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方是原中州破山縣的一塊河岸處,此河名為斷月河,河雖然並不怎麼寬,但勝在水流湍急。
河邊是一片開闊的石灘地,再過去,就是密密高高的草叢及蘆葦叢,河上有一座浮橋,是冬寒國軍隊從原中州往新府州方向的必經之地。
只要命人埋伏在橋邊,等冬寒國人過了橋後,就燒了浮橋,冬寒國不熟水性,這條斷月河足以淹死他們。
就等於斷了冬寒國人的後路。
再埋伏在蘆葦叢中,以鋼弩射之,並在河岸兩頭設下強弩隊,三面包圍,就可殲滅再次來報復的冬寒國軍隊。
葉鋒,劉煙,李音等人總結了上次戰事,雖然已方乞活軍戰士戰力不差於冬寒國人,但乞活軍戰士訓練不易。
要減少傷亡,就必須和冬寒國人保持距離,盡量減少近戰,只用鋼弩射之。
並利用有利地形,用鈎鐮槍神出鬼沒地對付僥幸進入蘆葦叢的冬寒國騎兵。
對此次的伏擊,葉鋒等人充滿信心。
就象上次冬寒國軍隊想不到大月國士兵會主動進入冬寒國控制區在谷中設伏一樣,這次他們也一樣想不到,大月國士兵又更深地進入他們的勢力范圍再次設伏。
冬寒國報復軍隊只會認為這些懦弱的大月國士兵們僥幸得到一次勝利後就會後退,他們之前在大月江和玉月河之間地帶設伏,現在要不是還在那邊,就應該是回到新府城才對。
冬寒國軍隊對大月國士兵根深蒂固的蔑視思想根本想不到他們又會再進一步,更深入地進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圍。
上天是公平的,冬寒國人擁有強大的戰力,但謀略方面卻遠遠不如大月國人。
當然,謀略是以實力為後盾的,沒有實力的謀略只是一場笑話。
※※※
萬夫長伯特率領五千冬寒精銳騎兵,殺氣騰騰往新府州方向而來。
他此次咬牙切齒定要殲滅那支什麼乞活軍的民團,為不久前死難的冬寒國勇士們報仇,並隨便血洗幾個大月國城鎮,讓大月國人知道他們的厲害。
知道冒犯了冬寒國勇士是一個什麼下場。
他身後的五千冬寒精銳騎兵個個也是怒火中燒。
一向以來他們驕橫慣了,哪在大月國人手中吃過這麼大的虧,只要一想起自己同族戰士被俘後受到對方的非人虐待,他們就忍不住咬牙切齒。
雖然自己在面對大月國百姓及降兵時也經常這樣干,但在他們意識中,冬寒國人對大月國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而大月國人如這樣對他們,則是萬萬不可的。
特別對方還是一個民團,更是讓他們自尊心大受打擊,在他們一向蔑視大月國人戰力的思維下,他們把這一切都歸於對方的狡詐。
經過幾天的行軍後,伯特的軍隊來到了原中州破山縣,前面是一條河,當地人稱為斷月河,河上有一座浮橋。
這條河,這座橋伯特也是非常熟悉了,每次他去新府州劫掠時都是經過這座橋,來來往往都不知多少次了。
每次來往時他都帶回大批的大月國百姓男子頭顱,及美女財物。
過了這座橋,前面是一片開闊的石灘地,寸草不生,寬有六、七百米,往河兩頭窄小開去。
過了石灘地,是連綿幾里的密密高高的草叢及蘆葦叢。
蘆葦叢中有一條路,是通往新府州的。
在他們冬寒國軍隊初次進駐開原府西北三州時,此處曾有一些零星的大月國士兵及當地百姓在此處伏擊冬寒國士兵小股部隊,但經過幾次剿滅後,近幾個月這里已是平靜無比,每次從這里往新府州去都是無絲毫危險。
和帖良一樣,伯特也同樣想不到大月國人敢在這里伏擊他們,特別是現今他們有五千強悍的冬寒軍大部隊。
在野外,他們五千強悍的冬寒國騎兵可抵五萬大月國士兵,並輕易地擊潰他們。
這里是冬寒國的地盤,大月國人只會後退和防守,不可能主動進攻的。
這是冬寒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因此,伯特連偵騎都沒有派出,手一揮,五千冬寒精銳騎兵便上了浮橋,全軍才剛渡過浮橋,前鋒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前鋒遇襲,近千人折損大半。
※※※
葉鋒,劉煙,李音等6千軍馬埋伏在密密高高的蘆葦叢中,此次伏擊戰,自然還是由乞活軍主戰。
李音的一千近衛隊此次也擔任了河岸一頭狙擊的任務。
這一千近衛隊戰備精良,訓練嚴格,人人備有鋼弩,戰力並不多差於乞活軍戰士們。
此次伏擊劉煙還用上了大鋼弩,大鋼弩並來用於城池上的防衛,外型大,射程遠達五百米,需借用腳力,威力是小鋼弩的兩倍。
乞活軍戰士們裝備精良,人手備有一把射程達200米的小鋼弩。
葉鋒,劉煙,李音等人吸取了上次戰事的經驗,雖乞活軍戰士戰力不差於冬寒國人,但為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保存實力,因此決定盡量減少近戰,充分利用鋼弩射程准及遠的優勢。
當冬寒國軍隊來時,並不出蘆葦叢,只在掩身地點極好的蘆葦叢中射擊,消滅敵人。
強悍的五千冬寒精銳騎兵過上浮橋,前鋒走過石灘地,僅離蘆葦叢僅百十米。
這些驕橫無比的冬寒人,竟連偵騎都不派出,真以為在自己的地盤上就完全沒事嗎?
劉煙冷笑一聲,一聲令下,萬弩齊發。
措手不及下,定時將一千冬寒國前鋒射殺大半。
在此次埋伏方式上,劉煙和李音等人曾有過激烈的爭論,李音認為,應該在蘆葦林深處設伏,這樣才有把握全殲敵軍,在河岸邊蘆葦叢中設伏,如冬寒國人見勢不妙,一旦調動往回走,那此次伏擊計劃便會付之東流。
而劉煙認為,一旦在蘆葦林深處設伏,那敵我便會夾雜在一起,難以發揮鋼弩的優勢,且近戰的機會更會大增,白白損耗自身戰士的傷亡,應該拉出一定的距離來發揮乞活軍武器上的優勢。
對於李音認為冬寒國人會見勢不妙,動身往回走,劉煙認為以冬寒國人的驕橫,他們是不可能會後退的。
那會被認為他們的恥辱。
最後劉煙說服了李音等人。
果然不出所料,聞聽前鋒被伏擊,伯特大怒,想都沒想,調動兵馬,命手下一千夫長兀良率一千騎兵,排成戰隊,向蘆葦林直衝而來。
兀良身經百戰,此類戰事已經經歷了不知多少次,二話不說,率領自己手下的一千軍馬,殺氣騰騰往蘆葦林呼嘯而來。
望著滾滾而來的冬寒國騎兵,劉煙沉著冷靜。
近400米時,她下了射擊的命令,立時一陣白光閃過,衝擊中的冬寒國騎兵洪流立時被大鋼弩發出的勁箭射倒一大片。
兀良一驚,這是什麼弓,射程這麼遠?
大月國的神臂弓他不是沒見過,不論是射程還是威勢上,都遠遠不能和剛才射來的箭相比。
不過他身經百戰,雖驚不亂,壓低馬頭,蹬里藏身,繼續往前衝鋒,只要衝過去,就可以盡情地屠殺那些該死的大月國人了。
他身後的冬寒武士們也是和他一樣的心思。
近300米時,第二輪大鋼弩又發射了,又射倒了兀良的幾百人馬,兀良更是心驚,心中泛起不妙的感覺。
但冬寒國勇士是不可能後退的。
近200米時,乞活軍的小鋼弩發射了,又射倒了兀良的幾百人馬,現在和他還在衝鋒的冬寒國勇士只剩不到300人了。
近150米時,又是一陣箭雨,冬寒國騎兵們又是大批慘叫著倒下,而這時也近冬寒國弓箭的射程了,他們彎弓搭箭,往蘆葦林中射去,在飛快奔跑的馬上射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乞活軍戰士們掩身蘆葦林中,目標不清,鋼弩手們身邊又有盾牌手護衛,因此不起任何作用。
再一輪的箭雨,兀良被一支勢猛的無羽鋼箭射落馬下,被身後的戰馬踩成肉泥。
他的一千騎兵也全軍覆沒。
※※※
“天神啊!”
在後觀戰的萬夫長伯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手下縱橫大草原及大月國北方五府萬里土地的一千精銳戰士僅一個衝鋒,沒傷對方一兵一馬,就全軍覆沒了。
這讓他如何相信。
對面是大月國人嗎?
他看了看對面的蘆葦林,那里靜悄悄的,一點異樣也沒有,讓人以為剛才的一切只是幻覺。
第一次,伯特心中升起了高深莫測的感覺。
在他身邊的數千冬寒國武士個個也是目瞪口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個照面,一千同族戰士就全軍覆沒,如果不是自己親見,他們是萬萬不會相信的,什麼時候大月國人出現了這種可怕的武器?
而正在這時,伯特聽到身後一聲驚叫:“橋,橋起火了!”
伯特一驚,轉過頭去,只見浮橋上不知什麼時候已是起了熊熊大火,勢頭猛烈,隱約望去,橋的對面有一隊大月國人打扮的士兵正對著自己這方指指點點。
他心中一陣寒意:“大月國人要截自己後路,他們的胃口竟這麼大!”第一次,他心中起了不安的感覺。
他阻住了自己手下要去救火送死的愚蠢舉動。
手指向對面的蘆葦林,喝道:“戰士們隨我衝過去,將那些大月國人踏成肉泥,我冬寒戰士是無敵的!”
三千多冬寒國騎兵排成戰隊,鐵蹄敲出震撼人心的聲音,如一道洪流向蘆葦林而來。
※※※
多年後,這片蘆葦林及石灘地還是成為沒有人敢來的幽靈之地。
伯特的五千騎兵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射成刺蝟。
乞活軍的強弓勁弩血吞噬著一切生命。
他們的大鋼弩及小鋼弩成為冬寒國人的惡夢,冬寒國騎兵在衝鋒時就被射殺大半,當他們僥幸衝進蘆葦林時,乞活軍的鈎鐮槍又成為他們另一個惡夢。
當伯特正面進攻蘆葦林的企圖失敗後,他不得不從河岸兩邊突圍,但遺憾的是,河岸兩邊也早已設下乞活軍的鋼弩隊及李音玉月軍鋼弩隊,除了拋下無數戰士的屍體後,伯特一無所得。
將伯特的軍隊死死壓在河灘上後,乞活軍戰士和李音玉月軍戰士最後從蘆葦林出擊,展開反攻,他們步步進逼,一步一步,一排一排,毫不慌張,給剩余的冬寒國士兵們極大的壓力,在三面被圍,死亡的恐懼下,他們忘了冬寒國勇士的光榮,爭先恐後逃入斷月河水中逃命,但他們不會水性,大部分被淹死。
少數僥幸沒死的也被斷月河兩邊聞風而來痛打落水狗的大月國百姓抓住,等待他們的是更痛苦的死法。
冬寒國人欠下了開原府西北三州每一家百姓的血債,現在他們到了他們還的時候了。
※※※
此次戰斗,乞活軍戰士僅百人受傷,戰死54人。
李音千人護衛隊戰死約百人,傷約2百人。
對於這個結果,李音已是非常滿意了。
在大月國正規軍和冬寒國軍隊作戰的歷史中,大月國軍隊的傷亡比起冬寒國軍隊的傷亡,向來不會少於五比一。
此次乞活軍和玉月軍聯合作戰,面對五千冬寒國強悍騎兵,對方全軍覆沒,已方僅傷亡400余人,已是歷史上僅有的奇跡了。
此次戰斗繳獲冬寒國戰馬數千匹,李音獲得了一千匹戰馬,其余歸乞活軍所有。
加上上次繳獲的戰馬,葉鋒和劉煙已足夠為所有的乞活軍戰士配備上戰馬了,當然,劉煙只暫時將他們作為馬上步兵,平時提高自己的機動能力,戰時還是下馬作戰。
事先制定的連環三計劃,此前兩步計劃已經取得了完美的勝利,葉鋒,劉煙,李音等人都是信心十足,又快速地投入連環三計劃的最後一步計劃,將野外平地硬對硬,真正打出乞活軍的威風,名威四地!
李音集結新府城的一萬精兵,加上乞活軍的五千戰士,源源不斷地開往冬寒國軍隊盤踞的重鎮,原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