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411章 改革國際電影節
隨著時間推移,林健岳心中的氣不僅沒消,反而越想越不甘心,因為陳夢瑤本來應該是他的。
這雖然不算奪妻之恨,但也差不多了。
就像女人對感情永遠是自私的一樣,男人在女人上也永遠是小氣的。當然,心里不正常的除外。
而且就算不講女人,現實的損失也讓他一時難以釋懷。
亞視正在籌備的電視劇就不說了。
麥嘉也正在量身為陳夢瑤寫劇本,現在劇本還沒好,陳夢瑤就先走了,任誰心里都無法接受。
可無法接受又能如何?
別說是他,就算他老子,也沒辦法跟衛雄斗,如果他真的不識時務,最後受傷的只會是他。
“媽的。”越想越氣的林健岳,忍不住一拳錘在了桌上。
“叩叩叩。”
“進來。”
“林先生,麥先生有事找你。”秘書推門進來,看她略顯膽怯的表情,估計這幾次被林健岳嚇得不輕。
“請他進來。”
秘書出去後,頂著大光頭的麥嘉就走進了辦公室,也不用林健岳招呼他,他就自己找位置坐了下來。
隨後把一個文件放在了林健岳面前:“劇本,昨天剛寫好,你看一下。”
“人都走了,劇本還有什麼用。”
現在整個建業就依仗麥嘉,林健岳心里很清楚,所以即使他心情很差,也沒有完全表現出來。
但他的臉那麼臭,傻子都看得出來。
“這幾天我特地把劇本改了一下,就算沒有陳夢瑤也一樣可以拍,我對這個劇本很看好的。”
“你把劇本改了?”林健岳拿起劇本。
“從在報紙上看到她跑去給衛雄當秘書那天起,我就開始改了,故事設定和主线基本沒有變。”
“只是把原本陳夢瑤的戲份減少了,增加了其他角色的戲份。”
“《新最佳拍檔》?”
看到劇本的名字,林健岳眉頭微微一皺:“如果我沒猜錯,這個劇本應該是延續之前最佳拍檔的構架吧?”
“有點,但劇情差很多。”
“既然是延續之前的最佳拍檔系列,沒有許冠傑行嗎?”
“這點你放心吧,我已經和許冠傑談過了,他願意出演這部戲,現在主要是女主角的人選。”
“你拿主意就行了。”林健岳很自覺的放權。
“那好,等籌備好了,我再弄份報告給你。”麥嘉也沒有推辭,這部影片他將會親自擔任導演。
而選角本來就是導演應有的權力。
談完正事,麥嘉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面色略顯遲疑的說道:“這些話本來我是不該說的。”
“但你我現在是一條船上的人,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說一下。”
“陳夢瑤這件事確實很讓人惱怒,但是你應該知道,如今整個香港娛樂圈都處在衛雄的控制之下。”
“這種控制比當年的邵氏還要強大。”
“建業要想有所發展,就不能跟衛雄翻臉,否則他只要隨便一句話,影片別說上映,連拍都不能拍。”
停了下,麥嘉繼續說
“令尊今年已經七十多了,這次心髒病發作,說句不敬的話,如果不是秘書發現,結果真不好說。”
“但據外界傳聞,令尊還沒有立下接班人。”
“所以我相信建業將來成績如何對林先生你至關重要。氣再大,應該也沒有繼承家業來得重要吧。”
被麥嘉當面這麼說,林健岳臉色立刻有點不好看了。
“你放心,我還分得清孰輕孰重。”
“不好意思,是我多嘴了。如果沒其他事的話,那我就先出去了。”說完,麥嘉就起身離開了。
他其實很清楚自己的話會讓林健岳不快,但他還是要說。
正如他所說的,他現在跟林健岳是一條船上的人,他不想因為林健岳的不識時務,而遭魚池之殃。
至於過後林健岳是否會給他穿小鞋?
他一點都不擔心。
因為林健岳需要他。
………
衛雄當然不會去在意林健岳的想法。在他眼里,林健岳就是一個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的小角色。
該干什麼既然照干,比如干秘書。
自從第一天上班,陳夢瑤就在半推半就之下被她推倒在了沙發上,他真的有點迫不及待。
說真的,陳夢瑤的身材和皮膚真的保持得很好。
完全不像是36歲的,如果她不跟別人說她的年齡,100個里,絕對有99個說她今年才26歲。
至於剩下的1個,是視力不好。
他相信,為了保持這樣的狀態,陳夢瑤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和金錢,否則根本不可能做到這樣。
自那天之後。
就像當初他調教莫妮卡一樣,幾乎每天陳夢瑤都要吃他的大棒,每次陳夢瑤的身體實在受不了。
他就用真氣幫其恢復過來,然後接著繼續。
就這樣,陳夢瑤每天都有一兩個小時沉浸在一波又一波,完全無法阻擋,又讓她痴迷的美妙中。
她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女。
在生了女兒後的8年里她也交過幾個男朋友,也都有過性生活。畢竟她這個年紀正是需要的時候。
但從來沒有一個男人能給她帶來這種體驗。
真的是有比較才有差距。
於是從剛開始的半推半就,到後來的扭扭捏捏,再到現在逐漸習慣,只用了一個多星期。
看著在自己身上不斷起伏,臉上帶著迷醉之色的絕色佳人。
衛雄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微笑。
所謂的兩個月聘用期當然是真的,他說到做到。可兩個月到期之後,陳夢瑤還會舍得離開?
估計現在陳夢瑤就不舍得離開了。
欣賞了陳夢瑤的浪態,衛雄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手上的文件上,這份文件是電影協會那邊剛發出來的,
有關香港國際電影節改革的計劃書。
話說十一年前,也就是1977年,時任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向市政局建議創辦香港國際電影節。
把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帶給香港觀眾。
此建議很快就得到議員及港英政府的支持,於是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正式創立。
首屆電影節屬於試辦性質,由市政局舉辦。
總共選映了三十七部影片,觀眾人數只有約16000人次,放映場地也只局限於香港大會堂。
作為試辦,這樣的成績勉強算成功。
於是香港國際電影節由1978年起開始穩步發展,由第四屆起,每年均於復活節期間舉行。
創辦初期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規模較小,選映電影數量不多。
主要向香港輸入並推介國際上著名的影片。當時的國際電影節處在一個引進期,目標很簡單
推薦好的電影。
80年代開始,香港國際電影節改變定位。
在繼續引進和介紹國際優秀電影的同時,積極向國外電影人和觀眾展示亞洲的電影新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國際電影節不設大獎,屬於非競賽性的放映活動。
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
畢竟70年代和80年代初,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影響力還相當有限。
更需要的是學習和不斷強大自己。
但時至今日,這樣的規則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香港電影發展的需要了,因此改革已勢在必行。
在香港電影協會成立後,協會就成為了主辦單位之一。
同時開始制定改革計劃。
現在衛雄手上拿著的就是經過幾輪商議後,電影協會的常務理事吳思源剛剛整理出來的改革方案。
這個方案主要是改革電影節的基本規則,把非競賽變成競賽。
首先是設置五個獨立的單元:
第一,主競賽長片單元,電影節最主要的單元,每屆參賽影片不得多於20部,必須是首次展映的新作。
第二,非競賽單元,搜集國際上的優秀影片,每屆限定為10部。
曾獲得過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香港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大師級導演的新作將被優先考慮。
第三,主競賽短片單元,每屆不得多於10部,必須是首次展映的新作。
第四,經典回顧單元,不設具體數量,能否參加需視具體情況而定,目的是回顧過去的經典影片。
第五,導演雙周,鼓勵新人導演的創作。
其次是設立了六個獎項:
分別是評審團大獎,頒給最有原創性或最有研究精神的影片。
最佳導演獎,頒給表現最佳的導演。
最佳女演員獎,頒給表現最佳的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獎,頒給表現最佳的男演員;最佳劇本獎,頒給最優秀的劇本;
以及最大的獎項金紫荊獎,頒給最優秀的影片。
另外,還有一個不常設獎項終身成就獎,頒給那些為電影做出過突出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與以前相比,改革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最大的變化就是設立了獎項。
這樣將能提高世界各地優秀電影和電影工作者的參與熱情,還能提高媒體及觀眾的關注度。
進而提高電影節影響力。
最後是更改舉辦時間:
由每年的復活節期間,移到每年的9月中旬到下旬,為時半個月,錯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時間。
衛雄的目標是把香港國際電影打造成與三大國際電影節一樣的國際電影盛事。
這個目標很高尚,難度也不小。
………
經過再次審議,確定沒有其他需要修改的後,香港電影協會就在《天天日報》上公布了改革方案。
如此徹底的改革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反對的人也不是沒有,這些人大多認為當初創立香港國際電影節就是以學術研究為目的。
香港電影協會的改革已背離了這個初衷,
更有個別自以為是的學者在報紙上公開抨擊,對此,不僅衛雄,絕大多數香港人都嗤之以鼻。
就如黃沾在《明報》專欄中寫的:
“香港國際電影節既然存在,那就應該有它存在的實際意義,而不是只占著茅坑,卻不拉屎。”
“至少我沒看到過去十幾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給香港電影來人了什麼。”
“倒是看到許多人借著這個平台在自娛自樂,還有一些所謂的專家為了自我標榜而招搖撞騙。”
這一番話是比較極端的。
不過黃沾嘴臭是全香港人都知道的,很少有人會真的和他計較。
如果說黃沾的臭嘴讀者只是一笑置之的話,那麼金庸特地提名寫的評論就不得不讓人重視了。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哪怕是頑石,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而逐漸風化。”
“如今的香港電影正處於歷史上最黃金的時期。”
“香港國際電影節必須順著時代潮流,做出適當的改變。這種變化的重點不在於它力度有多大。”
“而在於它是否適合,是否有利於香港電影的發展。”
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想要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而這也代表了香港娛樂圈內大部分人的想法。
只要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
改革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會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示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文化的最好舞台。
而作為香港電影工作者的他們,也將是這個舞台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總之一句話,潮流是不可逆的,只有順著潮流前進才能不被歷史所淘汰,才能永遠站在歷史的制高點。
………
在方案對外公布不久,香港電影協會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改革方案正式確定了下來。
不過發布會衛雄、邵毅夫、鄒紋懷這三個正副會人都沒有參加。
而是由常務理事吳思源全權負責。
當吳思源介紹完改革方案,時間進入記者提問環節,《文匯報》的記者立刻對改革方案提出了質疑:
“吳先生認為對電影節進行改革真的有必要嗎?”
“香港電影這兩年雖然發展得很快,但缺點還有不少,依然需要一個交流與學習的平台。”
吳思源今天可是有備而來:
“在今天的發布會之前,香港電影協會剛剛通過《天天日報》和《明報》完成一份社會調查報告。”
“這份調查報告共隨機采訪了2000名香港市民。”
“有79.4%的市民認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改革方案既有利於提高電影節自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同時也有利於提高香港電影的國際競爭力。”
“甚至能提升整個香港的國際形象。而態度鮮明的認為改革完全沒必要的人僅占總人數的4.2%。”
“剩下的都是些不做評論的,我就不多說了。”
“我想這兩個相差如此懸殊的數字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改革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電影協會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香港電影的明天。”
“我希望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好好想想。是守著學術美名重要,還是切實的利益重要。”
“最後我想舉個例子,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國際三大A級電影節之一。”
“正是由於電影節,讓戛納從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變成了一座世界聞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
“而且法國政府每年都會對電影節專門撥款。”
“由此可見法國政府對電影節的重視。”
“連法國政府都如此重視,我不明白在電影產業更加發達的香港,為什麼還會有一些人反對。”
第二位記者站起來提問:
“吳先生你好,我個人對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這個改革方案是完全贊同的,不過我有一個問題。”
“以前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舉辦地主要都是放在香港大會堂,但是如果按照改革方案,香港大會堂可能會小了點。”
“電影協會對這方面有沒有什麼打算?”
吳思源點了點頭。
“關於這個問題電影協會確實有想過,按計劃,電影協會將在尖沙咀東,眺望維多利亞港的海邊選擇一處地方興建一個大型場館,作為未來舉辦香港國際電影節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場館。”
“另外,還將建造一條星光大道。”
“表彰和紀念那些為香港的電影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不過由於時間關系,今年肯定是來不及了。”
“所以今年電影節的主場館還是會放在香港大會堂。”
記者追問道:“這是一個好消息,不知道現在計劃進行得怎麼樣了?什麼時候開工建設?”
“目前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資金,第二個是土地。”
“關於資金,我們的方案是一部分電影協會自籌,一部分港府撥款,如果港府全部撥款自然是最好了。”
“至於土地,規劃書已經送上去了,正在等待批准。”
“如果資金和土地審批都沒問題,兩個月內就能動工,主體工程有望在明年電影節開幕前竣工。”
第三排的一個男記者獲得了提問機會:
“吳先生,根據改革方案,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紫荊獎,不知獎杯的設計工作進行得怎樣了?”
“呵呵,獎杯是由衛先生親自設計的,今天我特地帶來了獎杯的設計草圖,可以現場給各位看看。”
“也征詢一下社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