開局盤點XX》的文,李旭不由嘆了口氣。
倒不是李旭喜歡這個題材,而是……要怎麼說呢,基本上只有在這種題材小說里面,才能找得到《撼天記》整個系列,尤其是第四部的內容。
如李旭所預料的那樣,電影自從破了票房記錄並下线後,上頭就將這個系列雪藏了,不僅六公主從來不播放,各個稍微知名點的影視版塊,在某些如同限韓令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下,也很少進行討論。
豆夾上的評論區基本上常年處在鎖定狀態,只是貼了一些泛泛而談的影評在前面,做出一副有人討論的模樣,並且沒有一個視頻網站有這部電影,觀眾想看只能去弄盜版。
也就在說起票房榜記錄的時候才會提到,但也不會多說什麼,只有在類似無限流類型的又或者盤點流類型的網絡小說里面,才會有《撼天記》的詳細內容。
即便如此,起點這邊如果有人想要在無限流中加入《撼天記》的世界,編輯們都會讓作者三思。
而在別的不在乎審核的小網站里,無限流從來不是主流,所以也就某盧的盤點文,如果有盤點十大天帝的內容,《撼天記》的天帝基本是第一名。
沒辦法,上頭要這麼冷處理,李旭又能改變什麼呢?
哪怕李旭監制了《中國太陽》——中國科幻的又一力作,男主角完全是給王保強量身打造的,這部電影也成了他王保強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再年輕一點就好了。
策劃了《中國女排》三部曲——從袁煒民時代到陳忠合時代再到郎萍時代,一部部地娓娓道來,無論是袁煒民的“競技體育就要是贏”,還是陳忠合的“我們現在不僅要贏,還要贏得堂堂正正”,又或者郎萍的“集體與個人,從來不是完全對立的”,都讓人印象深刻,比陳苛辛執導的莫名其妙的玩意兒不好上一百倍?
並且執導了《鐵原狙擊戰》替代了《長津湖》——長津湖戰役雖然慘烈,並展現了我軍的英勇頑強的作戰意志,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戰略目的,宋司令犯錯不少,導致了不少不必要的減員,所以戰爭後就退出現役,跑去軍事院校教書了。
要表現志願軍英勇頑強的作戰意志的故事,整個抗美援朝多得是,有必要抓著長津湖不妨嗎?
更何況,水門橋是失敗中的失敗,有什麼好講的?
拍這個到底是為了歌頌志願軍,還是為了展現美國工業實力的強大?
所以當上頭在中美對抗之後,決定開拍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並找到李旭時,李旭表示對長津湖沒興趣,但對鐵原很有興趣。
為此,李旭還特意拿出已經准備好的劇本,先知先覺就是這點好。
選鐵原阻擊戰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這場阻擊戰的知名度不高,長津湖有冰雪封天,上甘嶺有美國人背書,松骨峰有魏鴻傑的通訊稿,鐵原阻擊戰也就跟清川江血戰差不多,是很重要,卻不如前面那三場戰役。
這也是鐵原狙擊戰不好拍的原因,同樣是死守陣地不退,讓美國人無可奈何,上甘嶺無疑更為榮耀。
但是上甘嶺不好拍啊,有長影的珠玉在前,怎麼拍都拍不出那個味道,而且還很容易被人抨擊這里不對那里不好,哪怕導演是李旭。
鐵原阻擊戰就沒這個問題,幾乎沒有專門描寫這場戰役的影視作品,但是這場阻擊戰的意義又很重大。
如果說清川江之戰和長津湖之戰,打破了五星天皇的總攻勢,那麼鐵原阻擊戰就讓李奇微首次知道了什麼叫銅牆鐵壁。
相較於政治滿分,軍事不及格的五星麥天皇,李奇微用兵非常謹慎,接手指揮權後很快發現了志願軍的“禮拜攻勢”,於是想要復制一遍仁川登陸,用不斷後撤的方式拉長志願軍的進攻路线,然後趁著志願軍後勤跟不上的時機直撲鐵原這個志願軍的後方重要戰略樞紐,妄圖切斷東西兩线的聯系,在圍殲志願軍主力。
當時駐扎在鐵原的是傅崇原指揮的63軍,剛剛撤下來休整,也沒什麼赫赫戰功,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頂上去,志司給他們的命令是必須堅守13天。
63軍沒有絲毫猶豫的就頂了上去,蔡常元的189師打頭陣,為了延遲美軍的進攻,蔡常元將部隊分散下去,建立了200多個陣地,死死地扼守敵人的必經之路。
美軍向來不怎麼注重戰術,他們習慣了平推,就是大炮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這種,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很難受。
拔釘子吧,會延遲行軍速度,不拔釘子跳過去吧,這些連隊肯定會截斷他們的後路——這個時候美軍對志願軍的戰斗力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而對於志願軍來說,這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在絕對的裝備差距之下,這幾乎是必死的任務——詹姆斯·范佛里特那著名的“范佛里特彈藥量”,也基本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不僅如此,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還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戰友死去而什麼都不能做,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堅守陣地,用血肉之軀拖延美軍的進軍速度。
他們最終達成了戰略目標,讓李奇微的“仁川第二”徹底失敗。
而這也正是李旭想要拍攝《鐵原阻擊戰》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可以借用這個告訴觀眾,真正的敢死隊是什麼樣的,以及那個時候的志願軍為什麼不怕死,從而洗清《集結號》帶來的遺毒。
除此之外,李旭也沒少加些私活,比如隱晦地暗示了下,為什麼國內要搞人民公社。
一個戰士角色在電影中讓戰友幫忙念信件,得知家里准備賣了剛分的地給父親看病,於是就去詢問指導員,有沒有啥辦法,指導員表示會跟上級匯報這個情況的。
曾有很多人拿分地這事說什麼TG不講信用,當初信誓旦旦說給農民分地,建國後沒兩年就收歸國有,然而他們卻一個字不提,49年的時候分了地,51年就有農民破產要賣地。
這風潮起來了,土地兼並和地主絕對一個一個往外冒,中央思考了許久才開始搞人民公社,然後又走了不少彎路,才弄出自評公議,然後沒幾年就被某個矮子給改革了。
當然,李旭也沒多提這個,主要還是集中在“為何而戰”以及“為何而死”這一點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