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有著很強的報復心里,他是一個真正的小人,誰要是惹了他就等著無休止的報復吧!
當初是自己實力不夠,相信隨著自己修為的增加,再召集點好手,毀滅一個小小的黑虎幫還是沒問題的。
趙雅如對那天晚上的事情完全不清楚,只是感覺到李雲讓自己飛到了天上三次,然後在欲望的海洋里,深深的沉睡過去,她根本就不知道在距離自己十米遠的地方,發生了驚天的血案,直到後來常坤化名“小坤”去他們公司上班,李雲才找時間給她大致介紹了一下,畢竟沒有見到當時血腥的場面,女人也沒有什麼害怕的,只是再三叮囑他們小心點。
時間很快到了周一,他們殺進日本股市的計劃正式開始執行,經過前一段時間在香港股市的斂錢行動,李雲盡管收購藥材、古董,買名車、買別墅花了不少錢,但是當時他還有兩個億的資金在股市上流動著,盡管他這一段時間沒有特意去操作,但是當時全部買的多單,現在已經上漲了600多點,兩億變成了十幾億,所以加上他手中原有的資金,還有二十億港幣可以動用。
將幾個操盤手和投資部經理魏東明叫道會議室開會,其余人各自搜集整理公司需要的資料,無論是香港的還是台灣的,日本的甚或美國英國的,只要是覺得有用的,都搜集並分類整理出來,而李雲則在會議室向里面的幾個主要人物,將自己要進軍日本股市的意向說了出來,並且通過各方面的分析來論證自己進軍日本股市的觀點。
在寬敞的會議室前里,李雲用那充滿誘惑的聲音緩緩的講到,日本的金融自由化開始於70年代中期,但速度非常緩慢。
迫於美國的壓力,到1980年,金融自由化的改革開始加快,1980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外匯法》老的《外匯法》制訂於日本國際收支持續赤字的50年代,對外匯實行配額制度,政府對外匯使用實施非常嚴格的管制。
修改後的新《外匯法》允許日本居住者外幣存款自由化、外幣借款自由化,原則上允許進行自由外匯交易。
修改後的《外匯法》使日本資金可以合法地投資海外。
但美國認為日本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改革步伐太慢了,為了加速日本金融國際化,1983年秋天,里根總統親自出馬,帶了一批金融專家來到日本,催促日本政府加緊推動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改革。
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與里根總統的私人關系相當不錯,曾多次對外吹噓說:他和里根是互稱“羅、康”的親密朋友。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美國的金融改革建議,專門設立了一個日美日元、美元委員會,作為日本大藏省和美國財政部之間進行談判的機構。
雙方在進行多次協商討論後,很快就有了實質性進展。
在1984年,日本大藏省發表《關於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國際化的現狀和展望》報告,該報告提出放寬或廢除對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限制,允許日元自由兌換,允許企業和投資者自由地進行外匯期貨交易,允許外資銀行進入日本,實施日元國際化戰略等等。
該份報告的出台速度如此之快,出乎了許多日本專家的意料,從以往經驗來看,該報告的許多內容和措施不經過二三年的廣泛討論和審議是很難出台的。
並且,該報告的建議和措施被很快實施,非常順利地為金融界和市場有關方面接受。
由於日本自1980年以來快速實施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改革,使得擁有大量資金的日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才有機會投資美國證券市場。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 (GerhardStoltenberg)、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PierreBeregovoy)、英國財長尼格爾& ;勞森(NigelLawson)雪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Hotel)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
這就是有名的“廣場協議”(PlazaAccord)“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
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
據說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願意協助美國采取入市干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匯價,甚至說:“貶值20%OK”在這之後,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Bergsten,當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為代表的專家們不斷地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
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
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從1980年開始,日本對外資本投資急劇增加,根據日本銀行的統計數據,1980年,日本對外長期直接投資額196億美元,對外長期證券投資額為214億美元。
到1985年,日本對外長期直接投資額為440億美元,與1980年相比增長124.49%;對外長期證券投資額猛增到 1457億美元,與1980年相比,增幅高達580.84%。
1985年,日本對外淨資產總額為1298億美元,比1980年的115億美元增長 1028.70%。
這些數據表明,從1980年以來,日本確實通過對外貿易賺了許多錢,但賺到的這些錢大部分又投資到了海外,並且主要投資在證券市場。
其中,對外長期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美國的中、長期國債上。
1981年—1985年期間,日本經常收支項目的順差約為12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貿易順差來自美國。
但同時,日本企業在這期間已將這些錢絕大部分用於購買美國的國債。
到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在美國擁有巨額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是以美元形式持有,並且大部分已用於購買美國國債,日本是美國的最大債主。
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隨著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出現大幅度貶值。
在1985年9月—1987年底這段時間里,美元兌日元從1美元兌250日元下跌到1美元兌121日元,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
這也就是說日本人所持的美元資產貶值了50%。
據日本機構的統計,在1986年—1990年期間,“廣場協議”導致的日本對外淨資產的匯率損失累計約為1.5萬億日元。
包括日本人壽保險公司在內的許多日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損失慘重,日本的出口企業也在美元升值時代將自己在出口中賺得的美元投資於美國國債,同樣損失巨大。
因此後來許多日本人在反思這段歷史時期時,認為美元的暴跌就是衝著日本積累起來的巨額美元而來。
1985年“廣場協議”後,因美元大幅度貶值導致日本機構投資者持有的美元資產出現巨額的匯兌虧損,這使美國充滿危機感。
如果日本投資者信心動搖,為減少虧損而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這將在美國金融市場引起連鎖反應。
首先是導致美國國債市場全线崩潰,進而導致美國股市的動蕩不安,國際資本為規避風險也將撤離美國。
沒有持續的海外資本流入美國,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也難以維持。
由於國債市場大幅度下跌,美國的國債也難以發行出去,財政赤字問題便無法解決。
為了使國際資本能繼續流入美國,美國財政部長貝克提出了“國際政策協調”建議,該建議要求維護美國、日本與聯邦德國之間的利率差,使美國的利率始終高於日本和德國的利率。
如果美國下調利率,日本與德國也必須下調利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三國之間的利率差不變。
美國相對高水平的利率使得美國國債依然具有投資價值。
從當時美國的情況來看,投資美國的風險很大,如經常項目持續多年巨額赤字、對外淨債務增加、美元貶值等,投資者簡直找不到投資美國的理由。
因此,通過“國際政策協調”以維持美國利率的相對高水平是美國吸引海外資本流入的主要辦法。
在1985年隨後的幾年里,日本按照美國的“國際協調”要求,使美日之間的長期利率差始終保持在3%以上,這導致美國與日本的國債收益率相差較大,與日本國債收益率相比,美國長期國債的高收益率強烈吸引了日本投資者。
1986年2月,美國決定下調官方利率,目的有二:其一是為了減輕與美國利益關系密切的南美巨額債務國的債務,其二是為了刺激不景氣的經濟。
在降息之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先與日本、聯邦德國進行協商,希望德意志聯邦銀行和日本銀行同時降息。
沃爾克的理由很簡單:三國同時降息才能維持美元的穩定。
因為美國降息而日本和聯邦德國維持利率不變將導致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將損害這兩國在美國的利益。
由於日本擁有巨額的美元資產,最害怕美元貶值,所以日本總是忠實地按照美國的要求來做,日本官方利率如同美國利率的影子,美國降息,日本也降息。
美國通過高利率與強勢美元的策略引誘日本資本大規模投資美國國債,從而使日本擁有高額美元資產。
完成這一步之後,美國的利益就是日本的利益,日本被迫主動保衛美元。
按理來說,支撐美元的任務是美國人的事情。但由於日本已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那麼穩定美元價值就是保護了日本擁有的美元資產。
頓了頓,喝了口水,李雲接著說,我們可以這樣來分析日本的困境:日本是美國國債市場的超級購買者,如果日本拋售美國國債,將引起國債市場恐慌性下跌,國債價格下跌將導致日本所持國債增加虧損。
這是第一重損失。
日本拋售國債同時也會引起美元的貶值。
因為外匯市場的投資者預期到:日本拋出國債後,將會把美元兌換成日元,這將增加美元的拋壓,導致美元下跌。
美元貶值是日本需要預見到的第二重損失。
因此,從博弈的角度分析,如果日本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美日都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如果美日合作協調,雙方都受益。
所以,日本只有幫助美國穩定美元,才能避免虧損。
一句話,美國在金融上已把日本控制住了。除了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金額的美元資產外,日本政府也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
1985年廣場協議後,面對日元持續大幅度升值的情況,日本政府經常干預外匯市場,通過買進美元,拋出日元的干預措施防止日元升值。
結果使得日本政府擁有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根據日本中央銀行自己說,日本擁有的外匯儲備的90%是使用美元來運作的,其中主要是購買美國的國債。
因此,日本必須支撐美元,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以支撐美元。
在“廣場協議”之後,日本機構投資者繼續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
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購買美國國債金額超過1985年。
從純粹投資的角度來看,日本機構投資者的這種投資行為讓人看不懂。
由於美元的大幅貶值,已經使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損失慘重,為什麼日本人還大量購買美國國債?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德拉克(Peter Drucker)對這種現象也感到大惑不解,他在其著作《新現實》中這樣寫道:1985年秋下調了美元對日元的匯價後的資本和投資的流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美國的主要債權國盡管看到自己龐大的美元資產的價值已減少了一半,卻仍然繼續將資金投向美國。
他們購買了美國國債,支撐了美國的財政赤字。
一種解釋是美國相對日本較高的利率吸引了日本投資者。
由於美國“國際政策協調”結果,在1985年之後的幾年里,美國與日本的長期利率差保持在3%上下,這吸引了日本資金從低利率的日本流向相對高利率的美國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但這種解釋缺乏說服力,因為美國相對較高利率的收益是會被美元貶值所吞沒的。
另一種合理的解釋就是日本為支撐美元而做的努力。
1985年秋天“廣場協議”後,盡管美元大幅度貶值,但美國的貿易赤字仍繼續擴大,1986年為1550 億美元,1987年創造170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
為保持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必須有外國資金流入,以資本項目的盈余來彌補經常項目的逆差。
如果沒有國外資本的流入,美元就會大幅度貶值,通過美元貶值來壓縮經常項目的赤字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而日本從兩大角度來說,是不希望美元貶值的。
其一是日本投資者和政府擁有龐大的美元資產,美元貶值會增加這些美元資產的損失。
其二是避免因日元升值而打擊日本的出口。
到80年代,日本的制造企業已高度依賴對美國的出口,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將抑制日本產品的出口。
所以,為了日本的利益,日本必須向美國提供資金,以維持美元價值。
日本大藏省(日本財政部)為支撐美元付出了許多努力。
據說,近幾年,每當美國長期國債在對外招標時,日本的機構投資者都會接到大藏省官員打來的電話。
表面上,他們是了解日本機構投資者認購美國國債的意向或行動,但這些官員還經常會順便告之其他公司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
這樣一來,日本的機構投資者自然就不會保持沉默,很多日本機構投資者在遭受虧損後經常抱怨說他們是不得不采取迎合當局意圖的行動。
呵呵!
李雲笑了笑,看到房間內氣氛很嚴肅,所有人都認真聽著他的分析,為了環節一下緊張的氣氛,李雲接著說,曾有這樣一個故事:1988年3月,里根總統任期屆滿,美國正在進行新一屆總統的選舉。
在此期間,美國債券市場出現傳聞說,日本在財政年度結賬時,日本機構投資者將會拋出手中的美元債券。
這一傳聞引發了美國國債的動蕩,為穩定美國國債市場投資者的信心,日本大藏省趕緊要求日本人壽保險公司發表聲明:“就是4月以後也不打算拋出美元債券”但投資者對日本公司方面的“承諾”還是感到不放心。
於是,大藏省有關官員親自出馬游說市場,強調日本保險公司聲明的背後有大藏省的意圖。
日本中央銀行也出來說:“日本擁有外匯儲備的90%是用美元運作的”意思很明顯,日本政府向美國國債市場的投資者表明:美國國債市場的穩定關系到日本的利益,日本機構投資者是不會置國家利益不顧的。
事情演變到這一地步,日本已越來越深陷於美元的控制中。
整個80年代,日本一直在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向美國注入資本。
1985年之前,是為利所誘,抗拒不了美國高利率和強勢美元所蘊涵的高收益的誘惑。
而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則是無奈之舉,為了保護日本龐大的美元資產免遭美元貶值所帶來的損失,只有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以支撐美元。
只要美國的龐大貿易赤字不結束,日本就必須不斷向美國輸出資本,以維持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如果流入美國的資本斷流,將可能引發美元的暴跌。
如果美元暴跌,日本龐大的美元資產則進一步大幅度縮水。
因此,除了不斷地購買美國國債,向美國注入資本外,日本已無路可走。
這就是為什麼面對著美元持續下跌,日本機構投資還在不斷地大規模增加美元資產的真實原因。
大家都是金融方面的高手,相信這些資料大家也都了解,但是為了接下來的具體操作方針,我還是不得不接著說下去,李雲笑了笑,繼續道。
1987年,面對美元持續且快速下跌,七大主要工業國政府坐不住了,希望采取聯合措施制止美元的跌勢,穩定美元幣值。
於是政府官員在巴黎召開協商會議,會議的結果是達成羅浮宮協議(LouvreAccord)該協議的主要精神是:1、七大工業國應共同合作來穩定匯率;2、七大工業國建立共同磋商機制,協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
日本政府為穩定美元做了最大的努力,1987年2月獨自降息,將日本利率下調到了2.5%的超低水平,並一直維持到 1989年5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希望通過擴大美國和日本的利率差來穩定美元幣值。
而美國在此期間連續三次上調利率,1987年9月,艾倫 ·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取代保羅·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他將美國的官方利率上調到了 5.5%—6%。
擴大美日兩國利率差的政策暫時起到了效果,在1987年—1990年期間,美元穩定回升,從1987年1美元兌120日元的最低點上升到1990年初的1美元兌160日元。
日本終於過上了一段時間的好日子。
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日本這一超低利率的政策給未來日本經濟帶來了致命的隱患,超低利率政策導致了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泡沫,現在他們正在品嘗著自己制造的苦果,我們不過是為了加速他們進食的速度而已。
1987年10月19日是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這一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500點,跌幅高達20%,衝擊波立即波及到全世界。
從經濟基本面來分析,此次美國股票暴跌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是美國長期積累起來的經常項目赤字所致。
1987年,美國貿易赤字達到創紀錄的1700億美元,巨額的貿易赤字需要不斷地從國外引進資本,如果外國資本流入因突發事件得不到保證時,將引發金融危機。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
1987年9月,美國上調官方利率。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也隨美國提高了利率,聯邦德國的此舉立即遭到當時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的嚴厲批評,貝克認為聯邦德國這樣做違法了國際協調政策,並表示這樣是無法確保美元的穩定。
貝克的這一講話引發了證券市場的恐慌,投資者開始在股票市場和股票期貨市場拋空,引發10月19日的股市崩盤。
面對昨夜華爾街股市的崩潰,美元大幅度貶值,日本金融政策當局立即作出反應:政府托市,通過穩定日本股票市場推動美國股票市場的穩定。
為此,日本金融、證券和保險的政府主管部門大藏省官員向日本四大證券公司表達了希望他們立即出面大規模買進股票護盤的意向,四大證券公司在第二天日本股市開盤後立即大量買進,雖然沒有擋住如潮水般的拋盤,但是卻極大地緩解了日經225指數的跌幅。
與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股票市場相比,日本的股票市場跌幅最小。
為了使股市迅速從“黑色星期一”的打擊中恢復過來,大藏省放寬政策允許各種企業信托基金入市買賣股票,這些“救市政策”使日本股票市場很快從危機中走了出來,繼續上漲。
日本股票市場的良好表現穩定了美國投資者的信心,只要日本沒問題,美國也就有救了。
在“黑色星期一”的應急處理中,日本大藏省表現出的雷厲風行的做法,將日本對美元的極度重視深深地留在了全世界的印象中。
日本這一做法等於告知天下,除繼續支撐美元外,日本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
在80年代後半期,由於股票市場特別繁榮,日本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籌集到大量的低成本資金。
在80年代前半期,日本制造行業通過發行股票平均每年的籌資額為8000億日元,到80年代後半期,股票籌資額逐年上升,1989年達到50000億日元。
同時,公司債券的發行量也不斷增加,這些債券大都以可轉換債券方式發行,或者通過附帶認股權證使得債券的融資成本非常低。
在股票市場牛市時期,發行可轉化債券或附帶認股權證的債券可以大大地降低融資成本。
由於證券融資成本低,導致日本制造企業在80年代明顯偏好通過證券市場融資。
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股票市場的長期熊市對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是有好處的。
美國對日本股票在80年代後半期的非理性上漲感到十分不滿,日本股票連續四年持續上漲使日本企業的國內和國際證券融資的成本非常低。
1989年秋天,美國和日本為解決兩國貿易長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布什總統的提議下,美日兩國就美日經濟結構問題進行磋商。
面對扶搖直上的日本股票市場,美國在 1990年強烈批評日本股市由來已久的封閉交易和企業集團內部或同一行業內各企業相互持股的做法,要求日本企業改變相互持股的做法,並向日本提出具體要求:(1)將日本的銀行持股標准由5%降低到2%;(2)取消綜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業企業股份的限制;(3)強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美國政府的這一招隱藏無限殺機,直指日本股票市場長期上漲動力來源。
各公司相互持股是日本股票市場的主要特點,也是維持日本股票長期上漲的原因之一。
如果日本采納美國的要求放棄企業相互持股這一做法,將使進入市場流通的股票急劇增加,股價會因此大幅度下跌。
在日本,企業間相互持有的股票一般都是長期持有,不會因股價漲跌而輕易拋出,因此,企業間相互持有的股票一般情況下是不上市流通的。
特別是要求日本的銀行減持企業股票的要求十分險惡。
在日本,銀行持有大量的股票,並且一旦持有都是長期持有,不會輕易拋出。
經過長期的大牛市,銀行所持股票的盈利非常巨大,一旦銀行拋售股票,日本股票市場必然崩盤。
美國的這一要求足以導致日本股票市場的大幅度下跌。
在1990年上半年,美國的這些要求頻繁出現於日本各大主要經濟類媒體的頭版頭條上,給日本股市帶來了壓力。
美國通過美日經濟結構問題會議發布的這些信息,使日本投資者理解到原來美國不希望日本股市長期居高不下,投資者持股信心開始動搖,有些對日美政策敏銳的投資者開始拋出股票,股市出現下跌,而後演變成恐慌性出逃,現在日本股市就正處於暴跌之中,盡管有政府在護盤,不過相信國際金融機構的進入,全世界的大鱷衝擊,即使日本政府擁有再多的外匯儲備,也不能抵擋得住這麼多的資金吧!
1989年,日本東京證券市場還沉浸在“債權國行情”中,股價繼續上漲。
1989年5月,日本開始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日經225指數對此毫無反應地繼續上升。
不過,經過分析我覺得,下半年日經指數的上漲有被人操作的嫌疑。
因為在這段時間里,上漲的股票只是少數的日經225指數的成份股,大多數的股票在這段時間里開始顯露疲態。
具可靠資料顯示,在1989年日本開始實施緊縮貨幣政策之後,經驗豐富的美國機構投資者一面繼續買進對日經225指數影響大的成份股,通過推動少數成份股的上漲,從而使日經225指數維持漲勢。
與此同時,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拋空日經225指數期貨。
當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上積累了足夠的拋出倉位後,開始大量拋出對日經225指數影響大的成份股票,推動日經225指數快速下跌。
同時,在日經225 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拋空,使日經225指數期貨快速下跌。
這樣,股票市場和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相互推動,引發股票市場的恐慌情緒,導致兩個市場不斷下跌。
如果沒有外部破壞性的震蕩,日本也許可能以緩和的緊縮逐漸實現軟著陸,但是日本沒有想到,這是一場國際銀行家不宣而戰的金融絞殺行動。
美國人用大量現金去買,日本人認為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雙方賭的就是日經指數的走向,如果指數下跌,美國人賺錢,日本人賠錢,如果指數上升,情況正好反過來。
1989年年底,日本股市達到了歷史巔峰,日經指數衝到了38915點,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權終於開始發威。
高盛公司從日本保險業手中買到的股指期權被轉賣給丹麥王國,丹麥王國將其賣給權證的購買者,並承諾在日經指數走低時支付收益給“日經指數認沽權證”的擁有者。
該權證立刻在美國熱賣,大量美國投資銀行紛紛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勁了。
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風驟雨劈面向人們襲來,一夜變巨富的美夢化成噩夢深淵,恐慌情緒籠罩著投資者的心。
好像美國老虎基金現在就在日本市場上做空,而還有很多對衝基金正在觀望,隨時有可能進入市場操作,現在我們的目的就是在日本這麼大的蛋糕中分一小塊,當然了由於我們的資金有限,需要采取更靈活的方針,針對當前的情況,我做了一下分析,覺得我們應該這樣去操作。
首先,……
接著,……
最後,……
相信只要大家按照這個計劃執行下去,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的,當然了咱們的計劃有點劍走偏鋒,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是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計劃進行,相信回報也是很豐厚的,公司資產絕對可以在一年之內翻上數十倍。
嘿嘿!
既然是這麼牛叉的計劃,怎能沒有一個好名字呢?
因此,經過我慎重考慮,將這份投資計劃,正式命名為:奇跡證券第一份“超級淫蕩計劃”大家意下如何?
“哈哈哈哈!”
“呵呵呵呵”嚴肅的會議室,因為最後計劃的名字而爆發出一片大笑,讓大家剛被李雲那龐大的計劃而震驚的心情的到了緩解,不過現在大家看李雲的眼神已經變了,再也不是第一天見面時人為地那種“暴發戶”
“公子哥”之類的人了,只憑他不看任何稿子,能夠將日本的金融市場和美國對日本這些年的態度,就能看出這個年輕的老總絕對有真才實學。
魏東明現在看李雲的眼光也變了,現在他好像眼神比兩天前亮多了,心想:這個老總也真有點本事,自己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的日本股市了,當然對這種情況很了解,只是手中沒有大筆資金,無法入市操作,看樣子老板手中至少有20億港幣,如果按照1:10的保證金制度下,也可以動用三十億美元左右,也算是一筆不小的資金了,要是能讓自己主持這次操盤,就太好了。
想到這里,魏東明開始目光炙熱的盯著李雲,等待著他宣布具體人員的任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