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卷 第301章 帝王策(21)
元安五年,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第三件大事,於九月二十七日發生,是為“門閥之亂”。
如果說試策之法的推行撬開了世家賴以生存的基礎,永江決口的真相在數十年後爆出,成為了壓垮世家的最後一根稻草,“門閥之亂”則給予了世家重重一擊,宣告世家從此之後走向了無可避免的衰敗。
在這場禁宮內的政變中,不知多少人死於刀劍之下,第二日內宦們奉命清理宮室,發現攬風閣里的血跡都滲透到了磚縫里,無論怎麼衝洗都清理不干淨。
有數十個朝臣在變亂中喪生,更不用說那些慌亂逃竄的內官宮婢,而第一個暴起發難的趙王當場被十幾把刀砍成了爛泥,榮壽公主在帶人控制後宮時反被皇後制住,被皇後手底下的那群娘子軍一箭釘在了牆上。
眾人事後恍然醒悟,皇後出身素來驍勇善戰的齊國公府,在閨中就有巾幗不讓須眉之名。
隨後皇後帶人迅速穩定住了後宮的局勢,把周王和太後隔開,並團團圍住了重影宮。
待後宮已然被完全掌控後,她連忙派自己的心腹去前朝打探:“我聽到前邊的喊殺聲似乎小了,你快去打探聖人眼下如何。”
那心腹領命而去,帶來的消息卻不甚好:“亂黨已經差不多都被斬殺了,現在是御林和攝政王的人在巡邏,攝政王教人封鎖了宮門,只通知虎賁把江、崔、王幾家亂黨的府邸圍住。”
“封鎖宮門?”袁三娘覺得不對,“既然亂黨已經伏誅,為何要封鎖宮門?”
那心腹一臉驚疑不定:“聽說……聖人受了重傷,快不行了。”
——————
太極宮里氣氛沉重,來來往往的人臉上都是惶然之色,一方面是血流成河的景像還在眼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殿中躺著的那個人——九五之尊,如今的皇帝,身受重傷。
變亂發生的時候,誰都沒有預料到。
並非瑤姬沒有派人防備,而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動手的竟然是趙王。
心念電轉間,她已然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竅——崔家,也和江氏合謀了。
趙王妃乃是崔氏女,崔氏在趙王耳邊鼓動,只要皇帝一死,就扶他上位。
原本趙王的血緣就離帝系一支不遠,皇帝唯一的弟弟又是個五歲的孩子,下一個登上皇位的人,舍他其誰?
趙王動了心,在多番籌謀後,就有了婚宴上的那一幕。
只是他的目標出乎所有人意料,不是皇帝,而是坐在他旁邊的攝政王!
瑤姬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明白,為什麼他會先攻擊蕭煜?
要知道那時候她正代表榮壽公主的至親下來巡場,正好在蕭煜那一桌。
她沒有時間想明白,也根本沒去想,本能驅使著她飛身上前,撲到蕭煜面前,擋住了那把寒光四射的匕首。
噗嗤,她聽到了利刃插進血肉的聲音。
再然後她便什麼都聽不清了,耳邊只有模模糊糊的人聲,看不見人影,也聽不見他們在說什麼。
所以她沒有看到,蕭煜下意識地接住了那具軟倒在他面前的身軀,鮮血順著他的衣擺滴滴答答,他臉色煞白,像是沒有了人氣,隨後便是暴戾可怖的厲喝:“給我把他碎屍萬段!!!”
不好,這樣不好,她想說,好歹是蕭家人,讓他體體面面地留個全屍……但她已說不出來話了。
她不知道有更多的人在這場變亂中死去,雖然蕭煜快速地控制了局勢,但從攬風閣一直到太極宮,鮮血在石板上不斷蔓延。
這場屠殺又從禁宮遞至梁京城,這天梁京中的百姓都驚慌地發現,西邊燃起了熊熊大火,幾乎映亮了半片天空。
著火的地方是王府,作為這場婚禮的男方,王家人都沒有入宮,而是留在府中迎親和招待客人。
王氏家主心知肚明,他們迎進府的那個人不是榮壽公主,不過是公主的一個婢女。
而真正的公主留在宮中,預備著前朝發難時,便趁機控制後宮。
他們確實是要扶周王上位,趙王當然只是個炮灰,所以榮壽公主很早就和太後合謀了,她看出了太後對皇帝的忌憚,更通過太後的態度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當然,這猜測是真是假,榮壽公主不想弄清楚,她更樂於用這個猜測牽制太後,等到周王做了皇帝,她要做護國長公主!
所以她不信任太後,要親自將後宮控制住,一旦禁宮中的人成功了,就是王家進宮慶賀的時候。
可他們沒有等來宮中的使者,而是等來了衣甲鮮明的虎賁。
虎賁,是攝政王的人。
輸了啊……罷了,罷了,這就是天意。
崔氏家主看著那片燦若晚霞的天空,做出這個巨大的賭博,他便有賭輸的覺悟。
這是他為什麼明知崔鈞不支持家里的決定,卻沒有除掉這個隱患的原因。
他們這一支是徹底敗了,但崔鈞能活下來,延平崔氏,會有重回榮耀的一天。
而王氏……心腹急急忙忙地前來回報:“派去打探的人回來了,王家已經被圍,所有無關人等都被放出,但慌亂中不知道是誰打翻了燭台,那府里起了大火。至於虎賁……正朝我們這邊過來。”
“知道了,”崔氏家主閉上眼睛,良久,雙眼睜開,他眼瞳中一片清明,“讓十一郎過來。”
——————
待到王府的大火被撲滅,已是第二日的下午。
住在王府周圍的人家有不少都被波及,加之宮門緊閉,若不是有虎賁金吾兩隊人馬日夜巡邏,梁京中恐怕就要亂起來了。
而這場政變的後續清算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落著攝政王印款的命令一道接一道地發出,這個權傾朝野的親王在變亂剛發生時以強力手段將之迅速控制,並徹底鎮壓。
涉事的趙王、榮壽公主當場伏誅,王氏在大火中死傷慘重,而主謀之一的崔氏家主於前晚在府中自縊,首惡江泳倒是並無任何反應,江府被虎賁圍得如鐵桶一般,江家人惶惶不可終日,等待著自己的最終宣判。
涉事的其他幾個小世家不必再提,可以想見,待到最終結果下來後,他們一樣也不會有好下場。
謀逆,這是最嚴重的罪。
如果說這幾家中誰能全身而退,恐怕就只剩下皇帝的老師崔鈞了。
可皇帝如今生死不明,崔鈞幾次試圖入宮,卻都被圍住崔府的虎賁給擋了回去。
他心急如焚,一部分是擔憂族人,一部分是擔憂皇帝。
眼下的態勢,據說皇帝重傷,可誰知是真是假。
攝政王控制了禁城,他說皇帝是死,皇帝就得死!
和崔鈞抱著同樣懷疑的人自然不止一個,變亂發生時,張靖安也在場,僥幸沒有受傷,隨後在他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和一眾朝臣一起,被攝政王強行送出了宮。
他知道皇帝確實受了傷,可如今究竟如何?
張靖安在府中滿面愁容,莫非,真的要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