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國無雙】天下歸心·下卷
[chapter:──三國無雙同人·《天下歸心》·魏軍陣營·曹操中心──]\r
\r
作者有話說:\r
\r
※有一些NC17的描寫。\r
※女性向,耽美。\r
※基本以《真·三國無雙》游戲為藍本。但也參照了《三國志》系列游戲,以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歷史。\r
※各種不靠譜的自我發揮,胡亂妄想。\r
※所以說基本就是想到哪兒算哪兒的寫法。\r
※不要討論歷史真實性啦……\r
※人物各種OOC好無奈!\r
※以上有任何一條不喜歡,都請勿閱讀。\r
※更新之後補上了注解。\r
\r
[newpage]\r
[chapter:六·張遼•鳳墮赤壁]\r
胯下駿馬口鼻噴出白沫,踏過泥漿,一步步重逾千鈞。\r
實在不能更快了。\r
張遼眉頭緊蹙。此前為橫渡沼澤,曹操以傷兵作鋪路石,率一隊精銳鐵騎橫衝過去,活活將人都踏成肉泥──方得脫身,前行不足三里,又遭埋伏暗算。不知是周瑜或諸葛亮的主意,在泥潭之上覆了麥稈草皮,乍看如同平地。倉促間奔過去,馬匹統統深陷其中,寸步難行。伏兵趁機一擁而上,逼得大軍不得不棄馬而戰。\r
泥潭中行動堅難,騎兵失了戰馬,重甲長刀便成負擔,反不如步卒靈活。頃刻間混戰一片,死傷無數,來不及細算。\r
待得張遼殺出重圍,亂軍中已不見曹操蹤影。他心中驚懼,慌忙搶下一匹幸存的戰馬,向華容道追去──此路往江陵,狹隘難行,難以布兵埋伏。張遼自信知曉主公心性,此時必舍大路而走此處。\r
奈何另有人同他一樣心思。華容道隘口,赤兔馬[1]昂首而立。青龍偃月刀倒映月光,如一泓秋水。\r
那是武聖關羽。一人一馬,便攔住所有去路。\r
曹操持青鋒寶劍,氣喘吁吁:「……若殺吾,今後便是孫家天下。劉備無立錐之地,何以自保?你想清楚。」\r
關羽不動聲色,忽地揮刀。\r
「住手!」張遼大喝。眼看救不得了,他幾乎連心都停跳。\r
刀鋒在曹操咽喉前三寸處,堪堪停住。\r
「昔日蒙丞相之恩,今時不能無義。」關羽目光如炬,「這一刀,只當是斬去舊事。」\r
張遼奔到眼前,橫刀立馬將曹操護在身後,驚魂未定──也知道關羽言出必踐,不必再戰。然而心中余悸,卻是控制不了。\r
「此番一去,便是恩斷義絕。」關羽緩緩收刀,「他日再見,必取閣下首級。」\r
一語既畢,又向張遼頷首──同一句話,說給曹操,也說給張遼。昔日關羽客居[2]曹操麾下時,曾引為至交。而今各為其主,也是無可奈何。\r
張遼將曹操拉上馬背,坐在自己身前。策馬緩步自關羽身邊過,忍不住幾番側目──關羽並非不知曹操籠絡之心,仍全意侍奉劉備,只因相信那「仁德」二字,能救天下於狼煙烽火。\r
「仁德」又是什麼?\r
\r
「劉備使關羽單槍匹馬守華容道,必是料到吾此時兵馬折損殆盡,關羽一人即可取吾性命──這是最後一步棋。前方應再無伏兵。」\r
出了華容道[3],回首已不能見來時路。四下一片荒野,萬籟俱寂。流雲蔽明月,唯有薄霧如煙,鋪了遍地。\r
時值隆冬。入了夜,寒濕之氣便侵上身來。衣物沾了泥漿,更冰冷徹骨。\r
但那赤壁熊熊烈火,仍燒在胸口──不過十幾個時辰之前,麾下尚有八十萬帶甲勇士,碩大樓船連成一道水上鐵壁。只待一聲令下,便可踏平東吳。\r
何等不可一世。怎料彈指間戰局顛倒,鐵甲雄師土崩瓦解,八十萬屍骸填在了長江。烈火中頹勢難挽,曹操狠心下令兵士縱火,將不曾燒著的戰船也點燃。\r
「寧肯付之一炬,不能便宜了東吳豎子!」他長劍一揮,喝令三軍,「棄船,撤向軍砦!」\r
然而仍不夠。岸畔軍砦守不住,只得退向江陵。許褚、於禁、朱靈、李典,逐一分兵,留下攔截敵軍。末了僅余張遼一部,也賠在華容道之前。\r
恍如一夢。\r
張遼用披風將曹操裹住。狼狽至此,他心里倒生出一種別樣意味。昔日初相見時,在濮陽,曹操也是這幅丟盔棄甲的模樣。帶著傷,被煙火熏髒了臉,獨自一人與張遼狹路相逢──只不過彼時不相識。\r
「你心跳甚快。」曹操沉默許久,開口對他說第一句話。「戰敗了,憋屈嗎?」\r
「不。勝敗本兵家常事。」他答得斷然。此戰得見東吳水師之威,戰法布陣無一不精。謀士亦竭心竭力,廟算無遺。雖敗,然心服口服。\r
「此戰一為收復,二為消耗荊州舊部。如今成就一半,也不算一敗塗地。」他淡淡一笑。嘴上頑固,其實是自嘲。早先賈詡、荀彧……乃至夏侯惇先後進言勸誡,他執意否了,難道只為葬下這八十萬人命?\r
張遼心里明白。便只與他談及眼下:\r
「馬已疲累,一兩天內斷斷趕不到江陵城了。」\r
「該你想辦法。」曹操皺眉,理直氣壯將難題丟給他,「孫權周瑜狼子野心,饜不知足,下一步必攻江陵。此時耽誤不得。」\r
江陵遠在三百余里開外。除非虎豹騎精兵,一日夜疾行可至。眼前一匹疲憊戰馬,又馱負兩人,不耽誤還能怎得?\r
換了夏侯惇,只怕當即頂嘴。張遼卻自知身份,沒那麼親近,更得循規答話:「官道左近或有村落,可暫借農人駑馬。交替輪換,日夜兼程,便是最快了。」\r
其實仍然不易。\r
而今這荊南之地,已非昔日模樣。自劉表死後,荊州幾度易主。曹操為計劃用兵,又強令百姓北遷。一來二去,將劉表二十年光陰養下的蓬勃之氣蕩盡了。放眼四野不見人跡,又往何處換馬。\r
兩人行出數里,曹操忽地無端端笑起來:「這景色像極了徐州。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r
張遼一愣,有些詫異──昔日徐州之痛,由曹操一手造成。為討陶謙,率軍血洗十余城,幾十萬百姓屍首拋入滔滔泗水,直至河水盡赤,壅塞不流。正是「生民百遺一」[4]。\r
可他卻未必念之斷腸。而今提起,語氣仍輕佻,可見心里視作等閒。那時兗州守將張邈、陳宮眼看他殺人盈城,心生義憤,倒戈投了呂布。曹操聞之雷霆震怒,掉轉矛頭強攻回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濮陽之戰。\r
彼時張遼在呂布麾下。仰慕著呂布無雙的勇武,也迷惑於貂蟬可傾天下的容顏。磨煉武藝,聽軍師陳宮講解兵法,只為與主君共生死──那時他以為,所謂殘暴不仁,莫過曹操。\r
現在想來,恍如隔世了。英雄美人,已成冢中枯骨。自己卻得以獨活,如從前一樣沉默而忠誠,卻侍奉著昔日死敵。\r
「喂,文遠。」曹操扭過身來。玩笑般抬手一抹,將他臉上一處泥汙拖成貓須形狀。「憶起徐州了?」\r
張遼不言不語,只當默認。\r
「……你也覺得昔日徐州之痛,其錯在吾?」他看破張遼心事,眼底遂生出一絲冷淡,「以戰止戰,便是如此。你難道不懂?」\r
他收回手,笑容盡斂。分明是有些惱了,卻也懶得一辯。\r
張遼倒並非不懂。此為梟雄之道,雷霆橫掃,震懾萬民,再沒有這樣快而有效。徐州之痛,換來一眾諸侯俯首稱臣。以大局看,不失上策。\r
張遼只是舍不去那憐憫。\r
眼前丘陵之下,一處村落正影影綽綽半掩於夜色中。\r
\r
村外稻田荒廢大半,卻仍有村夫巡梭守夜,尋摸那些啃麥苗的小獸。忽聞馬蹄聲踏破靜夜,眾人便停住手,驚疑不定。\r
轉眼戰馬奔至耕田之外。張遼翻身而下,遙遙喊話:「在下乃丞相麾下統軍之將。欲求一牲口代步,還請相助。」\r
霧靄中朦朧可見,張遼一身鎧甲蒙了泥漿血漬,手持幾十斤長刀,凜凜威武如鬼神。馬背上,曹操戰袍華美,頭冠墜飾黃金,更非尋常規制。\r
村人無知,卻也看出尊貴。驚駭之下,掉頭便跑。口中呼喊不已:「是曹軍!快逃,不然沒命了!」\r
曹操懂得那呼喊中的深意,隨即勃然大怒。暴喝一聲,拔劍出鞘,眼看便要縱馬上前。\r
間不容發之際,張遼奮力挽住韁繩,生生將戰馬勒停。\r
「別這樣。」他向曹操搖頭。溫柔但堅定地,捉住他持劍的右手。\r
他捺不下那股火。正待掙扎呵斥,一抬眼,卻見那些村人趁機跑得無影無蹤。\r
\r
於是那未得宣泄的怒火,終究全落到張遼頭上──離了那村子,策馬往江陵。曹操一路怨言滔滔,越說越恨。\r
「劉備狼狽南逃,多少百姓隨他走長坂坡?而今見到吾,倒如遇著虎狼。可笑,那編草鞋[5]的何嘗有恩於荊州!」他以手肘向後杵,「聽見沒?說話!」\r
「您坐穩些。」張遼擋開他手肘。思忖片刻,還是禁不住勸解,「昔日長坂坡時,丞相曾令虎豹騎殺盡隨行百姓。村民無知,大概由此心生恐怖。」\r
「你倒還記得?」曹操不屑。眼角一陣陣抽動,不知是氣是笑。「此令旨在昭告萬民。歸順便得活路,心向劉備,則唯死而已。這些村夫可好,身在荊州,心與隨劉備而去者殊無二致!如此難馴,留之何益!」\r
盛怒之下,愈發強詞奪理。幾個村民,殺之又有何益?無非是任性取鬧。\r
張遼不知如何哄起。默然聽了片刻,尋得機會轉過話頭:「戰馬本是良駒。歇息兩日,卸去重荷,一日可至江陵……」\r
「什麼江陵!」他驀地大喝,「荊州民心如此,他日劉備領軍而來,遍地皆是劉備之民!江陵如何守?荊州如何守!」\r
張遼心中一悸。\r
「赤壁失利,再丟荊州,許昌之內必聞風而動。」他一手按住額角,咬牙切齒,「馬氏一門占據西涼,又是背腹之患……可恨這天意負我!何以竟使兵敗,遺禍無窮!」\r
「丞相,丞相。」張遼低下頭來,連哄帶勸將他抱住。騰出左手,替他輕揉眉尾處,「您累了,別多想。」\r
他搖頭:「由荊州向西攻益州、巴蜀,如探囊取物。無論劉備孫權,占此三地,其勢必成,此後再難擺布。文遠……」他捉住張遼手臂。倏忽一陣劇痛,攪亂了經絡,半邊腦袋如同中箭,疼得額上滲出一片細汗。「吾很難受……文遠,文遠。」\r
眼看是頭風發作。他倚在張遼懷中,連聲音都弱下去。再不能思忖什麼軍國朝堂事,只顧不斷喚著眼前的人。\r
「屬下在。丞相,我在。」張遼急急安慰著。遵其命令尋避風之地歇息,倉促得忘了禮數。\r
這亂世之梟雄,此時脆弱如同稚童。號令三軍的懾人威儀全部丟去,整個人交托在他手里。\r
\r
赤壁一戰,本為震懾天下,卻讓天下看到了他的疲弱。這後果,他可曾想到?\r
篝火冉冉。\r
枯草鋪成床榻。曹操臥於其上,頭枕馬鞍,任由張遼替自己寬衣。\r
卸去冠冕,長發便披落一枕。解了腰帶,再取下戰袍雲肩[6],人便好似換了模樣。緊闔著雙眼,火光印映,微微烤紅了臉,倒像是羞赧難抑。\r
「昔日在呂布麾下,可曾做過這些?」解到腋下戰袍系帶,他忽然開口。\r
抬眼四周,木柴堆疊一處,馬已卸鞍,正自飲水歇息。隨身膏油[7]替他敷於額角,雖不能治病,略解痛苦,也是聊勝於無──樣樣雜事打點妥貼,俐落而周全。\r
「凡行軍扎營,總不外乎卸馬、生火、療傷這幾樣。又何止昔日做過。」\r
「不是問你這個。」他笑得略帶嘲弄。半起身,褪下戰袍。忽而又問一句,「呂布呂奉先,與吾相比如何?」\r
「呂將軍?」他一時錯愕。\r
呂布心如赤子,有時言行無狀,其實出於單純,不懂何為三思而後行。\r
戰敗之前,已知必死,呂布反倒憐憫部將。勸眾人取下自己人頭去跟曹操換一條活路,不必陪著枉死。\r
此後被曹操活捉,呂布又想求得饒命──兩件事,皆出自真心。要死時,何必拖累旁人?能活時,又為何不活?奪人城池是因有便宜可占,不聽陳宮諫言,是為守得美人貂蟬。率直得如同孩子。\r
但與曹操相比?這又如何比起。\r
「……呂將軍勇武舉世無雙。生性急躁但率真,疑人時仍不動殺機,可謂仁慈。於信義上雖反復無常,但不奸惡。終究無愧豪傑之名。」他斟酌著作答,「然而,得天下,卻非呂將軍所能。」\r
曹操默然無語。雙眸折射火光,熠熠灼灼,幾乎看到張遼心里去。\r
良久,方才再問:「昔日陳宮寧隨之一死,不願再效力於吾。只因怪吾行事殘忍,尚不如呂布這莽夫──文遠,你難道不覺得吾暴虐?」\r
「覺得。」張遼答得不假思索。「遠至血洗徐州十余城,近在赤壁西撤路上以傷兵鋪路,丞相行事都極殘酷。」\r
他皺起眉:「你倒誠實。」\r
「丞相先前有言,以戰止戰當如是,自然無需矯飾。」張遼坦然自若,「兵者本為殺戮,有悖仁德。故有德者左右難為,終失大局。殘暴者如董卓,暴而無謀,難久居高位。唯獨丞相,果敢剛斷,不為微末悲憫所累,方得橫掃諸侯。他日天下平靖,其功必在丞相──百姓、羸兵固堪憐,但大局上終究丞相是對的。」\r
他一字一句,說得懇切:\r
「若霸王之道即為殺生地獄,張遼願化修羅,為丞相披荊斬棘。」\r
曹操愕然。片刻,放聲大笑:「好!真是極好!」\r
狂喜之色,溢於言表。他忽地攬住張遼脖頸,吻在他唇上。\r
僅短短一瞬。尚不及感覺那唇上的溫度,他便又挪開。\r
「烽火亂世,兆黎[8]皆苦。逐鹿問鼎,群雄黷武。若仁德可平天下,何以劉備半生顛沛,無立錐之地?關羽妄稱英雄,竟看不破。」他捧著張遼的臉,輕聲細語,「文遠,你卻懂得。」\r
他又再吻他。二次,三次,翻覆之間漸漸深下去。像是喜不自勝,不知何以酬他相知。那口舌相交處,又分明撩起了情思。\r
「劉備絕處逢生,眼看將立足孫權治下。上下齊心,以孫家為正統。此兩者各有所憑,皆得民心。」他趁唇齒分分合合的間隙,猶自呢喃不止,「真可笑,當年孫策飲馬長江,為強奪治權,殺遍吳地士人貴族[9]。比吾好到哪兒去?」\r
張遼被他攪得心緒難寧。同一張嘴,一邊吻得親昵,一邊論及其他,實在不知其所以然──是意在求歡?或一時失控,並無他想?\r
該不該伸手抱住?就這樣順勢而為,只當是天地間一個秘密,荒野中一場春夢。留在此生不會再來的江南。\r
心猿與意馬,正蠢蠢欲動。他逐一去壓服,忙得不可開交。曹操卻不知他煩躁,盡自嘮叨:「巴蜀之地易守難攻。自北南下,必過山間棧橋[10]。與送死何異?以守為攻,豈非又是不利。」\r
不不不,他這是頭風發作,失卻常性。需記得他是丞相,是主公。君臣之禮不可越,武人之德不可失……夏侯惇或郭嘉,那是他們的事。自己要守得住。心中常懷綺念已是不該,斷斷不能讓對方知曉。\r
張遼勸自己勸得辛苦。數九寒冬,幾乎滴出汗來。\r
「……孫劉占盡江南巴蜀,則必北上與吾爭鋒。屆時劉備便成旗幟,將野心妝點成勤皇。許昌宮中之臣,未建寸縷戰功,倒貫會陰謀投機。吾只怕他們里應外合,更怕陛下其心亦如是。」曹操眼底迸射寒意,鋒銳如刀。「吾等疆場灑血打下的基業,何以到頭來受小人搬弄!」\r
張遼只覺得唇與舌尖一陣鑽心劇痛。霎時間崩斷了那根自控的弦,竟捉住他雙手,推倒在枯草上:「好了!」\r
這一聲出口,連自己都嚇住。過得片刻,才覺出口中有腥甜味。一絲血自唇邊滴到曹操臉上──是他咬了他。無端端地這樣狠,一口便見了血。\r
「文遠,吾不甘心。何以得天下疆土,竟不得天下歸心。」曹操望著他。憤恨到極處,怒意匯在眼里,深不見底。「未來之日已可見。吾心煩憂,你可知道。」\r
「……究竟為何來一戰?匆匆而至,不肯徐圖漸進。」張遼問出那人人問過,人人不得其解的問題。\r
「時不我待。你還年輕,自然不懂。」他有些郁郁,轉開了眼,「吾已年邁,怕勝不過天命。」\r
不必再問了。生死無常,郭嘉尚且病逝,何況曹操。也難怪心急不肯等。\r
這是蒼天的圈套。給了他半壁江山,又逼他來到,最終只為借他之手開閘縱虎,成就孫權與劉備。使亂世不得作結。\r
天意難測,竟至如此。\r
隆冬江南的湖畔,夜色籠蓋四野。不見明月,更無星辰。世間一切像是都死盡了,僅剩彼此,面對著亘古沉默的浩瀚蒼穹。冥冥中安排下莫測的命數,渺渺天地,正等著看他們的結局──說不盡的蒼涼與孤獨。\r
他緊緊抱住那矮小的身軀。\r
上邪[11],願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r
\r
[1] 赤兔馬:本為呂布坐騎。《三國演義》中曹操戰勝呂布後將赤兔馬收繳,隨後賞賜給當時寄居於曹操麾下的關羽。真實歷史中無此記載。\r
\r
[2] 關羽客居: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兵敗,關羽與劉備失散。為保護劉備的妻子,關羽不得不接受張遼勸說,暫時寄居在曹操軍營里。後來民間“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諺語,也是指這件事。\r
\r
[3] 華容道:在赤壁西面,即今天的華容縣。真實歷史記載中,關羽沒有守在這里。《敗走華容》這個情節只見於《三國演義》。\r
\r
[4] 生民百遺一:取自曹操詩作《蒿里行》最後四句,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此詩寫於起兵討伐董卓時,意在譴責戰爭的殘酷性。\r
\r
[5] 編草鞋的:劉備當年起兵以前是平民,以編織草鞋為生。\r
\r
[6] 雲肩:肩膀部分可單獨拆卸的裝飾。類似於披肩,分男式和女式,多半非常精美。\r
[7] 膏油:即中醫創傷藥,清熱解毒,用於外傷急救。一般士兵沒有這樣的配備。\r
[8] 兆黎:黎民百姓的意思。\r
\r
[9] 殺遍吳地士人貴族:確有其事。東吳當地有四大家族,社會影響力極大。孫策為取得政治優勢,曾迫害四大家族中的反對者。但這並非屠殺普通百姓,曹操是在扯歪理。\r
\r
[10] 山間棧橋:大概一人寬左右。緊貼萬丈懸崖橫著釘入木樁,再鋪上木板制成。古人曾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就是指這個。這種棧橋至今仍然存在。\r
\r
[11] 上邪:漢代樂府著名的一首情詩。邪讀ye,感嘆詞。上邪即“上天呀”的意思。\r
\r
[newpage]\r
[chapter:七·張遼•江陵繚亂]\r
那篝火行將燃盡,漸漸沉入朦朧夜色里。黑暗中回光返照,迸射最後一縷火苗。定睛再看,方才驚覺已換過所在──是江陵城外,軍砦督所。\r
一盞銅燈恰如將熄的篝火,幽幽照亮一室凌亂。護肩、胸鎧混著衣物散落遍地,連里襯單衣也胡亂棄在床前角落。\r
燈火明滅。\r
曹操面向火光,昏昏蒙蒙地隨著律動。情欲遮蔽了那鋒銳澄明的眼,難得地,竟也流露出無措的模樣。\r
「丞相。」張遼俯下身,撫開他散在臉上的長發。「痛得厲害嗎?」\r
曹操搖頭。固執地守著那點高傲,不肯做聲。\r
「為何像是不悅?」張遼拖開他抵在唇邊的手,扶他跨坐在自己腰上──下身尚且交合在一處。這番動作牽連到深處,激得整個人一陣輕顫。\r
「噯噯……呆子,別這樣……!」他忍不住,聲音都變了調。又自覺丟臉,忿忿然挑錯,「昔日曾言,與呂布僅君臣,非相愛,可見是假話。」\r
「不,是真的沒有。」\r
「不然何以竟能如此?」\r
張遼一笑,不與他辯駁。緩緩用力,復又進入到銷魂境地。進出之間,盡是歡愉滋味──眼看這霸王也一樣抵不過魚水歡愛,分明已經心醉神迷,只是偏要強撐。可惜眼睛瞞不了人,情到深處,目光便恍惚一片,難以收拾。\r
他吻住他的嘴。\r
最初也是因為這雙眼。\r
在濮陽戰場,曹操頂著雜兵的皮盔倉皇而逃,不經意間一撇,鋒芒畢現──其神態撞在張遼眼里,當即便將他攔住。若不是恰逢呂布呼喚,恐怕曹操沒有後來。\r
就此一別,那鷹視狼顧[1]的一回首便刻在了心里。區區步兵小卒,竟有一種氣魄,猶自勝過呂布。該是什麼樣的人?能有這樣的目光。\r
此後沙場再戰,便刻意留心了那些雜兵。至下邳兵敗,城破歸降時,方才終於找見了──群雄簇擁下的曹操,那雙如雄鷹如鳳凰的眼,正笑看他的落敗。\r
那時他以為命盡於此,反而坦蕩。當初不曾痛下殺手,此時兵敗正是自食其果。故無怨言。\r
曹操沒有殺他。反而拜為將軍,多少兵馬交由其調度,不曾有疑──張遼本是京城武官,隨洛陽動亂,先後歸過何進、董卓、王允。為人君者如此行事,前所未見。\r
知遇之恩,以此為甚。張遼早將身心性命統統交付。\r
然而又是何時,自敬意中生出非分之想?明知這是冒犯侮辱,反而玷汙了精忠武魂。若被人知曉,更是罪過……不當,不妥,不該,橫豎都是不不不。\r
彼時又怎想到還有今日。赤壁一戰折了鳳凰的翅,霸王淪落,才有敗走華容,使兩心相知──八十萬人命,只為成就這一場綺夢。\r
「噯……文遠……」曹操在他雙臂間輕喚。已是將被快感吞沒,連強撐也撐不住,終究呻吟起來。\r
他那百戰沙場的良將。一雙挽得千鈞弓的手,牢牢箍住他的腰肢,如鋼似鐵。這樣的熱情,實在始料未及。\r
早在濮陽時匆匆一面,曹操便知道這將是一把蕩平九州的利刃,不遜於夏侯惇。非成就大業者不能掌握,呂布倒不配。\r
他解得曹操的宏圖偉業,解得何謂霸道無情。化身修羅,即舍卻仁心。從此殺生屠戮,再無悲憫──以蒼生血流成河,換曹操一片千古基業。\r
人生無物比此情。\r
已到狂亂顛倒時。抽插衝撞,直抵深處,交合聲接連不斷,凶猛得幾近野獸。直到他承之難勝,開口求饒:「文遠……輕些,吾受不住……文遠。」\r
事到如今,怎還緩得下來?張遼充耳不聞,仍是奮勇如故。\r
「文遠,聽見沒有……張遼!」終於他火起來,直斥其名。胡亂地掙扎,反被箍得更緊。「你敢不從命!」\r
「噓,安靜。外面會聽見。」張遼湊近耳旁低語,「丞相方才命令重些,此時又命輕些,該聽哪個?」\r
曹操一時窘迫,竟無以作答。倏忽又覺著身下換過節奏,不見得緩了,倒是深淺錯落。觸到那敏感所在,頓時便掙扎不得。輕重交替,一下一下捉住了歡愛的脈絡,漸漸陶醉得難以自控。\r
真正欲仙欲死。他顫抖著,滿口胡言亂語。神志昏蒙間,卻分明看到了極樂的巔峰。\r
\r
\r
「怎麼不早些如此?」\r
情事方歇。氈毯裹住了兩個人,他枕在張遼懷里,忽地感慨:「隨吾征戰多少年,都虛擲了。」\r
張遼無以作答。如何能早?是天時地利安排在這荊州之地,早一分,晚一刻,換處所在,都是過錯。爭不來,也躲不過。\r
「而今這等關口時機,尚不得知他日將如何。」他又復輕嘆,「依你之見,江陵能守多久?」\r
江陵城為曹仁駐守。數日前,赤壁失散諸將齊聚於此,又奉命奔赴各處調兵增援。曹操親率步卒攜張遼往城外修葺砦鎮,以充江陵屏障──動作神速,只因惡戰已在眼前。江陵雖為幾朝重鎮,終究地處不利,不可輕敵。\r
「陸戰乃我軍所長。以戰論戰,當可固守。」張遼抱緊懷中的人,「丞相可是憂心此戰不能勝?」\r
「是怕不戰而敗。未及交鋒,先自從內里垮了。」曹操淡淡拋出一句,「將軍縱英勇,兵卒不願戰,也是徒然。就眼下軍營之內,不定亦有人盼吾斃命。」\r
他又說:「江陵倒不能棄。否則威望盡塌,轉眼天下皆反。固守麼,其實也難得很。還不知徒耗多少兵馬糧草。」\r
「丞相。」他輕吻曹操長發,替他將兩鬢挽到耳後。思量再三,竟也無言。\r
以往不知誰能敵曹操鋒芒,縱有人心中不服,也不敢動作。而今孫劉大勝,則人心當有變。在這南北交界的江陵,面對的是一場困局,進退兩難。\r
一時間,他無從安慰。\r
「哎哎!」曹操察覺身後變化。那分明凸起的一處,正抵在股間。不由得駭笑,「你怎麼又……這才多會兒功夫。哎,不要不要。」\r
他笑著掙扎,忽而轉過了身,便見到張遼臉色:「咦,又不是天塌地陷,何須愁容滿面。」\r
他伸手揉開張遼眉頭。\r
「或許,事不至如此。」張遼勉強一笑。「荊州且不論,這營中將士,心還是在丞相的。」\r
「旁人如何,你又怎得知。」曹操替他拈拈唇邊胡須,又貼上來親吻,「也罷,無需多想。」\r
張遼抱住他。下身未及清理,仍殘存幾分濡濕。只一碰,便惹得他吃吃而笑。三略六韜[2]盡拋腦後,眼看又是一場翻覆雲雨。\r
不料門外一陣急響,將兩人驚擾:「丞相請起!軍中騷亂,勢成嘩變[3]!」\r
一句話直如五雷轟頂,滌盡諸般雜念。\r
張遼不假思索翻身而起,向曹操匆匆一揖,披衣而出──劈頭便撞見營下一片火光輝煌。一眾營盤盡括在內,放眼望去竟連綿如海,無一遺漏。\r
難道一軍皆反?\r
張遼心驚。\r
頃刻間如置身敵軍重圍。何以如此莫測。\r
「張……張將軍?」那親兵忽見張遼,不知是否悟了什麼,驚得一時忘言。\r
「為絕影備鞍。」他顧不得尷尬,「若嘩變不平,先護丞相回城。」\r
親兵這才回神,領命而去。\r
這是曹操眼前,且有自己駐守,也敢叛亂?究竟是野心作祟不知死活,或為向往那虛無的「大義」、「明主」,不惜一死。\r
他整理儀容,快步往軍營去。\r
\r
\r
曹操將銅燈燈盤一一點燃。\r
燈火映照案上書簡。是各方軍情探報,堆積如小山。最先一卷僅得一句:「孫劉之軍連拔南郡諸砦,已在江陵之東百里開外屯駐。」\r
他微微一哂。又復嘆息自語:\r
「真是自食苦果。南征一戰,進逼太緊,竟使二虎同仇。」\r
\r
\r
是誰打翻營地篝火,火舌四面潑濺。暗中又布置了助燃之物,一路燒塌了廄棚。戰馬脫韁而出,橫衝直撞,難以轄制。將士兵卒,膽小的已四散奔竄,覓路求生。勇敢的欲一戰,卻不知敵在何處。\r
狼藉紛亂,正無可收拾,又聽得歌聲傳來,幽幽入耳:「漢室不滅,魏之將覆。北上勤皇,天意正途。堂堂男兒,速將回頭。」\r
往哪里回頭?各營火牆相隔,難互通消息。是要戰?或該逃?莫非其余諸營皆已反?是不是遭了孫劉之軍奇襲,赤壁慘劇,而今重演?\r
簡直四面楚歌。人人倉皇無措。\r
直至張遼策馬闖入,一聲雷霆落地般的暴喝,方得鎮住亂局。\r
「軍紀何在!」張遼呵斥左右,「聽著,糾合同袍[4],先行滅火,救下戰馬。若非亂黨,便安守營房,非奉命不得擅離。其余一概勿論!」\r
吩咐既畢,順勢奪下身旁雜兵手中長刀,反手刺向馬臀。逼得那戰馬同他一樣英勇,身無片甲地衝過火牆,直奔軍砦大門而去。\r
此必非軍心自亂,是有人設計蠱惑。奪其首級,則嘩變自平──什麼魏之將覆?何其無知。\r
張遼恨恨不已。\r
\r
\r
「百姓眷戀故土舊主,盼有仁君愛之如子,也是常情。劉備民心所向,若得荊州立足,必能雄霸一方。」\r
曹操自案台上捧起佩劍。\r
「是吾之過錯,竟養肥死敵。然而──仍有一策,可於敗中求勝。」\r
他拔劍出鞘。兩指寬的劍身映出一雙眼,目光凌厲如劍鋒。\r
「關門驅群狼,牧之在江南。難道吾不敢行險?」他將劍身略偏,倒映門口情形。「門外之人不必躲著,進來吧。」\r
門扉應聲而開。幾名兵卒持刀劍而入,個個高大而健壯,年輕的臉上竟罩著一層成仁取義的凌然。披甲而不蒙面,可見決心堅定,未留後路。\r
話也說得鏗鏘:「此地親兵已盡數引開,今日我等將為天下誅欒暴!」\r
「天意人心能負吾,亦能負其他。」他緩緩回身,仍帶笑意,「爾等愚夫,可知眼前是何人。」\r
\r
\r
軍砦大門已為叛黨所據。門樓之上,亂箭急墜如雨,將其余士卒逼在遠處。火光炫目,恍惚中只見高處人影綽綽,不辨其數。\r
唯有一人當先,高呼不止:「江陵城破,指日可待。順天應人,爾何頑抗!」\r
話音未落。\r
哨塔之上,猛然竄出一匹戰馬,直撲門樓。張遼於馬背上再躍一步,長刀揮處,當先高呼之人頭顱應手而落。\r
其勢快如奔雷。但見刀光亂舞,尚不及抵擋時,已連斬十余人。屍首一一拋下,或摔得肝腦塗地,或落入火中,燒得焦臭。\r
容不得應變喘息。彈指一瞬間,大局已定。\r
「張遼在此,已斬殺亂黨!」張遼於門樓之上,刀鋒挑起最後一人頭顱,「非作亂者,各歸其位。傳令左右兩官[5],糾察全軍,亂黨同謀一律斬首!」\r
如此神威,人人望而生敬畏。誰還敢違抗?何況嘩變已平,無後顧之憂,登時便恢復昔日紀律。\r
反倒是張遼自己,一語既出,忽然覺得不妥。\r
區區十余人,竟敢於軍中作亂?莫不是另有目的──調虎離山,方可擒其王?\r
一念至此,當即悚然。幾乎滴出冷汗。\r
\r
\r
督所大門洞開,不聞人聲。張遼領兵趕來時只見滿地鮮血,從屋內淋漓到門外。幾具屍首橫在血泊中,周身劍傷縱橫,難辨真容。\r
尚不及驚怕,又聽見曹操語聲:「回來得真快。竟不用吾相助麼?」\r
燈火之下,曹操緩步而出。身上長袍血漬斑駁,踏過地上屍首,坦然受眾人跪拜──神色自若,可見未傷分毫。\r
「宵小之徒半夜生事,你們也辛苦了。」曹操頷首,「傳令下去,今夜之事乃細作惑亂,各營自整頓休息,不必妄加猜疑。」\r
又吩咐:「將屍首抬走。梟首分屍,棄於野外即可。」\r
\r
\r
引水滅火,捕馬牽韁,事多且繁瑣,又怎是頃刻可就?眼看砦中忙亂,將一夜無眠。\r
督所之內,終究又只剩兩人,各自相對──心情卻兩樣了。逃過一場大禍似的,百感交集,反倒欲語還休。\r
亂黨已殺盡,推罪於細作,且略穩軍心。剩幕後主使之人,總不能不問。\r
「方才門樓相斗,唯有一人持此略作抵抗。」張遼奉上一物,請他過目。\r
那是一柄護身的短刀。鐫刻徽紋[6],標明了來處。\r
「是陳蘭[7]軍中配備。」曹操只一撇,便了然其意。「你疑心今日種種,是陳蘭暗中安排?」\r
「因得之偶然,倒不像故意栽贓。」張遼承認,「要不要差人暗中查探?」\r
陳蘭所守者雖為小縣,但地處江陵周遭。若真有他意,倒不可不防──又不可疑心過甚,錯怪好人。否則不反也給逼反,倒成中了離間計。\r
曹操不會不明白其中緊要。然而偏偏沉默了,凝注燈火,良久不語。\r
直到張遼提醒兩回,他才終於開口:「不必。吾北歸之日,看陳蘭動作,便得分曉。」忽而一拂袖,步向床榻,「其余眾將另作安排,此地只留曹仁。」\r
「丞相是要撤兵?」張遼一驚。嘩變前後不過頃刻功夫,他竟出了兩番主張,截然相反。\r
「子孝(曹仁)兵法嫻熟不在眾人以下,守足六個月總該有的。」曹操坐下,架起腿來。長袍之下一雙腳未著鞋襪,血汙一路濺到足脛。「半年之後情勢艱難,便將江陵並荊南一齊讓與劉備。」\r
「丞相。」張遼跟過去。一時不知從何問起,順手拾起一方絹帕,俯身替他拭去足上血跡。「棄守江陵、荊南,此番南下豈非一事無成。」\r
「覺得可惜?」他一笑,「文遠,荊州再敗,則許昌必生亂。反之,若荊州戰局未定呢?吾之余威尚在,縱人有其心,又怎敢輕易動作。」\r
張遼立時明白:「丞相要盡速鎮定許昌?」\r
「對。你且再想,劉備攜一眾百姓,往何處安置?若得荊州,則百姓歸故里,劉備得基業。於利於情,他都不會再吐出荊州給孫權。」曹操湊近了,微闔著眼,如說一則曖昧的謎,「吾回軍,留孫劉共據江南。你猜如何?」\r
「則孫劉無以同仇?」張遼試著猜度謎底。「荊州乃孫氏肘腋之地,二者皆欲得之。丞相可是要以此為餌,使二虎競食?」\r
「此正所謂順天應人也!」他放聲大笑,「吾怎麼如今才悟得!眼下形勢,正該兼用文和(賈詡)之計,固守長江,使其不得北擴。仁君聖主不是麼?且看他們在這錦繡江南如何窮兵黷武,征戰連年!至赤地千里時,便是吾再揮鞭南下之日!」\r
話鋒一轉,又托起張遼下頜:「北上門戶乃在合肥。文遠,吾要你來守門。如何?」\r
張遼看見那雙眼,灼灼之光,分明倒映出日後江南的狼煙烽火。\r
這是一招漫長的險棋。賭的是人性貪婪,也賭自己的天命──或許十年二十年。只看是鏖戰先毀了江南,或自己先輸給了命數無常。\r
這天下無雙的王,在赤壁滾滾烈焰里燒出了更旺盛的野心。順從了天意的作弄,卻反過來欲以其霸道而馭之。九合諸侯的雄心不死,可敗,而不能屈。\r
王於興師[8],明明日月,何所不光昭[9]。\r
張遼跪拜揖禮:「謹遵丞相之命。」\r
\r
[1] 鷹視狼顧:形容人目光銳利貪婪。“狼顧”本是指肩膀不動,頭能左右轉180度。也用於形容時常觀察四周,性格多疑。古有記載,秦始皇、曹操、司馬懿等人都有“狼顧之相”。\r
\r
[2] 三略六韜:指兵法,也泛指軍事上的謀劃與思想。\r
\r
[3] 嘩變:指叛亂。此事原型為長社之亂,史實記載發生在赤壁之前不久。\r
\r
[4] 同袍:出自《詩經·無衣》。在這里指同一隊的戰友。\r
\r
[5] 左右兩官:軍中職位,類似於助手。跟千夫長、百夫長之類的官銜不同,只代表工作負責范圍,跟工資待遇不掛鈎。\r
\r
[6] 鐫刻徽紋:秦代時就有的軍隊傳統,表明武器的生產日期,批號和產地。高貴人物所使用的刀劍反而不會有這樣的刻印。\r
\r
[7] 陳蘭:陳蘭與梅成占據六縣作亂,歷史記載發生於公元209年,是曹操赤壁兵敗的後遺症之一。但沒有資料證明與長社之亂有關。\r
\r
[8] 王於興師:來自《詩經·無衣》。意思是王要發動戰爭。\r
\r
[9] 何所不光昭:取自曹操詩作《秋胡行》。意為明亮的日月之光,哪里有照耀不到的地方。延伸意義為君王如日月,終將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面面。\r
\r
[newpage]\r
[chapter:八·荀彧•蘭之猗猗[1]]\r
「……前人所謂謀先定而後有動。許昌之謀[1]已定,近日當有刺客來鄴城,是為其動。」\r
時值盛夏。書房伴水而建,入夜則覺清涼宜人。遙遙地,聽見歌姬們於水榭上,將唱一首情歌唱得妖嬈綿長。酒正酣,弦正急,酒宴未散,恰是辰光正好。\r
曹操憑欄窗前,飲下一盞冷茶解酒。不知哪位佳麗吻過他的唇,蜜調的胭脂過到了茶盞上,淺淺一道紅印子,是方才席間旖旎風光的艷屑。分明曾溫香軟玉抱滿懷,剛到最纏綿難舍的時候,若非一催二請,輕易不肯移步。\r
荀彧在旁邊,淡淡地垂著眼。非禮勿視,只當什麼都不曾察覺。自顧剖解:「……這第一步無非誘餌,其意本不在功成。然而仍不可大意。」\r
曹操聽不入耳。只一伸手:「涉事者名錄呢?」\r
荀彧即刻奉上一卷絹帛。扯開三尺有余,仍不見尾。群卿百寮一一在列,諸般行止起居飲食會客,巨細無遺。\r
「夠了,夠了。」他又驚又笑,連忙制止。取過看了兩眼,信手丟開一邊。復又思忖,「涉事者眾,此事斷不可究。否則人人自危,便成潑天大禍。」\r
「主謀者不過一二人,其余大多膽小鼠輩,跟風從事而已。」荀彧寬慰他,「丞相將如何處之?」\r
「如不知此事,自然入宮面聖,請詔令,懲處逆臣。」他禁不住冷笑,「他們早有對策了?」\r
「是。」荀彧頷首,「許昌宮中已埋設重兵,只等丞相──這是連環之計。他日安排刺客留下若干线索,引人往許昌問罪,無非想借規矩限制,以占地利罷了。」\r
曹操一笑,並不接話。\r
荀彧猶自叨叨:「不回許昌,則彼無計可施。假托參事命主謀之人往鄴城,尋釁處之,此事消弭於無形。丞相以為如何?」\r
「唔。」他望住窗外月光水色,神思分明飄去了別處。心不在焉地應諾,「不必回許昌了。文若,你留下。往後隨吾征戰,參詳軍事。」\r
「喏。」荀彧拱手。\r
談笑間定下兵不血刃的良策。他從善如流,荀彧也很滿意。\r
於是雙雙起身,揖讓而退。荀彧行至門口,最後回身一拜──卻見曹操正在案前,攤開一卷竹簡,運筆如飛。\r
荀彧就此佇住了。望著那燈下的人,莫名地驚悸難抑。方才對話字里行間點滴线索,自行拼湊成一段結論,排山倒海般壓過來,霎時將整個人淹沒。\r
「因何不退?」曹操頭也不抬,潦草打發他,「夜已深,有事過後再議。」\r
荀彧不答。踟躕不去,想了又想,終究忍不住。打探:「丞相之意究竟如何?莫非還是回許昌?」\r
曹操不置可否。\r
果不其然,果不其然。\r
荀彧內心金鼓齊鳴。連忙折回桌前,苦勸:「許昌群臣如此安排,已是做拼死一搏的打算。若去,則彼此皆無余地,勢必血戰宮闈之內。這又何必……」\r
他突地將筆拍落。墨漬飛濺,驚斷了荀彧的話。\r
再抬眼時,已是滿面寒霜。\r
「文若,皇後家書[2],吾已過目。貪、殘、酷、烈,一條條數落罪過,並慫恿親族兄弟,密圖於吾。」\r
荀彧聽得悚然。\r
「皇後之父伏完,曾以此家書示之於你。為何隱而不言?」\r
他大袖一拂。硯匣翻倒,松煙墨潑灑滿案。淹過簡牘,淋淋漓漓一路滴到地上、袍角上。狼藉滿目,不能收拾。\r
一如荀彧心境。\r
還說什麼?他一切都知道了。帝後原本同心,不然怎敢傳書外臣,共謀此事──荀彧簡直不敢信。能得皇後家書的都是什麼人?同族,兄弟,總歸血脈相連。全家靠這弱女子飛黃騰達,而今竟自毀長城,出賣恩主,將家書送到曹操眼前?\r
無情,無義,且還蠢。\r
讓人怎麼料得到。\r
一時相顧無言。\r
曹操又問:「因何隱瞞?」\r
「臣以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3]。」荀彧拱手,「天子縱有過失,丞相身為人臣,不能興兵問罪於上。何況……」\r
略遲疑,還是豁出去:「昔日董貴妃之鑒在前,丞相怒而忘形之事非一。眼下清君側足以矯枉,荀彧何必多言,徒使上下離心。」\r
謹慎地,又復提點:「遠許昌而解困局,臣以為是兩全之策。」\r
曹操聽著,憤憤然冷笑。\r
獻帝伏後,貴胄朝臣,一並勾結。一個個的野心不熄,不肯雌伏。但有機會便蠢蠢欲動,迫不及待地,盼著他死。\r
曹操只覺受到挑釁,分外怒火中燒。董承、董貴人、孔融……過往的血都白流了。留下刻骨的恐懼,卻拘不住那反抗的心──怪他暴戾?是他們一步步逼著他愈加暴戾。\r
「你替陛下遮掩,寧肯歸罪諸臣?」他幽幽開口。分明有什麼刻薄言語在唇邊滾了滾,末了卻忽地頹然。\r
終究是他的荀令君[4]。相隨二十余年,竭股肱之力[5],鞠躬盡瘁……與郭嘉一樣的忠誠。而今一時不與同懷[6],又能怎樣?\r
何況荀彧不過是迂腐吧。顧念著為尊親賢者諱,怕帝、後受辱。以為懲治其他便足夠,最多是所慮不周,含混些也就過去了。\r
他內心自我說服。刻意地再不細想。起身離座,又踱向窗前:「罷了。此事吾自有處置,你退下吧。不必再過問。」\r
荀彧卻不動。\r
事已至此,怎能一去了之。這與董貴妃時不同,是獻帝先撩了虎須,又失了代罪屏障……是較以往更凶險的。\r
案頭松煙墨未干。點點滴滴,如更漏,和著遠處的樂音,撩得人心亂。\r
荀彧取過簡牘,抹去墨漬,依稀看見下面的字:「……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往欽哉,敬服朕命……[7]」\r
這是代天子擬的草詔。晉封自己為魏公,建號宗廟──等於劃出一個國中之國,權力大過宗室親王。將群卿歸在麾下,使上下不能勾連。從此爵賞弄戮,全憑一心,誰還敢反抗。\r
這是想一舉定大局罷?\r
荀彧復又長嘆。\r
早知有這一步。諸般隱瞞,也就是怕這一步。哪知終究人算不如天算。\r
「……丞相此計,未免虧了臣節。」荀彧雙手將那竹簡捧住,緩步到他身後,徐徐拜倒,「還請三思。止之於未然,善莫大焉。」\r
他不接話。丟過一句:「吾說此事不議了,你還想怎得?」\r
荀彧端正神色,諄諄而言:「丞相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今若脅逼天子立此詔令,日後必招四方共討。君子愛人以德……」\r
「欲取吾首級之人正在許昌,何待日後!」他驀地回身,暴躁不耐。倒水一樣,將真心話通通傾吐,「亂臣誅盡,總還有下一批。陛下此念不絕,吾猶如刀鋒在背。而今有孫劉未平,後方不寧,如何用兵?以你之智量,何以拘泥小節不放!」\r
他言之煌煌,將一番蠻理說得慷慨:「你弄清楚,誰才是你的主君。」\r
「丞相!」荀彧一時窒住。彼存心不講道理,胡攪蠻纏,奈何以理說之?不免惱起來,「丞相與臣,皆為漢室卿僚。公、王爵位,自來只封宗室之內。而今丞相要建國號,立社稷,其權更大於諸王,何異傾覆國祚……」\r
「荀彧!」\r
荀彧恍若未聞。一口氣說下去:「昔日荀彧所侍者,是報國的能臣,不是竊國之賊──」\r
「閉嘴!」曹操終究動了雷霆之怒。長袖回掃,打掉荀彧手中簡牘。一疊聲地怒喝,逼著他住了口。\r
湖心水榭上的酒宴也被驚動了。絲弦歌舞驟停,四下里格外地靜。不知是弦上余音,或是心在動,耳中只聽見嗡嗡地響。\r
一時間,連自己也不敢信。方才說些什麼?幾句話之間,竟已勢不兩立。\r
「你身兼侍中、令二職,本該為吾分憂,使人言盡[8]。」他余怒未消,徐徐托起荀彧下頜,「你可知錯?」\r
荀彧不應,不避,不屈。\r
然而心底卻未必不痛了。\r
士雖以正立,亦以謀濟[9]。荀彧心里從來只有漢家江山,才是真正的「國」。昔年輔佐曹操,只因相信彼此都要重光漢室──曹操騙了他。騙足二十余年,又不肯索性騙到底,非要半途揭穿讓他知道,畢生貢獻奇謀智略,到頭養出了漢王朝最大的逆臣。\r
這樣的促狹狠心。\r
「丞相自興兵伐董卓始,能有今日,正因奉天子而討不臣。」荀彧懷著點淡薄的希望,勸最後一句,「若肯奉以大順,何向而不濟[10]。如今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韙?」\r
曹操不言語。因惱恨,手上失了分寸,幾乎捏進他頜骨里。\r
此番若不,今後一切宏圖俱成夢幻泡影。荀彧並非不知,但不肯退讓半分──多少人命鋪就的基業。為那空殼一樣的漢王朝,他寧看他功虧一簣,終生抱憾?\r
究竟誰更狠心?\r
整個是一場雙輸的局。他用一句謊話誆他將理想托錯了人,他又用那其堅如玉的忠耿,讓他誤認了知己──兩個人都覺得被徹底地虧負了。\r
「你既不知錯,索性便往譙縣營中隨軍參事,好好面壁思過。」\r
曹操放開他。背住滿窗月色,唇邊浮起一個似有似無的微笑。恰如當初斬孔融時,眼角眉梢,殺機一閃而逝。\r
荀彧於曹軍麾下厥功至偉,士大夫中素有威信。而今竟也不肯順服,足證人心向背。什麼謗議大得過這個?他不肯低頭,便是最大罪過。\r
荀彧讀懂了。一時五內翻騰,唯有一顆心不斷沉下去。\r
良久,正待回話,卻又聽見他幽幽拋下一句:「待想明白了,再出來。」\r
荀彧一驚。抬頭望著他,不敢信──言下之意,竟不想殺了?事到如今,君臣情誼撕破了,剩下赤裸裸的權謀算計,還肯顧念舊情?\r
昔日「寧我負人,休人負我」言猶在耳。這君主何曾這樣心軟。\r
「早年董貴妃在時,有傳聞丞相之心難伏,臣終不能信。」荀彧試探著,徐徐將思緒梳理,「至貴妃死,臣與丞相論道,亦曾受罰面壁。而今時過境遷,如何能效法舊事?」\r
「如何不能。」曹操嗤之以鼻,「再面壁一回,正可改改你這頑固的毛病。」\r
「丞相又何嘗不頑固。」荀彧微微垂首,不讓他看見那無聲的笑嘆。\r
狡獪之性難改也罷。示之以不舍,盼能誆騙荀彧低頭,或真心不舍,橫豎總歸是一場死局。彼此也心知肚明,倒不如快刀亂麻,干脆地了結。留幾分余地,好過日後圖窮匕見。\r
「既如此,臣隨軍往譙縣也無益。不如往壽春,留駐中郎將(曹丕)帳下休養。軍中艱苦,稱病逝,可免人疑心。」\r
言畢,卻不見回話。再一抬眼,便撞上兩道凌厲目光。\r
他俯瞰著荀彧。陰晴不定地,揣度著荀彧話里話外──是負氣譏諷,或別有所指?二十余年的相知,在這論及生死的關頭變得極不可靠。誰也看不破誰的真意。\r
「丞相之意不可圜轉,臣之心又豈可回。」荀彧估量著,於緊要處安撫幾句,「然而,丞相心意,荀彧是明白的。」\r
又道:「丞相欲行霸道,荀彧欲全忠義,其不能兩竟。臣既不馴遜,便連沉默,也不免落旁人口實。唯不落痕跡地除去,方是上上良策。」\r
曹操聽著,不覺怒色漸斂。\r
不曾想他能為自己做到如此地步。或許夏侯惇、郭嘉可以……但想不到是荀彧。不過一時不忍,顧念其身份,大有可用之處──然而天長日久地僵持下去,能不忍到幾時?\r
情與利纏在一處,自己也分解不開。荀彧卻肯當真,於君臣義理之間,尋了一條狹窄的出路。\r
「臣為漢室卿僚,不能悖義。為丞相股肱,不能掣肘。」他認真地,向他進最後一則絕命之計。「如此,荀彧病死,後丞相晉魏公,倒不失為兩全之法。懇請丞相體諒。」\r
一時之間,曹操也忍不住歉然。\r
「……郭嘉曾言,荀彧方正端嚴,日後必以方正而見棄。」他嘆息著,收了手,「如今看來,奉孝雖知你,卻不盡知。」\r
荀彧一笑。\r
最後一次,他欠身拜別。而後旋身而去,再不回頭。\r
湖心的歌舞酒宴不知何時又再續上了。那歌姬幽幽地唱著一首情歌:「……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履我發兮……」\r
盡是柔情蜜意,兩心相依的良辰美景。而後歌聲漸漸地遠了,如往昔那不可再來的好時光,末了消散得無跡可尋。\r
\r
\r
建安十九年,荀彧病死軍中。次年,曹操晉魏公,加九錫[11]。再一年,獻帝廢伏氏皇後位,立魏公曹操之女曹節為後。\r
\r
[1] 蘭之猗猗:《幽蘭操》又名《猗蘭操》,相傳為孔子所做。本句則來自後世文人韓愈仿作的《猗蘭操·後闕》,見於《全唐詩》。其詩表達了哪怕不能受王者重用,也不會改變高潔品質的決心。\r
\r
[1] 許昌之謀:原型是《真·三國無雙》游戲中《許昌》一章。正史里沒有記載發生過,但卻記載了伏皇後因為一封家書而被幽禁致死,兄弟、家人統統遭到嚴厲懲罰……等等諸般奇怪的事情。\r
\r
[2] 皇後家書:皇後家書被曹操發現,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當時荀彧已經去世了。但《獻帝春秋》中記載,荀彧去世前曾經就此事跟曹操發生過非常不愉快的討論,直接導致荀彧遭到幽禁。所以這里就混著寫了。\r
\r
[3]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典出《論語》。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會隱瞞該說的話,致使自己失去朋友,也不會說出不該說的話。\r
\r
[4] 荀令君:對荀彧的美稱。由於才能卓越,品格高尚,荀彧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贊譽。\r
\r
[5] 股肱之力:典出《左傳》,亦見於諸葛亮《出師表》。意思是竭盡自己全部的力量。\r
\r
[6] 同懷:指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比喻思想、理想都一致的知己。\r
\r
[7] 魏國置丞相……:出自《三國志》。是獻帝詔書原文。\r
\r
[8] 言盡:讓人無話可說,無法反駁的意思。來自曹操所撰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r
\r
[9] 士雖以正立……:來自南宋史學家范曄對於荀彧的點評。意思是說,為官要為正當的政治目的而服務。但為了達到正當目的,有時可以采取一些計謀或者委婉的手段。\r
\r
[10] 奉以大順……:來自荀彧《報曹公書》原文。意思是遵守君臣之間應有的道義,那麼有什麼目的會達不到呢。\r
\r
[11] 九錫:按照皇帝規格所制作的服裝、車馬等用具。是皇帝賞賜給大臣至高無上的獎賞。\r
\r
[newpage]\r
[chapter:九·司馬懿·潼關初雪]\r
那臂上箭傷新將收口。司馬懿一雙手撫上去,輕緩地替他換了藥,又重將繃帶細細裹好。\r
「以後一定留疤了,眼看這痕跡化不掉。」\r
「唔。」曹操不置可否。先前強渡黃河[1],西涼騎兵陣前萬箭齊發,他兀自從容。若非張郃、許褚敏捷,只怕沒有後來。事後人人替他驚怕,他倒慨然一笑,不以為意。\r
「兵法有雲,軍將者五危,善戰者勝於易勝。又雲拙速,未睹巧久[2]。丞相修得兵法十三卷[3],何故於陣前倒不能應用自如?」司馬懿將他長袖放下,輕聲與他玩笑,「趄趑這樣久,是沒把握吧。」\r
「好囉嗦。」曹操嘟囔著。迎著風,含混回嘴,「豎子小兒,何曾征戰。你懂什麼?」\r
「既是無知豎子,丞相何故召我仕官?」司馬懿取過裘袍,替他披好。\r
朔風凜凜。夾雜著雪沫,不間歇地吹了一整日。直吹得天地間一片混沌。\r
這是在渭水南營的塢牆上。地勢居高臨下,遙對潼關。相隔遠了些,風雪中極目遠眺,仍看不清戰況──關中大小諸侯十余部,已糾結馬超麾下。如今兵臨城下,勢必將一決雌雄。曹操卻只命輕兵出戰,擺明只求固守,不肯進取。\r
是不肯,或是不敢?\r
「丞相莫不是又想親自領兵,衝鋒陷陣?」\r
司馬懿戲謔地,往他臂上傷處輕輕一握。激得曹操一陣微痛,當即抽手躲避:「別放肆!大敵當前,沒正經事可做不成。」\r
「臣為主簿[4],錄丞相軍策、機要,就是正經差事。」司馬懿一笑,反詰,「我軍於此駐扎數月,對面來往挑釁更非一日。先前丞相按兵不動,而今馬超精銳傾巢而出,還不動麼?」\r
「未到時候。你急什麼?」\r
曹操懶怠理會。蹙著眉,只顧遠眺──也不知看些什麼。輕兵戰精銳,能拖延住已經不錯,難道還等捷報不成。\r
司馬懿趁他不備,偷偷將人打量。\r
曹操比初見時略添了些白發,也還不顯眼。最要緊是那神態,顧盼之間攝人心魄的凌厲氣度,竟也在某些瞬間,顯出疲態了。\r
英雄遲暮。他與司馬懿當年所知的那個曹操,已大不相同。\r
\r
「……漢帝無權,大小政事咸決於權臣。國運日微,乃至名存實亡。仕官又何益?」\r
年少時的司馬懿,於兄長[5]面前侃侃不絕:「曹公當世梟雄。外四方征戰,內壓服百寮,其智、術、勇可見一斑。只是以下凌上,終非正理。能到幾時,猶未可知。其再有敕令,無非仍如先前故事[6]──橫豎我是不肯去的。」\r
言畢,又耐不住好奇,拉著兄長細問:「曹公是怎樣人物?你見過的,對不對?聽說其貌不揚,又佻達好色,是不是很卑瑣?」\r
兄長笑而不答,轉而回勸:「司馬氏世代為官,為何你不肯?」\r
司馬懿不以為然:「做小吏有何趣味?非做到曹公位置,方能推良政而矯天下之弊。」\r
「不要胡說。」兄長不肯當真,「如此大志,為人君者皆不能容。又何止曹公。」\r
「正是了。」他也一笑,權且自嘲,「曹公知人善察,難眩以偽,又剛戾嚴苛,可容良才而不能容權臣。投身麾下,豈非自討苦吃。」\r
想了想,又忍不住:「若我為曹公,必能勝其幾分。挽國祚於將頹,又何止收攏而已。」\r
\r
言猶在耳。\r
怎料曹操乖僻一至於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一道詔令,以生死相逼讓他做了文學掾[7]。過後司馬懿余悸難消,不得不謹小慎微。時常躲懶以示無心謀政,分內之事卻得竭力而為,以免怪罪──伴君如伴虎,沒什麼比平安更重要。\r
可惜那份大志,猶如百足之蟲。總於心底掙扎著,謀算時機,急不可耐要冒出頭來。\r
「自扎營南岸,丞相見過馬超、韓遂,又送出一封信,其余便一概不理。又何止賊人,連軍中也要疑心丞相意不在戰。」他存心捉弄,提及對方要害,「伏波將軍(夏侯惇)若知,一定有話說。」\r
果然曹操不悅:「元讓屯守後方,相隔千里,他怎麼知道?你別多嘴,往送報文書上亂添筆墨。」\r
司馬懿不做聲──其實添不添都一樣。赤壁之後鋒芒已折,朝內有群臣密謀,疆場有諸侯聯手,人人都想試一試霸王的余威。他疲於應對,一切能耐不復昔日。甚至識不破司馬懿之志,只當做一個嚇破膽的年輕人,終日帶在身邊,不虞有他。\r
今久耗於此,不見戰功,朝中軍內都有揣測。只當他是怯了,或如群臣之言,為西涼鐵騎長槍[8]所難,進退不得──或速戰,或撤兵,或退守,謀士武將種種勸諫,他一概不曾聽入耳。\r
為人主者十過,貪愎喜利,離內遠游,獨行其意[9]。他於潼關,竟是過錯犯盡,一項未落。\r
司馬懿於他目不能及之處,笑得帶幾分惡意。\r
這一戰再敗了,一眾關中諸侯嘗到甜頭,更要乘勝追擊。江南未平,備不住也趁機作亂。剛剛收拾的江山,轉瞬舉目皆反,到時這「丞相」的榮光也將褪盡了──而這是指日可待的事。\r
可惜,未能生同時。若於他極盛時相遇,該是什麼光景?自己之才不遜曹操,二者疆場相爭,勝負尚難料。興許就此制伏了他,能聽得一聲討饒……再有趣的事,也比不過這個快意。\r
「……仲達(司馬懿)?」\r
冷不防一聲喚,將司馬懿驚擾了。還不曾回神,又聽得問:「你以為此戰得失如何?」\r
「我軍不利。」司馬懿一時嘴快,衝出口才醒得。眼看遮掩不過,索性不做不休,「跋涉潼關,不占地利。我軍勢眾,卻未能取敵於先,使諸侯集結。而今兩軍相當,且久耗無功,軍心疲憊,已失人和。時將入冬,補給漸難,天時不予。有此三者,豈非不利。」\r
言畢,又有些得意地,飾以謙遜:「如丞相所言,臣不曾征戰,胡說罷了。」\r
曹操不語。轉過來望住他。喜怒不現,目光卻如羅網,將他眼角眉梢一切稍縱即逝的變化盡收眼底,纖毫不落。\r
良久,方才開口:「吾前日有所夢。馬於廄中,雖有飼料,卻啃食槽[10]。你以為何解?」\r
司馬懿微愕。夢很直白,內中鋒芒卻曲折──自己不過置評兩句,亦屬諫官分內。難道也惹猜忌?抑或借題敲打試探,要看他如何應對?\r
心念難定。\r
他忖度著回應:「此乃吉兆吧。相書有雲,榮祿隨天馬而行。祿馬歸槽,是丞相得天佑。」\r
曹操一笑。司馬懿心底一縷倉惶,微弱得幾不能見,卻分明被他捉住了。\r
「……關中諸侯庸弱,以為赤壁挫敗,是吾氣數該盡。倚潼關天塹,敢與吾爭鋒。卻不知兵無常勢,貴在因利而制權[11]。」\r
他撫上司馬懿頭頂,如教頑童:「沙場朝堂,都一樣。你之才智佼佼於眾,理應明白。」\r
司馬懿不吭聲。\r
一切昭然。\r
他之所思所想,曹操早有覺察。不加理會罷了──然而,憑什麼?明知其人有雄豪志,不甘於臣下,還帶在身邊提拔。說是惜才,其實是瞧不起。料定他斤兩不足,成不了氣候。\r
司馬懿忽而惱怒了。\r
「方才的話還未完呢。」他因憤懣,竟不自覺嗆聲,「而今十路諸侯據守潼關,丞相將如何破之?」\r
曹操笑而不語。因著看破,十分地容忍。\r
司馬懿才華卓著,又出身世家,素有人傑之名。雖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然而不曾真正做錯事,也就罷了──說到底,他還有用得著此人的時候。\r
兩兩對視,不語。司馬懿只惦念他怎樣作答──他自覺將之難住了。畢竟先前所言句句屬實,不利,非時,怎麼扭轉?\r
各自都有一番心思。直到一聲奏報,將兩人打斷。\r
賈詡登上塢牆。迎著風,興頭而神秘地,一揖:\r
「丞相,陣前來報,徐晃將軍已沿小路攻入敵軍本陣。因丞相書信,馬超、韓遂早有嫌隙。忽逢襲營,馬超以為韓遂內外勾連,更怒不可遏──一切均如所料。眼看敵軍已亂,上下失和,勢成火並。」\r
「好!」曹操大笑。將裘袍扯落,「傳令全營,騎兵上馬,隨吾迎敵。虎豹騎整裝,交鋒後自兩側夾擊。甬道之南樹柵,仍舊堅守不必出──文和(賈詡),你與仲達鎮守此地,並設備酒宴,以迎凱旋。」\r
吩咐過了,便轉向司馬懿。得意又嘲弄地,答了他先前的話:「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你且看吾如何一舉滅之。」\r
言畢,意氣風發地去了。\r
丟下司馬懿,仍呆在原處,一時不能回神。刹那間心思如電,自方才只言片語中捉住线索,一路反推回去,越想越心驚。\r
「……丞相早先有話。關中長遠,逐一征討,非一兩年不可定。所以要等,待之來集潼關。」賈詡扶著牆頭,大喇喇與他搭話,「西涼之地物產不豐。入冬,則補給更難。曠日持久,又豈止我軍不利?」\r
似看破了他的心思,一句句,均有所指。\r
「那封信呢?」司馬懿揣度著,「該是封百般造假的信[12]罷?意在離間?」\r
賈詡拈須一笑:「韓遂、馬超均非以智謀巧詐見長。乍見此信,必相疑。」\r
「加之兵糧告罄,欲速戰而丞相不應,一眾諸侯必歸鄉心切。質子,割地,均得丞相應許,想來更無心戀戰。對不對?」\r
「是。正如眼下,諸侯各存實力,不肯為他人賣命。」賈詡故作沉吟,「丞相原話是,賊自安而不為備[13],莫相歸服,軍無適主。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迅雷不及掩耳。」\r
司馬懿也不由得一笑。\r
示之以不能,以驕之。死守不戰,以勞之。欺瞞誆騙,以離之。地處不利,殆誤戰機,末了統統轉成優勢,將所有人盡收彀中──此一番諸計連環,難在處處與常理相悖。兵法雲「拙速」為貴,他偏要「巧久」。比之兵法精純,又高出一層。\r
霸王雖老,仍未可小覷。\r
城下,軍寨大門緩緩洞開。騎兵列陣而出,疾行向潼關。曹操策馬在先,竟還分出心思回頭,匆匆做個手勢,示意勿忘酒宴。\r
「……看來,且還不到落幕之時呢。」司馬懿忽沒來由地自言自語,「如此人傑,倒不枉追隨一回。」\r
賈詡笑而不言。\r
初冬西北的天,生鉛一樣硬而冷。一陣凜冽的寒氣灌進心肺里,人也被迫抖擻起來。如夢方醒。\r
此役大勝,便該圖進取,以懾服朝野。曹操本已位高權重,更進一步,難免人言謗議──司馬懿明白了。真正用到自己的關口,還在後頭呢。\r
\r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大破諸侯,收關中。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復收漢中。遂西北平定。\r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晉魏王。及後孫權上表,司馬懿奏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14]」\r
世受漢家恩澤又怎樣?終究天命靡常,能澤被萬民的,就是天命所歸──他替荀彧、崔琰[15]做了應做而不曾做的事。\r
\r
\r
[1] 強渡黃河:潼關之戰中,曹軍為占據地利,自黃河與渭河之間進行了數次移動。其中一次由南至北渡過黃河,曹操親自率領一隊人馬斷後,指揮上未能掌握好時間,以至於情況一度非常危急。\r
\r
[2] 軍將者五危……:取自《孫子兵法》原文。大意是說將領有五種行為非常危險,善於作戰的人應當在作戰之前就使大勢利於自己。作戰簡單但迅速,勝過巧妙但緩慢。\r
\r
[3] 兵法十三卷:指《孫子兵法》,曹操曾修訂整理並撰寫注釋和序言。此版本流傳至今,為中國乃至世界軍事理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r
\r
[4] 主簿:文官的一種,約相當於現代的秘書長。史上司馬懿擔任這個職務是幾年後的事情,此時也未參與潼關之戰。這里為行文方便,進行了嫁接。\r
\r
[5] 兄長:指司馬朗。其父司馬防曾舉薦過年輕時的曹操,司馬朗也因這一層關系,在公元203年前後被曹操任命為官。\r
\r
[6] 先前故事:指公元201年司馬懿曾經裝病,不肯聽從曹操命令做官的事。\r
\r
[7] 文學掾:具體工作范圍不詳,大約是管理文書的副官。據《晉書》記載,曹操曾在公元208年再次招司馬懿仕官,並暗示不聽命令就會被處死。\r
\r
[8] 鐵騎長槍:曹操攻打西涼之前,曾經有不少大臣認為西涼的槍兵與騎兵難以戰勝,勸曹操不要發動戰爭。但曹操對此戰極有信心,仍然決定出兵。\r
\r
[9] 為人主者十過……獨行其意:來自《韓非子·十過》。論述了君主的十種致命過錯。其中包括不顧現實條件,一味貪婪追求更大利益,沉迷於酒色享樂,長期離開政治中心,固執地不聽勸,等等。\r
\r
[10] 啃食槽:《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均有提及此事。原本的故事叫做《三馬食槽》,是說曹操在晚年夢到了三匹馬啃食槽,暗指司馬父子會侵奪曹家的權力。這里演化借用一下。\r
\r
[11] 因利而制權:取自《孫子兵法》原文。意思是說根據不同情況發揮我方的優勢,並加以靈活應變,掌握斗爭的主動權。\r
\r
[12] 造假的信:歷史記載,曹操曾當眾與韓遂閒聊,以此種下馬超與韓遂之間懷疑的種子。後來又寄出一封經過塗抹改造的信,看似是韓遂為怕人發現而塗改的,更使馬超懷疑韓遂與曹操有秘密往來。而韓遂知道馬超的懷疑之後,也怕馬超會對自己不利。這種不能相互信任的關系,直接導致了潼關之戰的失敗。\r
\r
[13] 賊自安而不為備:反賊們自己覺得很安全而沒有防備。賈詡轉述的這段話取自《三國志》原文,是曹操的原話。\r
\r
[14] 漢運垂終……:取自《晉書·帝紀第一·宣帝》,是當初司馬懿上書的原文。大意是說曹操已經占據中國大部分土地,是天命所歸,該取代漢王朝而成立新政權。\r
\r
[15] 崔琰:追隨曹操已久的一位名士,在曹操晉封魏王後被賜死。表面原因是曹操誤以為崔琰與別人來往信件中的話是在譏諷自己,但深層原因可能與立儲有關。與司馬懿這種有世家身份,但沒有朋黨的人不同,崔琰常年擔任官員選拔的工作,人脈關系網極廣。若曹操去世,這樣的權臣勢必會在無形中影響新王執政。\r
\r
[newpage]\r
[chapter:十·夏侯惇·花期不至]\r
\r
禮樂威嚴。\r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1]」\r
人人肅穆垂首。神官詠誦哀辭,百轉千回的聲調,於茫茫然的冥途中,為武聖關羽指引歸路──這名動一時,赤壁時險些取了曹操性命的人物,終究命喪沙場。\r
甚至連全屍都沒落下。東吳只送來一顆首級──言外之意,暗示真凶在魏。\r
奈何無人買賬。訃告上報獻帝,即日傳遍天下,召宗室貴胄,士大夫以上者齊來吊唁。人人皆知關羽死於東吳戰將刀下,是襄樊之亂的惡果。逢丞相不計水淹七軍之恨,以諸侯之禮大喪。\r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誰還做它想?\r
曹操於眾人目送下,步上祭壇。著天子服飾,垂冕旒,綬六彩,配劍璜,真正冠冕堂皇。君王威儀如高山之嵯峨,不敢逼視。\r
他晉封魏王,一切禮儀已與天子同。而今更受昊天成命,代為爵賞眾臣,賜諡諸侯。來此祭拜便如獻帝親臨,是昊天罔極之恩。\r
所欠幾何?僅僅一個虛名而已。\r
萬千素絛當中,曹操環視群雄,躊躇滿志。\r
\r
再一轉眼,素絛便換成紅綃錦帳。\r
屋內早早燃上了炭火。燈已熄,窗卻半開。層層錦帳垂落,將火光、月光都濾成溫柔的緋色。\r
滿室融融。正是冬末春初,乍暖還寒。\r
「……孫權坐斷東南如何?還不是上表稱臣,以求報效。劉備牧兼二州又如何?展眼間失其半壁──他們想看吾英雄末路?難著呢。」\r
他將纓綬一扯。十二旒冠嗆啷落地,跌散了五色珠玉,四下里紛紛滾開去,無可收拾。\r
放肆又得意地,攀住身邊人頸項耍賴索吻:「一切正如吾之所料。元讓,准不准?」\r
「你醉了。」夏侯惇扶住他。半攙半抱地,送他往內室更衣。「大病初愈,不該飲酒無度。」\r
他不以為然:「都已經愈了,又逢戰事初定。難道開心也不許?」\r
「關羽身死,人人應詔來陪著悲慟一場,你倒偷著開心?」\r
終究是獨一個求之而不可得的猛將,心心念念半生的人物。倏然橫死,竟毫無觸動?無論如何說不通。\r
何況其中另有內情,彼此心知肚明──吳、蜀兩國聯盟,是彼此存活的根本。殺關羽結下血海深仇,半點余地都不留,何異自斷生路?若無十足緣由,誰肯輕易走這一步。\r
個中關竅並不難猜。故更該將掩飾功夫做足,不留破綻才好。\r
「關羽用兵莽撞,北上進圖襄樊,終落得背腹受敵。此謂咎由自取,何悲有之?人人不外應付場面,誰又當真追究。」\r
醉意朦朧地,他半踮起腳,湊近耳語:「不要吃味呀。那是劉備的人,到底不相干的。就當是打野食,不作數好不好?」\r
「滿口胡話。」夏侯惇微窘,「早知不該縱容你。飲酒無度就罷了,還要撒酒瘋。」\r
曹操嬉笑不止。趁不備,忽而在夏侯惇額上印下一吻:「這一回賭得凶險。所幸有你──元讓,多蒙你體恤。」\r
夏侯惇報之一笑。\r
\r
衣飾繁復。大帶之後又有革帶,紅羅蔽膝,佩璜,大綬六彩……一層又一層。解不完,除不盡。\r
曹操盤膝於錦墊之上,使夏侯惇替自己寬衣。面前銅鏡倒影半張面孔,低眉斂目,唇邊卻猶含淡淡笑意。\r
自江陵撤兵時著手布置的局,終於開花結果。耗費這麼久,幾乎以為永生永世等不到了──其中代價慘痛,又不便與人明說。不然機關泄露,誰還會入彀?\r
他將戲做得十足,連自己人也瞞過。定軍山[2]挫敗,丟了漢中。以此為餌,誘得關羽貪功冒進,露出荊州一大片破綻,去給東吳下手──卻不料關羽實在勇猛。借山洪助力,連逼得龐德殞命,於禁歸降。襄樊之地,只剩曹仁孤軍死守。\r
彼時以為要假戲成真。曹操忙不迭計劃遷都,連調十二營隨徐晃趕往增援,自己親赴摩陂助陣。加之吳將呂蒙、陸遜用兵神速,連下荊州數城,絕了糧道,這才使關羽退兵。\r
何等驚險。\r
甫過關,又聽說東吳招降關羽,竟不欲殺之。頓覺如遭重擊──吳、蜀明爭暗斗,時分時合。此番荊州固失,若關羽不死,總還有圜轉余地。先前種種安排,豈非付諸東流?\r
然而此事不易插手。派追兵或暗殺具不穩妥,萬一栽贓不成,弄巧成拙,反倒蝕本。\r
舉棋難定時,是夏侯惇看破他心意。留下一句「總歸要讓你看到這天下的一角[3]」,單槍匹馬潛出摩陂大營。\r
再歸來時,神色如常,三緘其口。直到探子奏報關羽身亡,曹操才恍然。\r
時機拿捏得那樣巧。後有追兵,前有守將。斬殺關羽於二者間,栽贓栽得渾然天成。無論如何推脫不過。\r
「若非早有所料,於退兵之路上做了萬全准備,斷不能如此滴水不漏。可知你暗中謀劃良久。」\r
他徐徐抬眼。自銅鏡倒影中,望住身後魁梧武將:「還怨恨麼?定軍山時著令撤軍,不肯一戰。」\r
夏侯惇不應。\r
漢中失守,連累夏侯淵戰死沙場。曹操又說「以一死換荊州,妙才(夏侯淵)亦該欣慰」,全不顧旁人悲喜,拿這自幼伴隨長大的族弟之命當成了棋子。\r
所有任性蠻橫,都比不過這個可憎。彼時夏侯惇受軍令約束,不得已隨大軍回師。及後雖漸漸推出他真意所在,仍難免介懷──終究是為野心,連血仇都棄之不顧。\r
「既知吾之所圖,就是不怨了罷?」曹操轉回身,扯住他衣袖,「漢中本是局中棄子,彼時只可失之,不能復奪。欲破蜀漢之軍,唯此番謀算功成,方有良機。你明白,是不是?」\r
因著心虛,愈發自辯不休,不依不饒,簡直不容人說不。\r
「破東吳蜀漢是為平天下。妙才之死,不曾動搖大局分毫。有沒有定軍山一役,你照樣如此行計。」\r
夏侯惇替他卸下綰發玉茾。煩躁地結斷:「何苦說這些?放長遠看,算是一回事。」\r
曹操隨之默然。\r
其實內心有愧。彼時亦可先攻敵雪恨而後退兵,並不違大計。卻為圖十全穩妥,硬撤走主力,僅留張郃固守──說到底是自私。不肯為旁的人或事稍作退讓。\r
箇中種種,夏侯惇斷不會被瞞過。只不過是容忍罷。眼看他賣弄口舌,僅略點透兩句,不曾認真戳穿。\r
終究是這個人,從不曾虧負自己。總是自己負了他。\r
曹操將額頭倚住對方臂膀。千言萬語,欲說還休。\r
夏侯惇又問:「往後如何收拾殘局?」\r
「唯等而已。」他抬臉一笑,「蜀漢之內,荊、益二州士人多有群黨。故劉備外圖征戰,以平內憂。此番關羽殞命,劉備已失臂膀。大喪昭告天下,人人等著看他為結義兄弟雪恨。若為顧念大局,忍氣求和,則其威必墮,將不足以轄群臣──如此,劉備一為兄弟情義,二為形勢所迫,必傾舉國之力血戰東吳。二虎搏命,若非兩敗俱傷,便是同歸於盡。」\r
他挨上來。拖過夏侯惇的手,環住自己腰肢。上衣下裳解至一半,一動,琳琅穿戴便散落一地。\r
唯獨那雙眼,精光凝聚,毫不見散亂──半真半假地韜晦那麼久。而今大勢已成,誰還做戲敷衍?頓時將昔日的鋒芒統統展露,雄心勃勃,一如盛年時。\r
「事在必行,彼無以相抗。你看,運籌帷幄,機謀權變,孫劉二者豈可與吾比肩?無需發兵求戰,仍可決二國生死於千里之外。」\r
略一籌忖,又咬著牙笑:「今後唯獨人心不穩,是一大患。真煩,半點辦法都沒有。」\r
\r
無怪他煩惱。先前所受人心所累,已非一二。\r
伏後之亂,荀彧雖以死相殉,仍未堵住悠悠之口,更未救得伏後性命──曹操終究是往許昌去報復了一場。著人硬闖宮中後殿,將伏後一路拖去掖庭囚禁,母儀天下的尊嚴統統踩進泥塵里。更鴆殺[4]皇子,脅逼獻帝立廢後詔書,口口聲聲「咎由自取」。宗族兄弟百余人均涉其中,無一幸免。\r
後又因長遠計,連殺楊修、崔琰、婁圭,毛玠[5]亦獲罪下獄,險險沒命。魏諷[6]一案,牽出重臣名士數十人,望族大戶幾乎絕了後。\r
乃至自家人都不放過。太子曹丕尚不免受其苦,曰「痛密網而在身」。曹植之妻因是崔琰侄女,也被尋著小過賜死。其余處置忤逆、作亂之輩更不必細數。直將朝野上下殺得一片血雨腥風。\r
暴行累累。人皆衷心常凜凜,不敢造次。\r
\r
誰還能想,他也有這樣的時候?依依在懷,孌如靜女[7]。跋扈凶殘統統拋去,溫柔而馴順地,將己身托於他的將軍。\r
酒意情欲熏紅了臉。他在繡枕上,偷將腰肢微抬。內里那樣緊而暖,一經攻破踏,整個人便為快感所攫獲。自四肢到舌尖,一應顫抖不已。軟弱得無力自控。\r
「……元讓,元讓。」\r
曹操長嘆般地呻喚。進退反復間,欲念侵蝕入骨。連心智都混沌,往日的傲慢固執無從支撐。最情難自禁的一刻,不期然耳語:「唯獨你……不要責怪或嫌恨。」\r
夏侯惇微愕。\r
「季珪(崔琰),孝先(毛玠)……俱與離心。或持迂見,或伺投機,不與同懷者,豈獨文若(荀彧)。」他雙臂攬住夏侯惇項背,口舌糾纏間,他呢喃不休。「而今剩你……好歹剩下你,從最初到如今,總是在這里的。」\r
這執拗又詭詐的人。多少次生死交關,亦不見低頭示弱。卻於這兩情繾綣時,流露出一絲未及掩飾的憂惶。\r
「你真醉了。」夏侯惇強將他壓服。一切放緩些,以免他疲累,「也是你剛戾太過。又憂慮人心不穩,更何必殺伐朝臣……」\r
「哎,不要你管。」他不悅。全不顧前因後果地回嘴,「一眾元老根深葉茂,門閥士族隱隱抬頭,兩者皆為君權絆礙。吾猶可以威懼之,以術抑之。留與子桓(曹丕),則必地動山搖。」\r
一番話,硬是自眼前說去了百年後。\r
不待夏侯惇回應,他已悄悄湊上來。下身貪婪地貼緊些,更緊些。律動迎合,不住索求。恨不能將一切歡愉,於瞬時間享盡。\r
「……元讓,你要陪到最後。看著魏王崩逝[8],方知天意究竟。文王武帝,不過身後虛名,吾只不願功敗垂成。」\r
一聲聲,幾近囈語。夏侯惇卻分明聽見內里的不甘與懊惱──這鼎足天下的一計,著實太久。他贏盡人事,卻恐將輸給生死之數。此前病勢沉重,雖熬過了,但還能再掙扎幾回?剩余時日有幾多,夠不夠看見結局?\r
又或者,該收拾心思,鋪設身後事,以待新君?\r
斟酌反復。正因非人力能為,心意格外難平。\r
「……不會的。」夏侯惇俯下身,輕吻他。「到來年夏至,許昌蓮花盛開時,吳蜀分崩便該有定局。屆時大局一角隱隱可見,還需你裁奪下一計──你必會看到的。」\r
\r
那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元月。\r
庚子日,王崩於洛陽。\r
王世子(曹丕)即位,後受禪讓,稱魏文帝。改年號「黃初」,廢察舉,立九品官人法,廣絡世族人心——那年蓮花盛放燦爛時,已是山川頓改,天地為之一新。\r
巍巍漢王朝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金戈鐵馬與賢德霸道均未能馴服的天下,卻以其意志,選擇了自己的歸途。\r
\r
【The End】\r
\r
[1] 天作高山……:《詩經·天作》。據說是古代正式祭祀神靈時的禮樂,但並非哀樂。\r
\r
[2] 定軍山:漢中附近的山嶺之一。劉備與曹操在這里發生了激烈戰斗,因為種種原因,曹軍一直處於劣勢。到夏侯淵意外戰死後不久,曹操宣布撤走主力軍隊,放棄爭奪漢中。\r
\r
[3] 看到這天下的一角:取自《真三國無雙·魏傳》劇情,真實歷史中沒有這樣的記載。\r
\r
[4] 鴆殺:指毒死。\r
\r
[5] 毛玠:曹操時期的名臣之一,最早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其余幾個人也是同樣有功勞或者有學識有名望的大臣。\r
\r
[6] 魏諷:以口才出眾而聞名的名士。在曹操征戰漢中時,於鄴城結黨謀反。而後遭人揭發,留守後方的曹丕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現在有史學家認為,魏諷案牽扯異常廣泛,可能是曹丕考慮到要防患於未然,找理由清理掉跟荊州及蜀漢政權有關的官員。而這一行動後來得到了曹操的認可。\r
\r
[7] 孌如靜女:美好如淑女。來自《詩經·北邙》,原句是靜女其孌。\r
\r
[8] 崩逝:指帝王去世。\r