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振興武陵(一)
接近武陵,武陵大小官吏已接到金旋音訊,在碼頭處迎候。金旋出門之時是一介平民,回來的時候已經官居太守。
金旋先領著兩個美女媳婦拜見黃氏,安頓好兩女。金旋率眾人趕往太守府,辦理諸事交接。
金旋出示文書,將官印交接過來,然後派親信封倉查庫,金旋可不會傻到替別人背黑鍋。
諸事煩屑,諸葛亮、郭嘉皆未返回,金旋只得依靠黃忠和甘寧等人。
黃忠、甘寧皆文武雙全,辦理這些事情,也還有板有眼,讓金旋省下很大氣力。
官身不自由,迎來送往把金旋煩得夠嗆。
黃氏見了這兩個媳婦樂得合不攏嘴,還是金旋能耐大,出去轉了一圈,弄了四個媳婦,捎回來兩個。
黃氏看兩個媳婦,不由越看越愛,將文姬、貂嬋都安排在身側房中,撥身邊侍女侍候。
黃氏會集黃忠等人,相商定下婚期。古代禮節,正統繁瑣,逼著金旋守著兩個美女,卻是只能看不能吃,真是夠慘的。
孔明終於回來了,能人就是能人,把龐統、徐庶給請來了不說,把長兄諸葛謹也從江東給弄了回來。
金旋這些天被郡中之事搞得昏頭轉向,見到諸葛亮等人來此,宛若捉住了救命稻草。
將大印往孔明手里一塞,道:“孔明乃濟世之材,區區一郡,不能盡大才之一。武陵郡事汝全權掌之,所有官員憑您調遣。”
這就叫相知,孔明感動得要找不著北了。官員考核,文武任職,工作分工,軍、政、稅務改革,諸葛亮幾天下來,也忙得團團轉。
龐統、徐庶、諸葛謹等人才能出眾,在幾人的幫助下,武陵的政務、軍務開始走上軌道。
龐統其人,貌不出眾,然金旋、諸葛亮皆知其人才能,金旋使龐統為諸葛亮副手,主要處理政務。
而徐庶其人,面容俊美,文武雙全,劍術出眾,曾為游俠,雖不能與諸葛亮、龐統等相提並論,也屬足智多謀之士。
諸葛謹人如其名,辦事謹慎穩重,金旋將糧草事務交付於他。
郭嘉幾日後返回,他按照金旋提供的名單,轉了平原、南皮、代縣、北平等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為金旋尋訪到兩員猛將,一位是後世著名勇將趙雲,另一位是曾大敗孫權的張遼。
趙雲字子龍,常山人。
相貌英俊,儀表堂堂,武藝出眾。
後人寫詩贊趙雲之勇,文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古張遼此人身材長大,不怒自威。
史書中講,張遼此人,先隨呂布,後隨曹操。
在合肥與孫權一戰成名,殺得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金旋連得文臣武將,皆是當世英才。忽然想起關羽、張飛,急忙找來徐庶,讓徐庶趕快起行,去涿郡等地尋訪兩人。
金旋順便讓徐庶將家人接至武陵,徐庶為三國著名孝子,曾因避難,化名單福,助劉備一戰擊敗曹軍,曹操將徐母賺到許昌,逼徐庶歸順。
金旋用意,免去徐庶後顧之憂。
軍政要事,金旋皆托付給諸葛亮、龐統等人。
他拿出時間,著書立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金旋滿腦子施政方針,可與諸文武交流之時,卻是非常艱難。
金旋的理論先進到眾人不能理解的程度。
最終金旋終於想出著書的辦法。
一是借著書闡明理論,讓眾人明白其中原理,然後結合實際研究適合方案。
二來是金旋想創辦學校、軍校,盡快培養人才,這些書籍可以作為學校教材。
金旋的第一本大作是《軍隊的思想教育》這本書牛得很,除了毛主席的理論,還將其他成功經驗加入其中。
這套理論,可是培養部隊軍魂的經典書籍。
諸葛亮閱覽此書,如獲至寶,自己拿著秘密修煉,連龐統等也不予共享。
諸葛亮倒不是因為忌妒賢才,而是怕泄密,這本書讓敵人搞了去,以後打仗時那不是死嗑嘛。
第二本大作是《關於部隊編制的合理性與配置》第三本大作是《部隊訓練大綱》第四本是《關於部隊屯田與民兵隊伍的建設》這四本書都是金旋梳理他對當代軍隊的認識編寫的,因為他沒有當兵的經驗,他只能依據當初參加軍訓時的理解和平時對軍隊的認識編寫。
但盡管如此,金旋在諸葛亮等人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旋在諸人心目中也變得神聖起來。
金旋的這些理論在現代人眼里宛若兒戲,但在三國這個年代卻是超前且有很多借鑒意義的。
軍旗、軍歌的出爐,讓眾人眼中一亮。
金旋將當代的軍旗畫個樣本,找能工巧匠制造出來。
至於軍歌,將現代軍歌簡單修改一下歌詞,教授士兵幾遍,便大功告成。
軍校的各種教程還要由諸葛亮等人共同來編制,古代兵陣是很玄幻的,諸葛亮、龐統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有他們的介入,整個軍校的訓練教材很快就豐富起來。
當然,這些教材都是保密的,為此諸葛亮還制訂了一套保密制度。
三國時寫書是很累的,因為毛筆字寫著消遣可以,把他拿著當正事干,那是一種很吃力的差事。
為此,金旋讓人給制造了一種軟筆,雖不如現代鋼筆那樣方便,也使金旋省了很大力氣。
人才多是一件好事,郭嘉整天陪在金旋身邊,讓金旋突然記起現代的抄寫員來。
金旋說,郭嘉寫。
真是改革就是生產力,《關於提高士兵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及士兵褒揚條例》、《守城器械的改進》、《攻城器械的改進》、《武器改進的原理》等書籍迅速成稿。
黃忠擔負的卻是一個秘密的任務,《間諜與戰爭》的抄寫。
龐統、諸葛謹等人抄寫的是《關於稅制改革》、《關於農具改造》、《水利原理》、《關於戶籍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