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為什麼道家喜歡鹿?
為什麼道家喜歡鹿?
BGM:【『戀人心』你問西湖水偷走她的幾分美|溫柔空靈翻唱-嗶哩嗶哩】 https://b23.tv/StYvsbx
提到鹿,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五色鹿”的民間故事,或者是《詩經》、《短歌行》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又或是長頸鹿、梅花鹿。其實,道家、道教也非常喜歡鹿,之前我在“聲母l”一篇中提到過此事(續篇還咕著沒寫,別急)。今天換個角度,不看“鹿”字的讀音,從別的方面分析道家、道教為什麼喜歡鹿。
自商周時開始,就用“鹿鳴”形容美妙的歌唱聲或說話聲。那麼鹿是怎麼叫的呢?網上查到的資料說,常用於形容鹿叫聲的擬聲詞有:呦呦,嗷嗚,咩,嘶嘶。小梅花鹿:咩。大梅花鹿:呦啊。馬鹿:嚎哞嗚。東北的獵人有鹿哨,模仿鹿發情時“嗷嗷”、“嗷嗚”的叫聲,吸引鹿群進入包圍圈。我又聽了b站上梅花鹿的叫聲,確實如此。看來古人挺有品味呀,一開始就喜歡這種發嗲可愛萌音。後世道家、道教,也稱鹿鳴鶴唳為仙聲、神獸叫聲,所以張道陵於鶴鳴山創立正一盟威之道。
先秦時訂婚,男方要送女方家里兩頭鹿作為聘禮,大概是彌補女兒出嫁後,女方父母聽不到女兒可愛聲音的遺憾(僅供參考)。不過鹿太難養了,而且不耐長途奔波,要麼路上死,要麼養一個月死,後來就改成送死鹿(草,不是會讓人想到死路一條嗎?),或者兩張鹿皮和鹿肉了。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
現在都說羊駝憨態可掬。而鹿在天然呆萌、憨態可掬之外,還有幾分靈異清秀、玲瓏小巧、脫俗仙氣。
鹿伏鶴行:形容小心警惕,敏感多懼。
小鹿亂撞:起初形容因為害怕而心髒急劇地跳動,後來多用於形容男女之間怦然心動的感覺。無獨有偶,“煢煢白兔”原本出自一首怨郎移情詩,但是白兔太可愛了,後世竟然把意思變成形容女子乳房了。
西周早期文物上,天地四方四象是蒼龍(青龍)、白虎、朱雀(朱鳥)、神鹿。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修蛇形象和玄龜形象結合形成的玄武才慢慢取代神鹿,成為四象之一,象征北方的神獸。神鹿走下了官方的神壇,逐漸變成了道教信仰物和民間傳說。(後世亦有將鳳凰或麒麟作為東西南北中五方之中的神獸,並留下了成語“鳳毛麟角”。鹿和麒麟什麼關系可參考講“兔頭麞腦”那篇拙作。)
不過鹿可能是最憋屈的“神獸”了。豬牛羊是某些地區的神獸,但也是祭祀用的“三牲”祭品,被吃很正常。而鹿明明最早是象征北方的神獸,後世道教的仙獸,卻也常被人吃。直到今天,四川這里還有養鹿場(不過主要是藥用),東北也有少數民族會在秋冬季節鹿發情時捕鹿。魏晉時,傳說天上的神仙雖然早已“辟谷”,但還是喜歡用鹿肉脯下酒。“道家以麇鹿不在十二屬,非腥膩之物。”(《爾雅翼·麇》)普通人吃,神仙吃,道家、道教更愛吃。供奉神仙的鹿肉脯又名白脯。
李時珍雲:“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無損。”
(鹿鹿這麼可愛,我們把它吃掉吧。[bushi])
群雄逐鹿:《左傳》中曾以捕鹿的一些行為和戰爭相類比,於是到司馬遷筆下,就用鹿來喻指天下了。
獐如小鹿而美,故從章也,章美也。
——《埤雅·麇》
孟詵曰:獐中往往得香如栗子大,不能全香亦治惡病。李時珍曰:獐,無香。有香者,麝也。俗稱土麝,呼為香獐是矣,今正之。
鹿胎,其嘴、尾、蹄合與生鹿無異者為真,其色淡形瘦者為鹿胎,若色深形肥者為麋胎。又獐胎與鹿胎相類,但色皎白,且其下唇不著鹿之長於上唇也,其他類獸之胎,與鹿胎總不相似也。
——《本草新編》
(鹿鹿這麼可愛,所以胎兒也不能放過。[bushi])
下文再換個角度,從“陰陽”的角度分析道家、道教為什麼喜歡鹿:
鳥鹿皆二足相距密。不同他獸相距寬。故鳥從匕、鹿從比。比、密也。古匕與比通用。故槩之曰從比。凡鹿之屬皆從鹿。
——《說文解字注》
而“匕”表達“密、緊、收斂、雌、陰(侌)”的意思時,又常被寫作“牝”:
腎者,牝藏也。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
牝常以靜勝牡。
——《老子》
鍵,牡;閉,牝也。
——《禮記》。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堇。
——《老子》
男露其牡,女張其牝。
——漢· 東方朔《神異記》
那麼道家、道教喜歡鹿(以及鳥),或許也有“采陰”之意。
舊時,道家、道教說兔頭麞(獐)腦大補,大概是越可愛越補吧。現在四川這邊,鹿肉倒是不太流行了,不過仍然流行吃可愛的小白兔。如果來四川玩的話,可以嘗嘗麻辣兔頭、干鍋兔、啞巴兔、纏絲兔等等。
2022年9月23日
修訂:西漢東方朔所作乃《神異經》。《四庫全書》版《神異經》無此句,並且《全書》編者紀昀等人辨偽《神異經》,認為明清流傳的版本應該是南朝齊梁時文人偽托的,東方朔可能寫過,但更可能沒寫過此書。清《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御定駢字類編》、明《說孚(郛)》版作“男露其勢,女露其牝”。明《永樂大典》、明《天中記》、宋《太平御覽》版作“男露其勢,女彰其殺”。
2022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