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麗絲書屋 穿越 元嘉烽火

第三卷 第10回 流火

元嘉烽火 教授乙 3907 2024-03-05 23:16

  七夕節一天一天迫近,眾人都在期待,不知要到何時開始。

  迎接天火的地點設在另一座山谷中,早已有人在那嚴密把守,外人全然不知里面的狀況。

  七夕節那天,眾人索性拿了蒲席,就在壇西側一處大場里坐了,一面閒聊,看牛郎織女見面,一面等著天火的消息。

  誰知似乎天公不作美,並不打算將天火降落人間。

  又過了兩日,依然沒有動靜,有耐不住性子的看客就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

  這日,天空忽現烏雲,到下午時已是一片陰霾,眼看著大雨就下來了。

  眾人心想今天肯定又要落空了,索性躲回了房。

  誰知到傍晚時,外面忽有人敲鑼打鼓地喊:“鄭師請諸位前往觀摩天火下降了!”這邊林兒抱怨道:“這外面風雨交加的,觀什麼禮啊,鄭師真是奇怪。”檀羽道:“別說了,趕緊拿上傘走吧。”

  幾個人剛出門,就見熙熙攘攘的人群齊往迎接天火的山谷趕,也顧不上大雨淋濕了衣褲。

  檀羽等人也就隨了人流往那山谷中去。

  進到谷中,才發現里面別有洞天。

  這里有兩處山壁,夾著一條山道,形成一個一线天結構。

  一邊山壁之前有一個小土堆,上面用柴草搭了一個巨大的高台,想必一會兒天火就會將這個高台點燃。

  順著高台往下看,有一條引火的线延伸出去,上面鋪了木屑之類的東西。

  一路看過去,終點是一個大的水車模樣的物事,卻不知是做什麼用。

  山壁對面則是一個很大的觀禮台,客人都被請到了這上面。

  由於山壁的阻隔,這里反而一點雨也淋不到,看來總壇的人想得果然周到。

  待觀禮台上諸人都找好位置站定,台下一個司儀便朗聲說道:“請各位少安毋躁,天火即將降臨我們藥王壇。請無機堂的匠師們打開天師爐,請出天劍!”

  他話音剛落,下面便有人齊聲吆喝:“開爐!”

  眾人齊向對面山壁觀看,黑暗中這才發現那邊有一個用土石方高高壘起的煉鐵房。

  這時隨著吆喝聲起,煉鐵房的門被緩緩打開,但見那里熱火朝天,數十名鐵匠正在里面忙著對剛出爐的一柄鐵劍作最後的修飾。

  不多時,打造完畢。司儀又朗聲道:“請鄭師接過天劍,呈送天台!”

  便有一個中年修士走到煉鐵房門前。

  只見他身著白色淨袍,在黑暗中顯得更加瀟灑飄逸,英偉的身量,健碩的步伐,難怪這麼多人對他崇拜有加,他就是位列七大族宗之一的光明和尚、滎陽鄭修。

  鄭修從匠人手中接過天劍,凌空向上一舉,引得眾人鼓掌歡呼。隨後,鄭修雙手平持天劍,走到了兩山壁之間的峰頂之上。

  司儀又道:“天劍歸位,迎接天火!”

  但見那峰頂上,早已有人安放好了一個巨大的金屬圓台,鄭修便將天劍劍尖指天,劍柄則插在了圓台上的一個小孔中。

  這時,司儀開始用吟唱的語調念道:

  皇皇天帝,浩浩上蒼,育我黎庶,德興四方。

  民實無知,帝懲其狂,山河變色,千里受殃。

  生靈乍醒,互助自強,人間有義,大愛無疆。

  願以聖火,護佑炎黃,從此中國,永世安康。

  他最後兩句誦完,觀禮台上許多人受其感染,也紛紛誦道:“從此中國,永世安康。”

  正念著,只聽天空中一聲霹靂,眾人忙抬頭觀看,見一道閃電從天而降,正打在峰頂的天劍之上。

  天劍登時一顫,同時爆出許多火花。

  不多時,又有一道閃電襲來,那火花就順著下面圓台連著的一根鐵鏈越傳越遠。

  鐵鏈的另一端,是一個刀形的金屬片,橫在一個小的山坳之間。

  幾道閃電下來,都順著鐵鏈傳到了這刀片之上,刀片受火花的衝擊,竟慢慢地熔化開來。

  只待刀片逐漸化開,就如開啟了一個機關一般,連在它下面的一道石閘被緩緩地開啟。

  原來,那石閘後竟關著一塘雨水。

  石閘一開,雨水瞬間衝了出來,順著山壁一瀉如注。

  山壁上登時形成了一條瀑布,十分壯觀。

  觀禮台上眾人都忍不住一片歡呼。

  這時,順著飛流而下的瀑布看去,下面正是適才所見的一個木制水車。

  瀑布借著奔涌之勢打在水車之上,便引得水車飛快地轉動起來。

  那水車的軸還與另一個小轉輪連在一起,大水車的轉動也帶動了小轉輪更快地旋轉。

  那小轉輪上鑲著許多木刺,旁邊則放著一根巨大的轅木。

  轅木上想來是塗了特殊的疏水性材料,瀑布的水打在上面,竟直接滑落及地,絲毫不會沾濕轅木。

  同時,這材料還是易燃物,小轉輪的轉動與轅木飛快地摩擦了一陣,不多時,轅木便著火燃了起來!

  那火勢就攀著轅木一路往前,順著早已鋪就的木屑引线,燒至最終的高台。

  那高台上的柴草被火一點,“撲”的一聲便燃了起來。

  人群中立時有人歡呼“天火點燃了”,引得在場的人,全都忍不住高呼起來。

  檀羽見到這一盛景,也禁不住心中的澎湃。

  這天火儀式設計之巧,真可稱得上獨具匠心。

  全程采用的是五行相生的原理:從土爐中煉出的鐵劍應了土生金,金制刀片的熔化形成瀑布應了金生水,瀑布擊打木制水車應了水生木,木轉輪摩擦生熱應了木生火。

  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當真是無懈可擊。

  當此時,司儀就著眾人的興奮之情,說道:“天劍已成功迎接天火。哪位勇士若能取下天劍,天劍便是他的了!”

  眾人聞言,紛紛向峰頂望去,一道道閃電仍不時地打在天劍之上,眾人觀之,不由一陣膽寒,哪還有人敢去冒這個險。

  誰知人群中有一人大聲說道:“我來!”眾人忙回頭去看,那人正是陳慶之。

  陳慶之今天也是一身白色衣衫,比那天拜將台所見更多了幾分飄逸。

  司儀顯然也識得他,於是說道:“那就請陳公子上山取劍。”陳慶之拱手一禮,快步往那峰頂而去。

  上得峰頂,只見他跪了下去,向天劍恭恭敬敬拜了三拜。

  然後站起身,從懷中取出一些麻繩一類的東西,緊緊地纏在了手上,只伸手一拔,便將天劍擎在了手中,而後又高高地舉起指向空中。

  眾人見狀,又是一陣歡呼。

  司儀在下面喊道:“陳公子擅長劍舞,何不為眾人舞上一段,以助雅興。”

  陳慶之在那峰頂上答一聲好,就在雨中舞了起來。但見劍尖挑著雨花,長袍伴著電光,好一個瀟灑的美少年!

  陳慶之舞了一陣,似又萌發了胸中的詩興,竟一邊舞著,一邊吟誦起來:

  觀天火之降臨兮,仗天劍之威武。

  斯盛況其空前兮,遂縱身而起舞。

  冰風割於皮肉兮,熱血燥於心腹。

  意隨興其神游兮,目愴然而四顧。

  惟九州之不寧兮,令梟賊之並出。

  外有強敵擾邊兮,內有流寇犯主。

  悲吾國之分崩兮,憐吾民之寡助。

  借我雄兵百萬兮,成我勇氣無數。

  馳入京以勤王兮,解倒懸之疾苦。

  攜美人以還鄉兮,受封蔭之榮祿。

  享溫柔於泛舟兮,得逍遙於江湖。

  觀禮台上不乏妙齡少女,見到這樣一位智勇雙全、才貌無匹的少年,早已芳心暗許。林兒此時更是恨自己畫工不濟,無法記錄下這最美的時刻。

  又舞了一段,陳慶之方才走下山來,早有下人引了他去另一處換去濕透的衣服。

  這邊司儀道:“下面請鄭師教訓吧。”

  此時鄭修已手持拂塵站在當地,於是單手合什,向著觀禮台說道:“善哉!感謝諸位鄉親今天來到這里。相信看了陳公子的劍舞,大家都不高興聽我這個老漢說話了,那我就長話短說吧。此次藥王壇舉行這樣一個七夕會,固然是靠著我們這些能工巧匠的支持,但更要感謝的,則是我仇池國鄉中父老,對於巫醫百工之流,不存世俗的歧見。山人曾在大魏和大宋多地推建藥王壇,俱都無功而返,由是可知行事之艱難。然而山人一向以為,要讓天下百姓生活富足,工匠們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人都要吃飯穿衣,不論儒釋道哪一家,都應把這個作為最高的教旨,只要能讓天下百姓豐衣足食,它自然能為人接受。”

  台上眾人聞言,又是一番鼓掌喝彩。

  司儀待眾人情緒平復,方才宣布:“迎接天火儀式到此結束,各位請回吧。”

  眾人聽得此言,仍有些依依不舍、不願離去。直待鄭修率著眾匠離開,人群才漸漸散去。然而今夜的盛況,卻將長久地留在這些人心中。

  次日一早,眾人便要准備啟程前往紫柏山。

  可林兒的興奮之情自昨夜至今一直未曾平靜,只聽她不住地道:“真是不想走啊,昨夜的場面太震撼了。”

  令暉笑道:“小妹,天下可沒有不散的宴席呢。”林兒道:“席可以散,但人不能散。阿姊你要跟著我們哦。”檀羽也道:“是啊鮑小姑,前些日子我已和乃兄說過,他已經放心地把鮑小姑交給我們了。”令暉道:“可我會給大家添好多麻煩。”林兒道:“哪有的事。真要有麻煩,那也交給我師弟就是了。”陶貞寶在後面干脆地答道:“沒問題!”眾人齊聲一笑。

  蘭英忽道:“只有阿文沒辦法和我們一起走了?”檀羽道:“是啊。我們去看看他吧,他今天還在參加木工的比試呢。”於是檀羽攜了蘭英來到綦毋較量的所在,其他三人則在房中收拾行頭,准備出發。

  綦毋見羽、英二人來,忙走上來拉住檀羽道:“阿羽,你們要走了嗎?”

  檀羽見他臉上流露出不舍的表情,心中的酸楚也登時涌了上來,只得強作笑顏道:“怎麼沒上場?”

  綦毋也是勉強一笑:“剛剛過了第一輪,在等著其他人的較量結束。”

  檀羽點點頭,心中哽咽了一下,方才說道:“那我們就走了。”

  綦毋緊緊握住他的手道:“要保重啊。”

  檀羽道:“你也是。”說罷趕緊撒開綦毋的手,轉身離去,深怕眼淚就這樣掉了下來。

  綦毋又轉頭對蘭英道:“英姊,照顧好阿羽。”

  蘭英女兒家哪里頂得住這離別之情,早已淚流滿面,深深地點了點頭道:“平時得了空就到上邽來吧?”說罷也轉身去追檀羽。

  兩人回到房中,林兒見二人臉上都有淚痕,笑道:“你們咋了?阿文輸了比試?”

  檀羽沒理她,自顧自地去收拾行裝。

  蘭英道:“阿文和我們從小一塊長大,多年來日日在一起,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沒想到今天卻在這里和他作別,所以才會這樣傷感。”

  林兒嘖嘖稱嘆,又轉頭看了看陶貞寶,言道:“不知道哪天如果和師弟作別,我會不會哭。”

  五人收拾完畢,便坐上行屋,往紫柏山而去。

  羽、英二人又是一番感慨,從趙郡出發時,是鄭羲要求走陸路,才讓綦毋做了行屋,如今這兩人相繼離隊,車上卻換了另外三人。

  人世間的分分合合,真是讓人唏噓。

  (注:“七月流火”出自《詩經·國風·豳風》。本回司儀之誦詞乃為汶川地震災區所作。多難興邦,真心希望“從此中國,永世安康”。)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簡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