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論端午節並非只為紀念屈原
論端午節並非只為紀念屈原
今天是西方的父親節,我們來聊聊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
近年,很多人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才設立的,所以不能說“端午快樂”,要說“端午安康”。對此,一些博學的網友早有著文反對,比如:
[uploadedimage:5735363]
其實“端午安康”反映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就是大家的思想已經西方化了。西方人歷史短,很多節日只有單一的起源、起因,單一的文化象征意義,單一的行為模式,大家拿這一套來硬套中國的傳統節日了。
端午節,最早就是起源於“五月五”這個特殊的日期,以及對應的季節時令的宜忌,外加一些民間信仰。後來屈原選擇在這一天自殺殉國,這才給這個節日額外加了一個紀念。如果硬要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才設立的”,那無異於說“耶誕節後夜在12月26日是為了紀念毛爺爺誕生”,“開學日期一般是9月1日是為了紀念某個網站”,“商家雙十二打折是為了紀念西安事變”。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最中間,最正位。十以內的陽數(單數),一三五七九,五在正中,所以五月五為端午節。同樣的,九為陽數之極,故九月九為重陽節。
在古代,大家都是過端午節的時候順便紀念屈原,沒有說就是專門設立了一個烈士紀念日,所以並非所有端午的節日活動都有哀悼、悲思的氛圍,有不少都是很歡暢的。
前面引用的圖片,舉了一些宋以後的人過端午節的例子。不才試著也舉一些例子: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唐代·殷堯藩《端午日》
為什麼這位詩人稱端午節為“少年佳節倍多情”呢?大概是古人有在端午節行“多情”之事的習俗,比如: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斗麗華。
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
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又作“知”)今日死君家。
——唐代·萬楚《五日觀妓》
大概就是寫,端午節那天詩人到朋友家參加了一場“選美大會”,欣賞了朋友家的私妓的歌舞比賽。最後詩人說:誰說端午節佩帶五色絲能夠續命啊?我怎會料到,今天就得死在友人家里了。——也不知道單純是被美死了,還是欲仙欲死,身體也被掏空了。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线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代·蘇軾《浣溪沙·端午》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宋代·蘇軾《南歌子·游賞》
蘇軾似乎也是寫端午節的“選美大會”和游玩,不過標題起的不夠直白。如果是唐人來寫,大概標題要改成《端午觀妓》、《攜佳人游賞》。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宋代·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好家伙,歐陽修寫得更隱晦。如果沒有讀過唐詩,不知道端午節有開“選美大會”的習俗,鬼能猜出來歐陽修隱隱地在借景喻人啊。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宋代·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大概就是寫往年端午節有友人、佳人作伴,現在在窮鄉僻壤,只有“佳辰獨掩門”,然後追憶往昔了。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宋代·黃庭堅《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這里是瑞午的另一種活動,就是將自家女兒的女工(紡織、刺繡、剪裁出的織物,即詩題的“巧作”)送給親戚朋友欣賞。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
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
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宋代·吳文英《踏莎行·潤玉籠綃》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
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
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
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
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
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宋代·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
詩人老了,在端午追憶少年情事。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准,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唐代·張建封《競渡歌》
借寫端午節龍舟競渡,結尾諷刺朝廷上的朋黨之爭。按理說在端午節寫諷刺時政的文字,高低得提一句屈原,結果詩中根本就沒有提屈原。大概在當時當地的習俗中,賽龍舟還和紀念屈原是互相獨立的兩件事,後世才聯想到了一起。
2022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