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一路向北 1
葉南飛一路向北,不敢耽擱,按老爸說,應該很快就有人追到家里。
老家李屯是在蒙江縣與烏拉市之間偏東,蒙江縣屬於烏拉市的外五縣之一,而老家李屯是蒙江縣與漂河縣交界地帶。
越是這種行政區交界地帶,越是偏遠荒蕪之地,人煙稀少。
沒看當年太祖都是跑到江西福建交界地帶起事麼,那地方山高皇帝遠,比較容易隱藏。
老爸讓葉南飛去哪地方也是這個目的遠程無輕載啊,葉南飛這又是背著,又是挎著的,兩個大包,開始光顧著逃命,硬是堅持著,等眼看著距離縣城越來越遠,已經沒了人家,葉南飛就鑽進了路邊的樹林。
極度的緊張和疲憊已經讓他不堪重負,坐在地上喘著粗氣,好一陣才返過勁。
好在此時在仲夏,夜晚雖涼爽些,但並不冷。
天也有些微亮了。
這時候就是再累再困,也不敢睡,身邊的環境不清楚,並沒有清理出來睡覺的地方,沒有做營地的防衛警示,沒有做驅蟲防蚊,在這大夏天的樹林里,你能讓蚊子給吃了。
而且也開始起露水了。
行軍包里葉南飛是比較門清的,幾乎每次整理都是他和老爸一起干的。
先拽出帳布,這塊布也有歷史了,是當年日軍行軍包里必備的,是駐扎時候搭帳篷用的。
有仇日情結的要注意了,因為行軍包里還真是有不少日軍的物品,當年東北組建四野,武器裝備大量都是日軍的,因為日軍是向蘇軍投降的,本來蘇聯方面答應過蔣介石不支持共軍的,但明面上給不了,你共軍可以來搶麼,你搶走的,總不能說我違反條約吧。
也就是說四野的大量武器裝備其實都是東北日軍的。
老爸又是偵查兵,很多東西肯定是可著他們選。
老爸退役後,槍是必須上繳的,但是有些物件也是可以帶回來的。
比如這塊帳布就不錯,是帆布做了防水設計。
做的既薄又輕,四周還為搭建方便都做好了扣眼鎖眼。
此時拿出來直接當防潮墊用,坐在屁股地下防潮保暖還衛生。
既然不敢睡,就清點一下物資。
老媽准備的那包里就是衣服和吃的。
兩套外衣,一套內衣,兩條大褲頭,那時候人均都沒幾套衣服的,這幾乎是他的全部衣物了,當然除了棉衣。
還有兩雙襪子,一雙黃膠鞋,那時候黃膠鞋就很高檔了。
再就是帶的大煎餅,大煎餅這種食物除了東北和山東,其他省份應該挺陌生,其實是一種很方便又耐儲存,又好吃的食物。
要講原創呢,必須得說,那是山東原創,因為東北大部分都是山東移民過來的,這種食物也就帶過來了,不過呢,到了東北以後產生了變異。
因為食材起了變化,在山東一般是小麥煎餅,而東北少有種小麥的,但是玉米多,所以多是玉米面的煎餅。
很多人肯定不知道這種食物的物理形狀是啥樣的,首先它是圓形,直徑大約六十公分,厚度呢,報紙見過吧,就差不多那麼厚,這麼個東西這麼大,又這麼薄,咋吃呢?
別急,這個必須從生產過程說起。
做煎餅不同於其他食物,一般漢人喜歡用鍋,主要烹飪模式是蒸煮,其次是炸和炒,但是都離不開鍋,而西方人主食主要是烤。
烤箱對於他們很重要。
而煎餅不是烤的,不是蒸的更不是煮的,也不像普通餅一樣那麼烙,做煎餅有專業用語,叫攤,攤煎餅,用的器具也很有特色,只能攤煎餅,別的干不了,俗稱鏊子,是一種平鍋,直徑也差不多60公分,有的略大,有的略小,看個人喜好。
非常平,連鍋沿都沒有。
因為是專有工具,不一定每家都具備,所以一旦誰家攤一次,那都不算是小事件。
必須有鄰里親戚來幫忙。
食材是苞米面,先把苞米碴子煮七八分熟,然後用水磨磨成水面子,鏊子搭建好以後,下面燒火加熱,工具有三樣,擦油的特制抹布,一個木制拉耙,和一個刮耙(梯形的木板而已),鏊子上抹上油,水面子倒上(多少憑經驗),拉耙先把水面子大體拉開,有手把熟練的,那拉耙一轉,正好逛一圈,這種也可以食用,名叫拉耙煎餅,但是不耐儲存,所以還要用刮耙,細細的刮幾遍,攤勻,攤薄,下面烘焙著,水分被全部蒸發,最後起下來的煎餅,是很干很硬的,咬起來非常酥脆。
這種狀態下,可以保存幾個月甚至一年,在東北,每家廚房里幾乎都羅著挺高的一煎餅摞。
有講究的人家會用苞米窩編一個大簍子,把煎餅放在里面,隔潮,還衛生,很多人家直接用塑料布或者牛皮紙包上,上面蓋上蓋簾。
這種攤煎餅算是技術活,屬於東北女性的女紅之一,這活你要是干不好,找婆家會被嫌的。
吃的時候呢,只要把煎餅拿出來,用刷掃沾著水撣,水撣的一定要均勻,水的多少,那要看你是要馬上吃,還是要過一段再吃,馬上吃,可以多撣水,那樣會口感軟,要保存時間長的,必須水少,不然時間長了,煎餅會口感發渣,甚至壞掉。
吃煎餅最正中的吃法是,煎餅卷大蔥,把撣好的煎餅疊好,抹上辣椒醬,在放上大蔥,最好在放點香菜,額滴娘啊,那簡直撐死人不要命啊。
如果有的看官無肉不歡,那也可以放些肉,這和美帝的漢堡包比起來,那漢堡包就是垃圾。
這種食物,在東北,特別是農村,那是必備的,特別農忙時候,累的貓尾巴拽吐露皮,都上不去炕了,誰有空總做飯啊,大煎餅一撣,弄點咸菜,醬,就一頓飯了。
葉南飛很多鄉下的同學,帶飯就是帶的大煎餅,每次回家就背來一大書包,幾乎就是一周的口糧,這種煎餅,撣的技術含量很高,水多一點都不行,但是沒有水分,你煎餅又疊不了。
哎吆,一到中午啊,就看很多同學就從書包子里拽出一張煎餅,咸菜盒子往桌子上一放,就開吃。
都放了好幾天的煎餅,含水量那麼小,你想想,那口感,那才叫一個勁道啊。
牙口必須得好,而且咀嚼肌必須強大,首先牙要咬住煎餅,然後手和頭反方向用力,左一晃,右一拽,就下來一塊,然後開嚼,那才抗嚼呢,一個個的,練的咀嚼肌都極其發達。
老媽給他帶的就是這種食物,不過大蔥是沒有了,老媽給帶了一罐子黃瓜子咸菜,一罐子醬。
煎餅可沒少帶,老媽很怕他餓著,帶了二十多張。
正好一路狂奔了十多里,覺不敢睡,飯還是敢吃的,大煎餅一拽,咸菜罐子一放,開整。
葉南飛邊吃,邊繼續翻,看看里面還有啥,老媽竟然把手巾,牙刷,肥皂都帶了,還在夾層包里,看見不少藥品,老媽三個癖好,第一收集書,第二家里總是藏著粉條子,老媽說是怕萬一斷糧了,粉條既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飯,這是讓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餓怕了,做下後遺症了都。
還有就是收集藥品,家里沒這三樣,她就不踏實,他這一翻,里面有消炎藥,鎮痛片,雲南白藥,還有點紗布和碘酒,估計老媽怕自己在林子里受傷。
其實這些藥品急救包里都有,不過這次出來前途渺茫,不知道要啥時候才能回來,這些東西都會很珍貴。
行軍包很有趣了,被老爸多次改造,容積加大,背負省力,各個夾層和暗兜設計的也合理,這是老爸多年野外生活的心得和心血的結晶,包的材料用的是防水帆布,包的帶子都是加強,加固的。
這種野外用背包,空間很金貴,必須合理運用,不能浪費。
拉開背包,先掏出來三把刀,這三把刀平時老爸很少讓他碰,一把日式30式軍刺,三八大蓋配備的也是這種刺刀,長51.2cm,刀刃長40cm,厚0.8cm。
鐵質刀鞘。
雖然30式刺刀也是直刀,並不像武士刀那麼有彎度,但是也是日本二戰時期幾款刺刀中唯一一款刀型的,也就是一面有刃,而且刀尖是刀型不是劍型。
日本受德國影響很大,刺刀和軍刀都模仿德國的,特別是刺刀幾乎都是劍型,兩邊帶刃。
雖然二戰過去幾十年了,但國內產的軍刀還真不一定有人家那鋼口和工藝。
第二把還是日本軍刀,是二式刺刀,也叫日本傘兵刀,因為大多是配備給日本傘兵的,一方面可以當匕首用,也可野外生存實用,按在衝鋒槍上就是刺刀,總長32.5,刀刃長19.5cm,牛皮刀鞘。
看這個尺寸就應該有大體印象了,已經具備現代刺刀的雛形。
不做刺刀的時候更像一把野外生存軍刀。
說的在直觀點,這把刀更像軍刀史上最經典的,卡巴1217,略有點軍事愛好的看官,對這把刀應該不陌生。
1217應該是現代很多軍刀的始祖。
很多軍刀還能看到卡巴1217的影子。
只不過二式刺刀並沒有像1217一樣,刀的前部分是雙刃,這個刀鋒部分的設計讓1217一下子不同凡響,而二式是直著過去,但是刀型很像,總體長度要比1217長一點。
雖然後來老爸又收藏了幾把二戰軍刀,但是最喜歡的還是這把。
這兩把刀唯一讓人遺憾的是刀把的設計太婁了,刀把和刀刃都是一體的,但是刀把用兩塊木塊夾起來,並用螺絲固定,一下子讓刀的美感喪失不少,和同時代,德國,美國和英國的軍刀相比,這個設計絕對是敗筆,沒辦法,日本的資源有限,只能采取這種最實用的設計,確實很實用,而且很好用。
因為刀把足夠分量讓整個刀身不前沉,用起來會舒服很多。
第三把刀是老爸自制的,材質是用造紙廠的切紙刀,造紙廠切紙刀絕對是制刀材料上等鋼材,硬度,韌度結合的應該非常完美。
老爸為啥要自制一把刀呢?
第一因為有需要,第二是有這上好的材料,經過這麼多年的打獵生涯,雖然老爸不缺刀,不過這些刀都是用於戰斗和生存的,而打到獵物的時候,扒皮解肉,這些刀明顯不太趁手。
所以老爸專門做了一把扒皮剔骨刀,應該叫做牛耳尖刀。
老爸自己手工制作的木制刀把,木制刀鞘,雖然沒有噴漆上色,但是用的比較勤,都有了一層包漿了。
這刀子非常鋒利。
接著往下翻,他又拽出兩樣自己最喜歡的物件。
這里羅里吧嗦的說了這麼多瑣碎的東西,但是對後面的故事鋪墊很重要,葉南飛已經進入苦逼模式,那麼怎麼度過這個階段,老爸教給他的生存技能還有他帶的裝備就非常總要了,他要去的是原始森林,那地方不是一般人能生存下來的。
雖然暫時沒有肉戲,不過跟著主角先去原始森林里冒冒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