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國民間武裝運動愈演愈烈時,隨著幾個貴族被殺,東國的松親王經過天皇授意私下與農民們談判一紙協定,這一協定表面上被聲稱是“支援另一正義的政權”,但實際談到的內容主要在於農民軍勝利後的一部分問題,最重要的兩點是炎東關系和炎國在不可避免的衰弱期中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才能換取東國的同盟。
松親王依照天皇事先准備好的兩套方案先提出第一種,要求炎國沿海部分的國土,但相應的不會擴張,在這之後任何進到內陸的占領區都會劃歸鄉勇名下,一旦內戰結束就以此為界,而鄉勇們應該保持高度的炎東捆綁狀態,事實上是自治,不過不允許任何國際上的國家主權,這也允許他們可以依賴東國的一切資源進行現代化,這對東國自然是同樣的,到最後兩國就徹底合並,再無彼此差異。
棗兒李沒有什麼建設性意見,但對要臣服於一個“皇帝”的反應很大,畢竟皇權已證明自己的無能。
旁聽的教書先生安撫了棗兒李,詳細詢問了一部分條款,主要在於“國土是指什麼”(松親王回答為當地人民與一切自然資源,教書先生則對他們能否做到一視同仁感到質疑)和“誰來監督,誰來保證”(沒什麼意外的是松親王坦白無人能保證,但這種情況也唯獨能相信他們會守約),最後的結果顯然不能讓人滿意。
確認談判似乎陷入僵局,松親王轉而提出第二套方案,改為“東軍僅占領沿海地區並適當因挑釁而反擊”和盡可能持續提供戰爭支援,作為代價要求炎國保持良好外交態度,當內戰結束後考慮到恢復問題,暫時把衝突地區進行共治,約十年康復期經過再進行地方自決判斷歸屬哪方,此外也提出一個不怎麼詳細的概念:建立一種在東方圈內部流通低稅率“東方貨幣”鼓勵自立產業再以高稅率對抗西方加工產物輸入的資源共享圈,考慮到這是很久遠的未來才需要討論的,沒人就此深入探討。
棗兒李反問這是否說明東國可以全力討好那些爭議區甚至是搞騰籠換鳥的小動作把當地人趕走換成東國人,松親王先反對了東國人能多到塞滿幾個省的荒謬說法和指出大規模毀滅人力非常的反生產力又不必要,但他在東國是否會盡可能的討好那些“未來國民”和為此不惜放炎國自生自滅的事情上語焉不詳。
教書先生強調這種通過投票決定爭議地區歸屬的“不信任權”應該關系到兩國外交,它必須一直存在,而且雙方都必須維護它,否則雙方隨時可以撕毀一切承諾,松親王欣然接受。
鑒於雙方確信沒有更好的結果,經過共同認可使得條約成立,臨走前松親王留了三箱維多利亞人留下的近代施法單元作為禮物,以期彼此關系能夠長久,也為了保證在物資到來前他們別輸了。
——有總比沒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