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麗絲書屋 女主 兩王相親

第0024章 九王亂

兩王相親 探花忙 4044 2025-03-18 10:48

  以桂陽王為首,協同八王以“誅仲堯,清君側”為號令率二十萬大軍一路向北挺進京都。

   除桂陽王所聯結帶領的軍隊外,渤海王在山東起兵響應桂陽王,濟北王也打出號令集結五萬人馬欲和桂陽王匯合。國土三方齊動。

  

   削藩令下達後的不到一個月內,桂陽王掀起九王之亂,聲勢浩大,直討長安。

   消息傳到長安時,舉朝震動。

  

   半個江山震動,人心不穩,全國上下一時陷入恐慌。

   女帝快速做出反應,召開廷議。

  

   自開國以來,國內從未發生過這般大型叛亂。朝中大臣各執一詞,展開激烈辯論。

   “陛下,叛軍有所動便是有所求,如今可知,削藩令便是導火索,不若取消削藩令,將郡縣還於親王,適加賜賞,以撫人心平動亂。”尚書令淳於戊進言主和。

  

   有人主和,自然有人主戰。

  

   郎中令竇誼進言,“陛下,不可。叛軍目標嚴明,能在短時間內拉起這樣龐大的軍隊,顯然是蓄謀已久,如今唯一辦法就是正面對抗。切不可露怯輕敵,更不可安撫叛軍做出妥協之舉,否則口子一開,他日其他王侯若是動了心思也協軍隊兵臨城下,國將不國,天子威嚴盡失。”

  

   淳於戊當即反駁,“陛下,先祖開朝不過三代,百姓自前朝脫離苦政還不過百年,如今民間剛剛煥發生機,再起戰爭,於民不利啊。”

   竇誼辭令嚴厲,“戰國時秦國以兵力掃天下,六國內亂無人才,又不肯合力抗秦,懷柔政策對敵。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一夕安寢後便是鈍刀割肉,六國覆滅。”

   “戰非戰,而是更好的生存。”

  

   “郎中令說來輕巧,戰,一要人,二要錢。如今桂陽王大軍兵力充足,我軍勢必要拿出等同甚至高於對方的兵力方可對戰,兵力從何出?從百姓出,青壯年男丁正是家中頂梁柱,戰死在沙場亦是光榮,可家中妻子老母何去何從?即便是撫恤金也難抵親人逝去的痛苦。百姓何辜?”

   “尚書令說的不錯,可難道束手就擒便能解決九王之亂了嗎?待大軍攻打進城,叛軍又怎會優待長安百姓?既往軍隊屠城並非罕事。現在一時之痛是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兵刃之下無完全之策。戰,會被打,不戰,亦會被打。”

  

   主和派主戰派兩不相讓,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

   女帝全程面色沉重,謹聽諸臣羅列的戰與不戰的原因,一時難下決斷。

  

   朝堂爭執不休,沒個定論,女帝在紛攘中叫停廷議,散朝。

   不管如何,叛軍已出,長安不能坐視無衷。

   翌日,女帝做出安排。

  

   淮安王江展正式恢復車騎將軍一職,迎戰叛軍主力,阻截去往長安的軍隊。曲周侯封藉前往濟北按下濟北王,決不能讓其與桂陽王匯合。將軍夏侯顯趕赴山東保住山東地區不被淪陷。

   而後,女帝派人攜金印紫綬和調兵遣將的虎符連同詔書快馬加鞭南下往淮安郡,予江展兵權以抗擊叛軍。

  

   朝廷出動兵馬一定程度上也是做出震懾,但也並非要拼個你死我活。女帝雖出軍,但送行諸將時仍是叮囑,若可免戰,以免戰為先。

  

   人心浮動下,女帝沉如山巒,在諸臣不斷上書爭論下,暫時選擇了中間。

   烏雲籠罩於長安上空,壓抑的窒息的風穿透長安的每一個角落,涼而刺骨。

  

   建章宮內。

   侍從官端上來放在案上的煨雞粥已然涼透。

   自桂陽王叛亂以來,女帝沒有正經吃過一頓飯。寬大輿圖掛於竹架,立在空蕩的建章宮內,她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又一遍。

   大魏交於她手,也才七年。

  

   年輕的女帝隱忍六年,執政不過一年,就發生了這樣大動亂。

   她,真的做錯了嗎。

  

   雜亂思緒涌動。偌大的長安乃至大魏整個江山一身系於她身上。

  

   女帝眼中光輝在燭火搖曳中暗淡飄忽。她起身,離開建章宮。

   內宮守候的宮人適時跟上女帝,女帝卻道,“不許跟著。”

   深夜的宮中雖有通明燈火徹夜,仍然黑的看不清前路。

  

   月色隱入夜雲中,皇城的斗拱飛檐之上也覆了未盡的殘霜,淡淡一層白。

   偌大的帝宮似乎永遠走不到頭。

   冷風起,女帝感不到冷,只能感受到風刮過臉龐的刺意。

  

   她抬頭望天呼出一口氣,再低頭時,前方有了微微的光亮。是從她身後投來的光。

   蘇雲淮不知何時提了燈籠跟在女帝身後。

  

   他沒有出聲擾她,只是無聲的為她點燃一盞燈。

  

   薄薄燈罩遮住狂亂的風,藍火在夜間回蕩。

   一盞宮燈並不能照亮整條宮道,但是可以照亮她每一步腳下的石子。

  

   女帝沒有轉身,多年相處,她甚至可以僅憑呼吸聲就可以識出蘇雲淮。

   “我做錯了嗎?”

  

   身後沒有回應,只是執燈人離她更近了一步,籠燈也愈發亮。

   女帝終於緩緩轉頭,望住蘇雲淮的眼睛。

  

   他眼睛靜靜的,什麼也沒有說,只是將手覆在她的後背上。

   後背倏然透過的暖意與宮道中穿梭的涼風交替著掙扎,女帝定了定神。

  

   她再次往前走。

   他跟在她身後陪著她 ,提著綽綽明滅的琉璃宮燈,走過這條長長的寂冷的宮道。

   ————

   淮安郡淮安王府。

   馬蹄聲急促,天子派來的中常侍一路星月疾馳,終於到達江展府上,叩開淮安王府的大門。

   下人來通報天子近侍來府傳詔時,江展還在床上安眠。

  

   此刻日頭將升,雞鳴未起。

   江展穿戴完整,協王府所有人前往謁舍接詔。

   中常侍讀完詔書,雙手奉上金印綬帶與詔書,凝重道,“殿下,如今國難,陛下予以重任,我等眾人性命也系於殿下,一切有勞淮安王殿下了。”

   江展並沒有立即接過御令,“常侍言重了。”

  

   “國有難,江展義不容辭。只是,”他眼睛落在中常侍手中的金印御詔,“臣有一個條件。陛下答應後,臣才敢接詔。”

  

   中常侍萬萬沒想到江展不肯接詔,若是不能盡快出征耽誤了時間延誤戰機,他這個傳令的也難辭其咎。

   此刻他也是心急如焚,“殿下有何要求,在下今日馬上回轉長安傳達,只是信物出於安全和時間考慮,暫留淮安王府中,可否?”

   “自然,勞駕常侍了。”

  

   江展提筆寫信,不消片刻便成,交付與中常侍。中常侍持信跨快馬疾奔長安,一趟來回跑死三匹馬。

   消息傳到朝廷,又引起了一番哄亂。

  

   江展在信中要求,這一戰天子需全心信任他,不論他做什麼都是為了打贏這場戰爭。

   至於他要做什麼,他現在也不知道,戰場瞬息萬變,而他現在還未和叛軍正面交鋒,需靜待時機。長安作為大後方不論是糧秣還是兵力,只要他提出,都需給予他全力支持。

  

   這一番要求在此時境地下顯得格外豪橫與自信。有人懷疑淮安王也在暗中聯結桂陽王。但江展在女帝發詔之前是沒有印信驅動軍隊的,要參與九王之亂沒兵可不行。所以這條按下。

   有人擔心江展擁兵自重,在得到足夠糧兵之後坐視觀火,將關鍵軍隊與大量輜重交於他恐是肉投虎口,一去不回。

  

   所有的質疑都不無道理,只是在這個檔口,用人不疑。女帝毫不猶豫揮筆回信作為物證,同意江展所提的條件。

  

   等待女帝回信的幾日間,江展以最快的速度明朗當下局勢,做到心中有數。收到女帝回信後,江展當即接詔,一錘定音。

   接下來,江展安排郡國中他的太傅守郡,郡城內兵力不動,若有叛軍打來,盡量避免交鋒,守城為主,若有特殊突發事宜,可與中尉合計商議,若二人無法決斷,必要時傳信於他。

  

   封郡內安排完畢,江展對外放出消息,將帶領印信虎符前往洛陽調兵譴將。出行路上,他不帶郡城中一兵一將,輕裝快馬直奔洛陽。

  

   宣室里,女帝眉頭緊鎖,密切關注各長官整理上來的斥候情報。

   門外有人求見。女帝傳其進來,是禁衛軍傳令長官。

   “陛下,前线新報。”

  

   “汝陽王已至膠西郡武陵縣,於三日前破曉時分領軍突入武陵,膠西王倉促迎戰,敗,退守縣中。”

   “桂陽王並未參與此次戰爭,而是在夾道和汝陽王分道,轉往魚都方向,目標或是長安。”

  

   傳令長官雙手捧著簡報竹簡,聲音越發低了下去。

   這場戰爭終於開始了。

  

   膠西王江桓迎戰汝陽王,也是桂陽王帶領九王起兵打響的第一戰,江桓敗,不是一個好信號。

  

   如今全國惶惶,哪怕又一次勝利也足以撫慰人心。第一戰便敗,只怕後續更加艱難。

   武陵縣若破,在武陵之後,便是滎陽縣。

  

   桂陽王帶領大部分軍隊往長安,汝陽王目的明顯是滎陽。二者齊下,一指京都,二指軍要。

   滎陽乃軍事重地,不論是前朝還是先祖征戰天下時,滎陽都是咽喉之地。

  

   滎陽絕不可被叛軍占領。

  

   女帝趺坐在漆屏前手扶在案上,久久未出聲。

   “淮安王到哪了?”

  

   傳令長官回報,“安王前日已出淮安,目前正向東進發,出函谷關,經崤山,澠池,若是順利,最遲五日內可抵達洛陽召集軍隊。”

   女帝頷首。

  

   如今第一戰已燃起烽火,濟北和山東必然也要有動作了。

   “密切注視濟北和山東的動向,若兩處有需要,後勤不可斷。”

   “喏。”傳令長官退下。

  

   女帝盯著案上攤開的小型輿圖,就在剛剛,她用朱筆將滎陽圈出,小小一隅,紅得刺眼。

   “傳蘇相來見朕。”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簡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