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所以說李玉有兩把刷子,不僅僅在於她將簡陋的分鏡頭腳本,在大銀幕上很好的還原了出來,還在之後的劇情當中做了前呼後應的處理。
像特工電影那樣,在最後一秒畫完稿子的情節過去後,男主角送走責編和助理,在書桌前借著台燈開始慢慢打起了底稿。
然後,就像《有那麼一首歌》那部短篇動畫的開頭,在聽著電台里傳來周華健的歌聲時,男主角不由露出回憶的神色,目光落在了一張放在書桌上面的,已經被淘汰的磁帶上面,當他伸手想要去拿的時候,卻不由自主的縮了回去,那亮起的耀眼光芒讓人畏懼。
接著時間被撥回到了十年前,讀著高中的男主角那時還只是一個混子,整天不學好,但也沒什麼大的劣跡,總是被老師抓出來修理。
在幾次拖了全班的後腿後,脾氣暴躁的班主任都要徹底放棄他了,作為班長的女主角卻主動出來給他補習。
期間少不得鬧些矛盾,然後男主角開始對女主角暗生情愫——雖然整個劇本修改下來,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已經大相徑庭,但還是有些地方。
男主角對女主角吐露了些心聲,想要靠藝校,想要成為漫畫家,他整天吊兒郎當的,並非都在和狐朋狗友們玩,也在畫漫畫投稿,然後畫了張女主角的全身像卡通畫,想要以此表達心意。
可惜女主角非但不領情,還唰唰幾筆將他那副卡通的人體結構的錯誤地方,通通給標識了出來,並反手畫了副速寫,再好好鄙視了他一番:憑他這成績,就算靠藝校都考不上。
雖然遭到了巨大的打擊,連最擅長的東西都被比下去了,男主角依然沒有放棄,不能讓喜歡的女人看不起啊。
於是他不僅努力補習功課,還努力的畫畫投稿,想要做點成績出來,因為……
“他們喜歡我,跟我有什麼關系啊?他們難道沒有別的事情可以做了嗎?連學習成績都比不過我,還好意思喜歡我?是不是男生!”在被男主角調侃,有很男同學喜歡的時候,女主角如此表示。
是的,她的人設是學霸和直女。
萬茜的可塑性還是很高的,妖艷的時候能妖艷,嫵媚的時候能嫵媚,清純的時候也很清純。學霸稍微差了那點意思,但是直女的模樣拿捏得恰到好處,跟她在電影中那清純的學生模樣形成鮮明的對比,反差萌相當強烈。
男主角面對這種情況,自然只能想辦法讓自己至少在某個方面超過女主角,比如成功給雜志投稿漫畫。
然而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他的成績雖然有所上升,但是並不顯眼,依然在中游水准,而稿子則是一次又一次的被退回來。
盡管女主角對男主角不感冒,但還是跟他成為了朋友,並認識了他身邊的那些狐朋狗友,還時常給他的畫稿做評判。
最終,女主角送了男主角一張周華健的磁帶專輯,以見證彼此之間的友誼,到這里整個故事都還是的溫馨。
然後反派開始發力了。
電影里面的反派依然是班主任,畢竟融合了短篇動畫的,不同的是,相比那五分鍾的動畫,電影中的班主任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壞人。
事實上,班主任如果是純粹的壞人,根本過不了審,關系到校園情節的電影,都是要教育部審核的,就像關系到軍隊的電影需要國防部審核那樣。
所以李旭在這里將班主任修改成了老古板,手段粗暴,完全不在乎學生的心理狀態,信奉好學生都是打罵出來的。
比如在別老師在辦公室里勸她少罵一點的時候,她非常不屑的表示:“我現在對他們嚴厲是為了他們好,他們將來只會感激我!”
又或者在有人認為男主角准備考藝校,平時畫漫畫投稿沒問題的時候反嗆:“他們現在懂什麼,不考個好大學,將來根本沒人要,對社會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早就被淘汰的人,才會去什麼藝術學校!”
毫無疑問,這種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卻粗暴干涉學生的角色,在青春電影里絕對是最讓觀眾敵視的,李旭又在劇本里將這一面放大又放大,以減輕最後男主角暴怒毆打老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任何國家對文藝作品的審查,有個最基本的標准是一致,就是看影響力大小。
實體小說頂天了也就買個幾十萬本出去,即便加上各種二傳,看過的人也就在百萬上下,自然可以有《豐乳肥臀》這樣的作品。
而網絡小說面對的是上億的用戶,即便有十分之一的人看,也是千萬上下,審核肯定就要嚴格得多,再加上網站的甩鍋行為……
同樣的,電影再火爆,撐死了也就《戰狼2》的1億左右的觀影人次,電視劇面對的卻是數億的觀眾,所以後者的審核比前者要嚴,這也是很多制作公司轉向婆媳劇、戀愛劇的原因之一。
回到《有那麼一首歌》上面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男主角跟班主任的衝突,男主角要打老師然後被開除,那麼彼此之間的衝突就一定要足夠強烈,原版動畫只有五分鍾左右,自然可以用意識流的手法讓觀眾腦補,電影就不能如此。
而老師的形象又太過惡人的話,又在廣電和教育部那邊過不了,所以最後弄個好心辦壞事的老頑固形象。
不管怎麼說,這麼設置讓劇情保持了順暢,讓珍惜和女主角之間感情的男主角,在磁帶被摔壞的瞬間,所爆發出來的憤怒很有說服力。
當然了,這也得益於李玉沒有亂來,沒有像別的文青導演,總想著要放飛自我,始終知道自己在拿錢辦事。
要是她像張之亮坑那位劉總一樣亂來——雖然李旭肯定不會白痴成那位劉總——即便會被狠狠收拾,也會打亂他之後的安排。
除此之外,就像上面說的那樣,李玉在拍攝當中,對片段那段“特工戲”做了前呼後應的處理。
比如男主角在班主任巡視時偷偷趕稿子,就再次用了這種手法;又或者通過鏡頭去展現男主角銳利的一面,讓他表現出來的性格,比較契合那種明快節奏等等。
所以說,張靜初能不能達到這種水准呢?自己覺得有潛力的另一個女導演,能不能達到這種水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