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煉銅沉思錄
煉銅沉思錄(附《論愛與真實》)
day1:
我笑不出來,讓8歲小孩拍《白蛇傳》簡直是虐童的新境界
https://mp.weixin.qq.com/s/tD2nR8SGUAJc21LugM0Hkg
她們是女童,不是“蘿莉”
https://mp.weixin.qq.com/s/cRt8dwWoZZ02wcvyVH86PQ
——————————
讓小孩做大人做的事是否屬於虐待兒童?哪些事情幾歲的時候開始做是虐待?又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是虐待?雖然我也不喜歡抖音快手上一些大人讓孩子裝社會裝老練拍視頻取樂,但這些問題確實是很難厘清的。
於是就想起有人提到灣灣一些(煉銅)人士提出的口號:多元教育不能等,小孩情欲不該忍。
day2
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被蘿莉強j。
12歲男孩強奸18歲女子,因低齡被釋放,引發犯罪年齡的討論
https://m.sohu.com/a/325927016_120092943?scm=1002.b000b.1370154.ARTICLE_REC&spm=smwp.content.fd-d.10.1565267997389Qo7Ewav
day3:
思考:喜歡合法蘿莉是否也算戀童癖?
https://mp.weixin.qq.com/s/g1o05h5sCjWQQ1Vg09zIBg
day5
有人說,不久的將來,人類將開發一種類似於芯片的東西植入人腦,使人一出生就擁有各種常識,以節省教育成本。又有人說,以後每個人出生前都備份大量干細胞,一旦某個部位或器官出問題,就用自己干細胞再造一份換上。
言歸正傳,喜歡蘿莉,究竟是喜歡蘿莉的靈魂還是肉體?如果是靈魂,那麼一出生就無所不知比你更老練更懂人情世故的蘿莉喜歡嗎?如果是肉體,那麼以後每個女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干細胞造一個蘿莉出來,你都喜歡嗎?
我個人而言,喜歡的其實既不是靈魂也不是肉體,而是蘿莉眉目間的某種靈動的神韻,言語間的某種引人憐愛的情調;那些目光渙散,呆頭呆腦者,看著只讓人想敬而遠之。納博科夫說性感少女是某種非人的妖精,確實有點言我所未能言。而所謂“合法蘿莉”,我覺得在蘿莉身型之外,也應該有蘿莉的神情。
不過法律只關心人的靈魂和肉體,並不關心這之外的東西。
但正如開頭所說,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個人要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改造成為自己理想的狀態將會越來越容易,越來越不怕他人所造成的傷害。所以我大膽預言一下,一百年後,現行大部分刑事犯罪的罪名將量刑變輕甚至消失掉,被我們聞所未聞的一些新罪名所取代。大概我是活不到那一天了。(煉不了真傷心。)
day13
有人說對蘿莉性奮是出於人的罪惡感和對罪惡感叛逆帶來的快感。
我卻更多的感受到一種美感,一種靈氣,一種和諧,還有一種戀舊。
每當看到孩子們玩耍,就感覺是天地間的大和諧,一首天然的詩,像是青山浮雲、綠水涼風一樣;就會回想起自己童年、少年的玩耍,然後羨慕他們還不曾失去這一切,進而由羨慕生發出一種愛慕。孩子越有靈氣,越惹人憐愛,這種感情就越強烈,越渴求,想將它傳神的眼睛、面目捧在手里,含在嘴里,抱在懷里,想和它親近。
但社會並不允許兩個非親非故的人親近,所以才會有開頭所說的罪惡感和快感吧。
但罪惡感和快感是一時的,長存心間的只有永恒的和諧與生命的靈氣。
每當踏在有植物和泥土的土地上,就感覺在撫摸、觸及自己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沙沙地聲響有如腦海、心血的潮鳴。
而蘿莉的眼睛、氣息、音容,也在撩撥著同一個地方,那麼真實,卻又那麼溫柔,那麼沁人心脾,引人深思,令人動容。
所以說親吻蘿莉與親吻大地並無二致。人類的本質之一便是蘿莉控。
後記
我曾經寫過這麼一段話:“每一種強烈的感情中,都有憂郁的影子,不幸的底色。而人類的歡愉,則須建立在迷惑、疑慮與恐懼的基礎之上,是我們向新鮮未知邁步的產物。換言之,心痛之中,方有深情;迷宮之中,方有歡愉。”
蘿莉是真實的,也是短暫的幻夢泡影,就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敵不過人類工業的蠻力,就像稍縱即逝的朝露,脆弱易壞的紙折船,總有或蒸發或沉沒的時候。“世間好物不長久,彩雲易散琉璃碎。”
最大的敵人便是時間。時間這個壞家伙,連人類工業的蠻力都可以腐蝕,更不用說其他東西了。千百萬年來,時間無情地讓一雙雙眼睛失去了光芒,最終瞳孔散大,一顆顆心髒失去了熱血,最終停止跳動,只留下空洞虛無的屍體、遺骸、化石,以及沒有生命力的死寂、沉默。所以我不喜歡屍體;但我會看R18G,會看生命力如何激烈地同死亡搏斗,會見證一幕幕偉大的生命的悲劇——盡管是虛構的。
如果不能成為時間洪流中巋然不動的礁石,那就去見證、陪伴無情光陰中最脆弱而美麗的生命,為之著迷、瘋狂。如果人造的一切終將歸於塵土,那麼沒有什麼可以永遠束縛一個自由的心靈和一種深邃的愛慕。
2019年 作正篇
2021年10月 作後記
附:
論愛與真實
2017年的初夏,一位朋友和我聊到了“愛是什麼”——說實話,我覺得本來該是我這個學計算機的問她這個學文學的這個問題。沒辦法,我思考了很久,然後記下了這麼一段文字來回復她(主要內容只包括第二自然段,其他大部分是後來增訂的):
愛是一種令人迷失自我的迷藥,會讓人覺得自己有必要違背自己自私的本性去做點什麼——自愛則正好相反,會讓人拋棄自己的某種責任或者可能性,去順從自己的自私、保守(不冒險)。藥的劑量大了,人就變成了聖母、狂徒、舔狗、浪子;藥的劑量小了,人就變成了機器、頑石、游雲、冰山。再者,人的愛是要分開來辯證看的,譬如一個聖母越是愛素不相識想要征服地球的外星人,他就越不愛地球人;一個神父越是靠近、熱愛他的上帝,他就越遠離、厭惡汙濁的俗世。
個人覺得愛可以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泛泛之愛(從屬感之愛),泛泛的對自然、對生物、對人類、對自己所屬的那個整體的愛,具備這種愛的人一般叫作“有素質和愛心的人”;第二層是責任感之愛,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對整體中那些自己有義務去守護、去避免破壞的部分的愛,具備這種愛的人一般叫作“有取向和擔當的人”;至於第三層,則是真實感之愛,對那些讓你感受到真實的東西的愛——你對那些人、那些物的愛,可能是出於感興趣,可能是出於同情悲憫,可能是出於純粹的一見鍾情,但歸根結底,都是基於你從那上面感受到了真實,或者是某種你樂於接受的真實的變形與投影,即某種在你眼中不虛無縹緲、虛情假意的可靠東西——即便是享受朦朧美、虛幻美的詩人,也會厭倦那些太過火的虛無縹緲、虛情假意,會寫下“煙波微茫信難求”這種句子——畢竟詩人所歌頌的“真善美”,“真”還是排第一位的。有時這種東西足以稱為信仰,有時則不足以稱為信仰——但無論其大小貴賤,都是愛的本源、本真。一般來說,人們口中所謂“真正的愛”,指的便是“真實感之愛”。一切追求深愛的人,都無不想要愛得更真實(除去某些故意背道而馳、以半真半假為愛的最高境界的浪漫派詩人)——網戀的會想奔現,異地的會想同居,一直忙碌奔波的會想什麼時候靜下心來兩人獨處,一直客氣應付的會想什麼時候互相交流真實心聲。越是陷入了深愛的越是想要擁抱真實,越是擁抱了真實的越是不禁陷入深愛。雖然現實有時候會令人失望,但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在求真求愛——只是有人得到過,而有人不幸從未得到。具備這種愛的人,實現了自己夙願的人,我叫他“愛得真切的人”。
雖然上面用愛情來作為“真實感之愛”的案例,但其實其他的愛也是共通的。譬如愛國,在相對和平的年代,很多人只是泛泛之愛和責任感之愛,即便是喪權辱國了,也會有相當一些人不識社會底層疾苦,還不清醒,只想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只有等到侵略者打上門,大部分人驚覺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才有真實感之愛,知道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有多麼重要。“出國是最好的愛國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它不僅能讓人直觀地體驗到不同國家的差異,還能讓一個聰明的人更真實地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好與不好、優點和缺點是如何影響他的公民在海外的遭遇的。公知美分們失去了市場,人們越來越愛國,也是因為國家的和平崛起越來越真實地回報了人民的生活條件,以及過去四年川大統領撕掉了溫情脈脈的偽裝,露出了“熱心腸”的美國的真實面目。不過,也有走邪道的,就像曾經德意日的法西斯政權,把國家變成土匪窩,許諾和演示侵略他國後如何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銀,但原理仍然是把泛泛之愛、責任感之愛變成真實感之愛——如果只是許諾而沒有演示,人們感受不到太多的真實,熱情就會很快耗盡。還有那些把保護動物掛在嘴上的人,總是熱衷於放生和禁止別人殺生,很多人都魔怔了,這也是因為放生和禁止殺生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起修造一個樹上的人工鳥巢卻不知道會不會有鳥入住、投喂一只流浪貓狗卻不知道會不會被衛生局捕殺這些事來說更讓他們覺得真實、有效。閒話一句,流浪貓狗問題的關鍵是很多人養寵物養一半不養了,被棄養的貓狗變成了流浪貓狗。所以應當對喂養寵物限制數量以及更加規范化,並鼓勵寵物二手交易,減少棄養的發生。衛生部門也盡量不捕殺而是清潔、絕育,避免與動保人士衝突——當然,實在太多了那還是該殺則殺。另外也送某些極端動保人士一句話,就是少愛愛動物,多愛愛人,人類這種高級動物更值得你愛。
有些人的人生是飄著的,他們可能遭遇過莫大的不幸,於是懷疑一切,在任何東西上都沒有真實感。從他們落入懷疑惡性循環那一刻起,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愛就從第三層開始崩壞,然後第二層,第一層,最終成為非人的、無愛的、自私到底的存在,就像《白夜行》的女主一樣。但也有人以犧牲第一二層為代價來換取第三層的完好無損(又或是徒勞地主要想保全三層中的某一層而放棄另外兩層,然後發現自我矛盾,一敗塗地)。要知道即便是不看物質,單在感情上看,世間的是非曲直仍然難以判斷。之所以難以判斷,一則是人類有意無意地設計了重重的誤會、蒙騙、歪曲,二則正在於此了——不同的人愛著各自不同的東西,愛著同樣東西的人也未必是同一層次,再加上每個人各自的獨特理解和取舍。當然,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切感情都有自己的物質基礎,不能完全地將物質和感情分而言之,畢竟真實才是愛的本真,而物質的真實是真實的基礎。
此外,還有一個不是多麼必然的規律:感覺自己真實,自信滿滿時,往往先己後人;反之,則往往會先人後己。也就是說,自信越是不足,往往越會重視外部條件,這時行善的人會將釋放善意放在滿足良心之前,作惡的人會將收斂惡意放在恣意妄為之前。至於具體先的何事後的何事,則要看此人欲行善還是作惡。
不知道怎麼結尾,就引用很久以前寫的一首詩吧:
相信及其他
我們相信神明是有力的。
那麼,我們究竟是相信神明,
還是相信那份力量?
我們相信現實是悲慘的。
那麼,我們究竟是相信現實,
還是相信那份悲慘?
我們相信主觀是不可靠的,同時也懷疑客觀的可靠。
那麼究竟什麼,
才值得相信?
到頭來,
有人相信了力量,
有人相信了悲慘。
相信力量的極端者,極端肆意妄為;
相信悲慘的極端者,極端無動於衷。
兩樣都篤信的話,
倒也不愧去做這世間的魔王。
而我,倒不如選擇相信這殘酷的悲慘世界中那最不可靠的主觀,
相信自己的心中,
相信人的心中,
有渴望破壞、發泄的,
對惡的追求,
和渴望創造、接納的,
對善的追求。
2017年06月14日 作(結尾的詩則寫於2015年10月15日)
2020年11月29、30日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