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知道天皇又上什麼地方走了一圈,確實有些奇怪的人從軍艦和非官方途經(也就是偷渡)到了帝國境內,鑒於他們手頭大多有點菊紋飾品,第一批來的人還有親筆書信,和兩班談妥的春畝先生剛回國就不得不頭疼的允許他們入籍成為皇民(雖然大東帝國實際上並未普及身份證,但光是承認就能讓封建時期的人民認為聖旨),這批人的數量確實不多,卻怎麼說也是異邦人,還處在重度飢荒狀態下,這種情況讓全國政壇都找機會上書各類意見,自然包括要假意善待實則屠殺的,當然,這類人不太敢露面,以免“天誅”的下個目標是他們。
脾氣很差卻和天皇私交不錯的懷良王以皇室的身份力排眾議,也順勢壓倒了皇室內部的其他意見,替天皇提出二分法的處理方式。
所謂的二分法是將飢民粗略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見的流民,這些人沒有太多集體意識,很可能也不知道家族去向,他們可以被“安插”到皇恩庇護下的公社和那些可信到值得天皇放棄取締的貴族手下生活,這樣就可以變現為勞動力,事實上也會迅速的被同化為東國文化,這被稱作“村人”;第二類“山人”是那些集群的飢民,有的可能還是食人集團,有的根本兼職了強盜聚落,其實這類人沒有什麼問題,重點是允許他們的“生存空間”,先提供一定食物讓他們吃得不至於餓死,以開拓荒地的工作給他們自由土地,適當給予援助,剩下的除了慣例設置的大社和“武士”就不太需要特意處理,這類人很多時候的危險傾向都是“戰時狀態”,只要飢荒結束並引導他們同化為更麻煩更快節奏的近現代生活方式,即便形成習俗也容易會被拋棄掉,一是沒人會犯病到吃飽穿暖也要作孽,二是文明的生活方式里真的需要顧及很多事,從水稻熟了沒到鞋是不是需要打蠟都很繁雜,這和野蠻的、一天里三分之一都在看天的生活節奏是不同的,它足夠取締那些東西,如果真到了無法取締的地步……大社和“武士”就是處理他們用的,正好可以執勤。
很難說就懷良王的性子是不是單純的想讓賤民受罪,不過他也確實是天皇的密友,這則尋常詔書暫且分發了下去,它到底會起什麼作用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看來就算離開了天皇也不是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