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導演,有一個時代的使命。”李旭笑了起來,“我個人並不喜歡‘幾代導演’這種說法,這是一種人為的分割階層的做法,很不好。這很容易給人‘新不如舊’的感覺,實際上,難道第六代導演真的不如第五代導演了嗎?難道第七代導演也真不如第六代?”
這話其實說得很險惡,第五代導演里面雖然很多人跟第六代的貨色差不多,比如顧長衛之類的,連陳凱歌也因為《無極》跌下了神壇,但張藝謀始終是個異數。
無論好壞,《英雄》開啟了大陸電影的大片時代,以及創下了千禧年的票房紀錄,這是誰也抹殺不了的事實。
再加上金熊、金獅,還有東京電影節的影帝,無論票房還是榮譽,張藝謀一個人就足夠將六代導演集體按在地上摩擦。
拿著這個說一句“第六代不如第五代”,有多少人敢反駁?
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罷了,第六代比不過第五代,對下面還是有著心理優勢的,就算是馮小剛都不被他們放在眼中,票房再高,能比得過他們的藝術?
可偏偏憑空殺出來一個李旭,論票房,國內有8億RMB的紀錄,北美有1.5億美元的紀錄。論榮譽,一個戛納最佳導演,足夠將賈樟柯他們按死了,更何況還有奧斯卡提名。
“第六代不僅不如第五代,連第七代都只能仰視”的這個事實,現在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所以李旭這話看似謙虛,但只要稍微有些頭腦的人進行一下對比,就會明白他到底是在說什麼了。
其實,這都還算好,不管怎麼說,賈樟柯這些人也是北電出去的,李旭好歹要給母校面子。更何況,那些更有攻擊性的話也不適合今天說,今天說了頂多就是登在校報上,起不了多少作用,怎麼比得起當眾將他們臉抽腫效果更好?
“李學長,你覺得商業片和文藝片,哪個更重要一點?”接下來有人如此問道。
“我認為不分高下。”李旭同樣是有准備的,“事實上,我要糾正你們一點,在國外是沒有‘文藝片’這個概念的……”
當下又將類型片的來由講述了一次。
“所以,《四百擊》是劇情片,《2001太空漫游》和《發條橙》是科幻片,而《霸王別姬》是劇情片和愛情片。”李旭繼續說著,“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學,不要落入商業片、文藝片的桎梏之中,這沒有什麼意義,豐富我們現在的電影類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李學長,就算是類型片,也有偏商業和偏文藝的吧?難道我們不應該有身為電影人的堅持嗎?”有人唯恐天下不亂地追問道。
李旭抬了抬眉毛,保持著臉上的笑容:“確切地說,是偏大眾化和偏小眾化,大眾化的電影更適合放在電影院里——注意,是‘更’哦——盡可能吸引多的觀眾進電影院。而小眾化的電影更適合在家里,獨自一人或約上幾個朋友反復品味。前者更容易刺激腎上腺素,更容易賺錢,後者更容易在高層次的精神層面引起共鳴。”
說到這里,他豎起手指,阻止了想要發問的人:“不要恥於談錢,沒有錢,就制作不出好的電影,就算是Dogma95,也是需要錢去實現的。
中國是大國,電影產業自然是要向大國學習的,我們之前學蘇聯學到了包銷制,雖然的確培養出了不少出色的導演,但也有很多人因此不思進取,反正不管怎麼拍,都有國家兜底。現在市場化了,那就必須扭轉這些觀點,以賺錢為第一要務。”
說到這里,他張開手在空中虛虛地按了下:“我知道你們還想說什麼,但是,不想談銅臭,就得將自己關到象牙塔里。然而在現代社會里,你們能一輩子呆在象牙塔嗎?想要出來,那就必須談錢,談盈利。
美國人是怎麼做的?美國人用大投資、大制作賺全世界的錢,然後投給那些可能虧本的,卻能真正促進美學進步的先鋒藝術片。
管仲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們只有吃飽了肚子,才會去追求真善美。精神糧食同樣是糧食,只有在腎上腺素的刺激被滿足了,甚至多出來了,讓人厭倦了,觀眾才會去提高自己的審美,去真正體會和理解那些充滿了美的作品,以及給那些創造出這樣的作品的導演捧場,從而達到良性循環。”
“可是,李學長,不能堅持藝術,以後還能有誰來繼承呢?”下面還是有人這麼問。
“藝術是不會死的。”李旭笑了笑,“只要人還在,只要文明還在傳承,人們對美的追求就不會停止,藝術或許會斷檔,但絕對不會死去。你們看,連馮導演在拍夠了娛樂大眾的電影後,也會去制作能夠展現他內心美學的作品。”
低低的笑聲響了起來,關於馮小剛那部《夜宴》的四不像評論,最初就是從學生們這里流傳出去的。
李旭依然毫不在意:“所以,當你們走出校園之後,要麼對投資者負責,拿他們的錢拍出能夠賺到票房的電影,等有資歷、有名氣之後再拉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去拍自己想拍的電影。要麼就投身於小成本電影,用最少的資金,制作出最符合你心意的電影。”
頓了頓,他又掃了一眼禮堂里聽得出神的年輕人:“我個人建議選擇前者,只有當你充分經歷了討好觀眾的過程後,依然能堅持自己的審美,拍出想拍的,又能讓人動容的作品,你才算有資格踏入大師殿堂!”
這番演講依然很陰險,前面那段的最後一句話,他有意少說了一點。因為根據前面的話,後面這句在“符合你心意的電影”後面,還應該有“直到有投資人願意拿更多的資金請你拍電影”這麼一句。
但李旭故意吞掉了,矯枉必須過正嘛,他就是要讓那些覺得“文藝片高高在上,搞文藝電影的有資格、有理由鄙視搞商業電影的”之類的人,感到沒有前途。
盡管十年後他們的確沒有前途,連王小帥都知道不能讓投資人血本無歸,本來就是悶片,放映時間太長,影院不給安排排片。然而某波依然覺得自己的四小時剪輯版是神聖的,不容別人褻瀆的,最後還搞了個以死抗爭,於是靠著上吊自殺了拿了個金馬獎。
另一個畢干,為了將自己的成名作《路邊野餐》拍個加長版、精致版的,燒接近一個億,讓發行方不得不硬著頭皮利用抖音做邪道宣傳,最終保住了成本,但口碑卻輸了個稀里嘩啦。
然而,李旭不想等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