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報界換天
金庸很快就看到了何超瓊的大手筆,應該說全香港市民都看到了。
當年黃玉郎買下《天天日報》,一度將這份報紙的銷量提升到全港第三。
不過在賣給康劍飛之後,由於受一系列的內部整合和人員流動的影響,《天天日報》的銷量已經落到第五,每期銷量勉強超過10萬份。
而銷量排在《天天日報》前面的四家報紙,分別是:東方日報、明報、成報和星島日報。
就在今年上半年,何超瓊在將東方出版社理順以後,又被康劍飛調去主管《天天日報》。
僅僅用一個月半的時間,何超瓊就將報社管理層換了三分之二,接著就是對《天天日報》本身進行換血似的大改革。
八月底的某天,全港市民都注意到一份配圖精美、排版清新的報紙。
“這是新版的《天天日報》?”
“好贊嘢,頭版居然沒廣告。”
“排版看起來也很清爽,一點都不覺得亂。”
“而且所有的版面都是全彩的。”
“全份全彩的報紙很貴吧,多少錢一份?”
“不貴,還是原價3塊錢。”
“……”
這些都只是香港市民對新版《天天日報》的第一印象,如果自己觀察,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比如新聞標題口語化等等。
當康劍飛來到這個時代,第一次看到香港報紙時,就注意到此時的香港報紙的不同。
所有的港報,頭版如此重要的版面,居然大部分都是廣告,而且基本是昂貴的地產廣告,最多只有重要消息的導讀屬於新聞。
其次,香港所有的報紙,只有副刊或者風月版、廣告版屬於彩印,其他版面都是黑白的。
排版、配圖這些,也都死板古董,給人的閱讀體驗非常之差,包括銷量最高的《明報》和《東方日報》都是如此。
康劍飛買下幾份報紙之後,就一直想要進行報紙改革,但卻抽不出時間專注此事。直到前段時間,他才跟何超瓊好好地聊了一下改版的事情。
何超瓊接掌《天天日報》後,不僅將管理層換血,就連報紙的版面編輯、美術編輯都換了一茬,還特地從法國《世界報》請來一位資深人士擔任《天天日報》總編輯。
星島報業大樓。
胡仙把報社的高層都叫來開會,而每一位與會人員的面前,都擺著一份今天的《天天日報》。
“大家對《天天日報》的改版怎麼看?”胡仙問。
《星島日報》副總編說:“非常漂亮的報紙,對年輕人有一定吸引力,不過全彩印刷成本太高,而且取消頭版廣告也大大降低了報紙的收入。這種改版不足取。”
“我大致同意張副總的看法,不過《天天日報》的版面我們可以學一學。”另一位說道。
“我不同意改動現有排版,”突然有人拿起《天天日報》,反駁說,“你們看這份報紙,雖然它的排版看起來清新脫俗,但這卻是犧牲內容刊載量來完成的。同樣內容的新聞,傳統排版只需要一個版面就可以刊載,而用《天天日報》這種排版,至少需要一個半版面。這無疑增加了成本,更何況,這多出的半個版面,我們用來刊廣告多好?讀者看的是新聞,又不是看的版面是否漂亮!”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天天日報》的改版看起來出色,但無論是全份彩印、取消頭版廣告、精心排版配圖……
這些改革措施都會增加成本、減少收入,是一次徹頭徹尾失敗的報紙改版。
有人在會議上篤定地預測道:“我估計,《天天日報》一個月都撐不下去,要麼改回原來的樣子,要麼提高報紙售價。”
看著手下人對《天天日報》的嘲笑,胡仙心里總感覺不妥,她隱隱然覺得這次《天天日報》的改版,會在香港報界掀起大風浪。
此時此刻,不僅是星島報業在關注《天天日報》的改版,香港絕大部分的業內人士,都注意到了新版的《天天日報》。
沒辦法不關注啊!
一個報亭幾十上百種報紙,買報的人一眼就能從種類繁多的報刊中發現頭版全彩配圖無廣告的《天天日報》,就如同在一堆矮窮挫里看到個高富帥,簡直可以用鶴立雞群來形容。
但卻沒人認為《天天日報》的改革能成功,他們的看法與星島報業的管理層一樣,增加成本、減少收入的改版得不償失。
所有人都等著看《天天日報》的笑話。
一個靠拍電影起家的幕後老板,一個年紀輕輕毫無經驗的女社長,一個從法國請來不知香港行情的總編。這怎麼看都是一個注定失敗的組合!
而事實呢?
……
《天天日報》本就是在年輕讀者中銷量前三的報紙,甚至是超過了《明報》(《明報》主要讀者群是中產階級)。
如今改版之後,清新的版面更加受到年輕人的歡迎,至少看起來就比其他報紙更加時尚大方。
而上了年紀的讀者,喜歡上《天天日報》的理由則很簡單,因為它的排版比其他報紙更便於閱讀,不怕老眼昏花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看錯了行。
“快催一下印刷廠,加印的5000份已經賣完了。”
“經理,外面又在催貨了,看樣子加印8000份都不夠!”
“穩妥起見,今天最後再加印5000份,再催都不印了。”
“……”
東方傳媒集團的銷售部簡直就成了菜市場,從上午開始就嘈雜不堪,好些員工連中午飯都沒時間吃。
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是沒有固定看報習慣的,往往是走到報紙銷售點,憑心情選則一份報紙購買。
而今天,這種人中十個有九個都選擇買《天天日報》,因為這份報紙的版面設計和彩色印刷太搶眼了,而且頭版的大標題、大圖片導讀遠比那些刊廣告的報紙更能激起讀者的購買和閱讀欲望。
何超瓊對報紙改版後的銷量預測還是很保守的,只讓印刷廠比平時多印了一萬份,結果11萬5千份《天天日報》沒到中午就銷售一空。
為了不打斷自身的經營秩序,《天天日報》只選擇了加印三次共1萬8千份,改版第一日13萬3千份報紙全部售罄。
改版第二日,《天天日報》的印刷量提高到15萬份,依舊全部賣完。
每天逐步提高印刷數量,一個星期過後,《天天日報》的銷量連續超過《星島日報》、《成報》和《明報》,以19萬份的恐怖銷量與《東方日報》打成平手。
香港的眾多資深報業人士,被《天天日報》的銷量奇跡搞蒙了,這他媽也可以?
其實,《天天日報》的改革,就是另一個時空黎智英創辦《苹果日報》後玩的那一套。
只不過黎智英那廝更狠,市面上報紙均價5塊錢一張,他直接將《苹果日報》定價2元還送一個苹果,招來無數報界同行的嫉恨。
《苹果日報》的一系列改革,直接使得香港原有的報界秩序崩潰,死守老路不改革的報紙一家家倒閉,包括辦報歷史悠久的《華僑日報》、《快報》、《香港聯合報》等報紙,都在《苹果日報》攻勢下先後結業。
而生存下來的香港報紙,甚至包括《明報》、《大公報》等報紙在內,或多或少都模仿了《苹果日報》的改革以適應競爭,香港業界將這種變化和改革統稱為“苹果化”。
《天天日報》雖然沒有如同另一時空《苹果日報》那般降低售價,但仍然無比地強勢,其他報紙或多或少都感到自己的銷量在降低,因為讀者被《天天日報》搶走了!
直到此時,香港其他報社的人還在按兵不動,他們期待著《天天日報》承受不了虧損而自己完蛋!
沒錯,《天天日報》雖然銷量驚人,但高額的成本以及取消頭版廣告的行為,使得它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不過,何超瓊很快就有新動作了,所有想在《天天日報》打廣告的商家,都收到了廣告費漲價的通知——《天天日報》增加的成本,最後還是轉嫁到了廣告客戶的身上。
一家報紙銷量劇增,廣告費增長是肯定的。
其實在《天天日報》銷量超過16萬份以後,其廣告收入就足以收回成本了,但隨後《天天日報》的廣告費還在漲價。
沒辦法,想要實現報紙的高額盈利,廣告費就必須猛漲價!
超過八成的廣告客戶對此強烈抗議,近半的客戶直接取消廣告單子,以此要挾《天天日報》的廣告費降回原價位。
何超瓊的回應是:不予理會!
因為現如今《天天日報》的銷量都快超過《東方日報》了,根本不愁沒有廣告客戶,每天報社廣告部的電話根本就沒停過。
最終,廣告客商們不得不接受現實,乖乖地把錢掏出來。
半年之內,《東方日報》、《成報》和《星島日報》先後改版,而《明報》也取消了頭版廣告並增加彩頁。
《天天日報》掀起的改革風潮,一直在香港持續了數年之久。
當讀者習慣了全份彩印、排版精美的報紙後,那些閱讀體驗差的傳統報紙已經沒有了生存土壤,要麼跟著改革,要麼關門大吉,無一例外。
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人敢再輕視何超瓊這個千金小姐了。
因為《天天日報》的改革是在她的主持下進行的,所以外界都將改革的全部功勞安在她身上,還被好事者尊稱為“新一代的報業女王”。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康劍飛現在只想讓金庸看到何超瓊的能力,然後讓何超瓊去跟金庸談收購《明報》的事情,他這個所謂的左派人士自始至終都要置身事外。
而金庸,這時也正拿著《天天日報》在感慨:不能小覷任何人啊,賭王千金好手段,香港報界改革勢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