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威同盟
漢威同盟是莫托蘭德的西大洋上,以漢威群島中七座大島上的城邦為首,牽頭組建的一個海島城邦聯盟。七座大城邦以人口、規模降序依次排列,分別為:阿蘭特菲爾、威尼克、布倫薩恩、羅希亞、貝利薩、錫瑞斯、漢威瑞塔。除去七城之外,漢威群島中還有數十個面積較小的島嶼,其上亦分布有不少漁村、海港和小城鎮,他們在政治上大多依附於七城之一。同盟總人口大約有七百余萬,絕大部分漢威人信奉自然諸神中的海神奧德斯。
漢威同盟掌握有整個莫托蘭德最發達與先進的造船與航海技術,他們不僅主導著整個西大洋的海上貿易,還探索了西大洋和南大洋遠洋中的諸多神秘領域,甚至在萬里之遙的西方遠洋海島上建立過前哨。除此之外,漢威群島是莫托蘭德最主要的香料原產地,可以說大半個莫托蘭德的香料貿易都被漢威同盟所控制。漢威七城之間有著許多共通的文化習俗,但同時亦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產業。
漢威七城內部在形式上皆采用公民議會政治來管理城邦,名義上皆為共和政體;但在首長任期、選舉資格、議會構成等具體操作上又各有各的不同之處,有時候亦會因為某些原因在城邦之內出現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的僭主統治。海爵世家與一些強大、特別的商會或者行會在漢威城邦中有著特殊的影響力,他們往往被認為是漢威城邦中的實際掌權者。
七城之間設有同盟議會,其傳統上通常召開於位於群島中央的漢威瑞塔,由七城派出各自的議員團共同參與召開,一些強大的商會和行會亦在同盟議會中擁有自己的特別席位。全漢威同盟名義上的最高政治領袖為同盟議會中選舉出的同盟大議長,任期十年。霧海燈塔建造者,傳奇法師拉斐爾·希曼尼烏斯在歷史上便曾三次出任同盟大議長。盡管存在有同盟議會,但七城各自仍然保持著極高的自治性和自主權,故而漢威同盟在實質上是一個較為松散的政治聯盟;七城之間仍會產生衝突與摩擦,有時甚至依然會爆發內戰。不過相較於同盟尚不存在的第二紀元時代,在擁有同盟議會調停仲裁的第三紀元,七城之間的衝突與戰爭的確有著明顯的相對緩和。
漢威諸城邦最早在第二紀元早期出現,彼時群島之上只有七城,並無同盟一說。同盟的建立則是因為永夜戰爭——當大陸淪陷,人類和精靈的逃難者涌入群島,洛林灣自由堡壘的求援使者一次次加急拜訪,海溝蛟魔與墮民海盜大肆襲掠航线與諸城領地之時,七城的執政者們便意識到整個群島需要在此時結為一個共同的團體來對抗這場災厄。七城的最高執政者因此齊聚於漢威瑞塔,在海神面前共同宣誓並簽署了同盟契約,漢威同盟至此而正式成立,並一直持續到了第三紀元的今天。
洛林灣自由堡壘
橫貫西北沙漠的林恩河的西端出海口,是一片名為洛林灣的海灣。林恩河在靠近出海口的最末一小段,突兀地分叉出了多條支流,從整個海灣海岸线的各處流入大海。這些支流澆灌了海灣沿岸的大片土地,漫天黃沙也不知為何在靠近海灣的這一片土地上驟然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大片肥沃的宜耕地。自第二紀元之初的五千多年以來,數百萬洛林人與他們所建立的自由堡壘聯盟便一直是這片受祝福沃土的主人。他們在林恩河支流之間的空地上開墾農田,在河道樞紐和沿海良港上建起城鎮。
洛林灣自由堡壘是由八座人口較少的中小型城邦,和成百上千個修建在鄉村與集鎮之間的“屯堡”所組成的。和漢威同盟一樣,洛林人也以實行民主制度與議會政治而聞名。城邦與屯堡構成了自由堡壘的基本行政單位,城邦的首長被稱為親王,屯堡的首長被稱作堡主。親王和堡主皆是由城邦的所轄市民,或者屯堡所轄的鄉村與集鎮的居民集體投票選舉出的。在各城邦與屯堡之上,還設有統轄整個洛林灣的自由堡壘大盟會。全體洛林人會通過大盟會選出整個自由堡壘的最高領袖——領議親王,任期十年。在洛林灣,一切年滿十六歲的洛林人男女皆有投票權,洛林人的選舉通常被認為遠比漢威同盟更加公平和正大光明,來自各種階層的候選人都有過勝選出任堡主和親王的案例
洛林人幾乎全都信奉自然諸神中的大地與豐饒女神伊甸蓋婭,並且擁有獨立於大地女神內陸教會的洛林灣大地女神教會。伊甸蓋婭神殿在洛林灣擁有超然的地位,最高祭祀長原則上與領議親王並立;但他們極少干預世俗事務。洛林灣大地女神殿擁有屬於自己的神殿騎士團,他們僅在捍衛信仰或是整個自由堡壘的安危之時方會出戰。
洛林灣農業發達,耕地有著冠絕大陸的糧食產量,他們同時向漢威群島、白山王國以及沙漠諸城邦出口糧食。和沙漠中的鄰居截然相反,洛林灣自由堡壘是整個莫托蘭德最抵觸奴隸制度與貴賤等級的地方。奴隸貿易與一切形式的奴役行為在洛林灣受到最為嚴厲的禁止。在自由堡壘的領土范圍內,制作和使用魔法奴役契約,施行魔法奴役血契,或者給人銘刻奴役刻印皆是非法的。已經立有奴役契約的外來者在自由堡壘領地之內被禁止使用契約虐待被契約方;如有洛林人公民參與奴隸貿易或是奴役行為,一旦被發現即會被整個自由堡壘永久驅逐。洛林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世襲特權階層,大商人、大地主、高階武士家族或是大法師家族一類的富裕階層公民也不具備漢威海爵那樣強大的無形特權。
洛林人被認為是起源自第一紀元時代大陸西部的一支民族,他們的發源地在今天已經由於破滅之災而消失。有學士與學者法師認為洛林人與布里達人之間存在一定的古老親緣關系,不過在洛林人身上有著一個極為顯著的外貌特征:幾乎所有的非混血洛林人的發色都是棕褐色。在洛林人的歷史記載之中,尚存有姓名記載的最早的一位領袖,便是自由堡壘的建立者,以及洛林人的最後一位國王——洛爾王。史載洛爾王在破滅之災剛結束之時帶著幸存的洛林人一路向北,穿過布里達人的領地與沙漠,來到了林恩河出海口周邊的這片受祝福的沃土上定居,並將這里命名為了洛林灣。傳說洛爾王在建起洛林灣的第一座城市,蓋林城之時受到了來自大地女神的啟示,他在城市中的大地女神殿落成之日召集了自己所有的人民,在他們的面前把自己的王冠從頭上取下,然後用劍將冠冕劈為兩半。他在此之後宣布,洛林人將永遠不會再有世襲的君王和氏族首領,唯有受到人民擁戴的賢能之人方能成為洛林人的領袖。在之後,劈冠者洛爾成為了自由堡壘的第一位領議親王,並且建立了綿延五千年,一直持續到今日的洛林人選舉制。
海王阿蘭特
海王阿蘭特是傳說與記載中阿蘭特菲爾的建城者,以及第一位和最後一位國王;他被認為是和洛林人的洛爾王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人物。傳說,在第二紀元之初,阿蘭特菲爾海島上的居民們被一個可怖而強大的畸形異怪所統治著。它生活在島上一個由生物骸骨、海礁以及墨綠和灰黑色類珊瑚物質搭建而成的扭曲宮殿之中,驅使著大批生活在海中的兩棲魔怪統治著島上住民,並不斷強迫住民獻祭童男童女供其吞食。
直到有一天,一艘載著一個陌生青年武士的單桅小帆船在暴風雨中來到了島上。幾天後,這位青年武士在一天下午穿上盔甲,扛著長矛背著盾牌獨自一人踏入了異怪的宮殿。當天夜晚,島上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直到清晨雷雨才結束。當第一束陽光照到宮殿大門上時,青年武士從大門里走了出來,那可怖異怪的頭顱被他挑在矛尖上。隨後,整座扭曲宮殿在他的身後倒塌,只剩下他所站立的平台安然無恙;一道蔓延數十里的水柱從海中激射而出,落在青年武士的面前,化作了一位海洋寧芙。海寧芙將一頂由金色珊瑚制成的王冠戴在了他的頭上,向眾人宣布他是海神奧德斯的神選冠軍,而他的名字,則是阿蘭特。
被海神使者加冕的阿蘭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海島的國王,他帶領住民們在島上建起了衛城、神廟、造船廠和香料園,並且駕駛著新造的槳帆戰船將海中剩余的兩棲魔怪們撲殺一淨。他還從島上七個最德高望重的氏族之中各娶了一位女兒作為妻子,和這七名王妃生育了諸多子女。但在阿蘭特統治的晚年,他的子女們開始為繼承權而爭斗不休,為新建起的繁榮城邦帶來了不安和動蕩。阿蘭特在進入海神神廟中默禱一晚後,在自己的宮殿一處露天平台上新造了一張圓形的白色石桌,然後在一天早上把所有的子女叫到了桌前集合。他爬上石桌,將王冠從頭頂取下,然後舉向半空,高聲宣稱自己將把神賜的王權歸還於神明。於是,神跡便發生了,一只生有藍金二色羽毛的漂亮大鳥突然從空中降下,自阿蘭特的手中銜走了王冠。
之後,阿蘭特向自己的子女們宣布,因為王權已經被歸還於神明,故而城邦今後將不會再有國王。王子王女們和七大氏族將在自己腳下的這張圓桌前平等地共同統治海島。他們之中唯有能贏得各氏族公民們多數支持認可的賢能之輩,方能暫時代行部分王權,在約定的任期內成為城邦的最高執政者。這段歷史被阿蘭特菲爾人認為是他們所實行的議會政治制度的由來,而海王阿蘭特所立約的古老石桌,至今仍被保存在阿蘭特菲爾的議會大廳內。而在海王阿蘭特過世之後,海島和城市才正式被賦予了今天人們所熟悉的這個名字:阿蘭特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